刘颖
(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产科 河南新乡 453000)
近年来,据有关调查发现,行剖宫产手术的孕产妇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目前,剖宫产手术对母婴结局的影响已得到了广大妇产科医师的广泛关注。伴随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剖宫产术式日益成熟,而不同手术方式对孕产妇再次剖宫产的影响一直颇受争议,目前已成为了妇产科医师研究的重要课题[1]。为了深入探究不同剖宫产术式在再次剖宫产中的应用效果,本文主要对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8例再次妊娠产妇进行对照研究,相关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2012年5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68例再次妊娠产妇,应用完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产妇年龄为26~41岁,平均(30.15±2.15)岁;距上次剖宫产术时间 1.5 ~12 a,平均(6.56 ±1.02)a。观察组产妇年龄为26~42岁,平均(31.16±2.13)岁;距上次剖宫产术时间2 ~11 a,平均(7.12 ±1.24)a。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再次剖宫产者;②术前便、血、尿常规等检查均正常;③临床资料齐全,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①严重呼吸、神经、循环系统功能紊乱者;②伴有妊娠糖尿病、妊娠高血压及其他脏器慢性疾病者;③精神障碍及意识障碍者。
1.4 手术方法 两组产妇剖宫术均行连续硬膜外麻醉,以旧瘢痕切口为依据,先行皮肤旧瘢痕切除。观察组产妇采用新式剖宫产术式,以瘢痕为依据,行皮肤、筋膜横向切开处理,并对脂肪层、腹直肌及腹膜作钝性分离处理,诱导子宫充分暴露;以子宫下段浆肌层为基点,沿着其前次横向切口上方予以横向切开处理,长2~3 cm,并撕开子宫,长10~12 cm;待娩出胎儿后,应用吸收线行子宫切口连续缝合,再对皮肤及皮下组织作连续缝合处理,关闭腹腔。对照组产妇应用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式,沿着瘢痕行皮肤及皮下组织纵向切开处理,长约15 cm,并将筋膜腹膜剪开,行子宫切开;娩出胎儿后,应用吸收线对子宫切口作连续缝合处理,并缝合腹膜筋膜、皮肤及皮下组织,关闭腹腔。
1.5 观察指标 ①术后基本情况:主要评估指标包括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开腹时间及开腹出血量。②腹腔粘连发生情况:参照《妇产科学》[2]中的有关诊断标准,评估腹腔粘连发生状况,主要划分为4个级别。Ⅰ级:无明显粘连;Ⅱ级:呈轻度粘连,腹壁与腹膜、部分网膜与腹膜、子宫与部分网膜及腹膜间出现粘连;Ⅲ级:呈中度粘连,膀胱与子宫呈现粘连,范围不具广泛性,且子宫体与腹膜呈广泛性粘连;Ⅳ级:呈重度粘连,子宫与膀胱、子宫体与腹膜均呈广泛性粘连,且子宫与肠管伴有粘连现象。③术后情况:主要包括起床活动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感染发生情况。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定性资料行χ2检验,定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术中基本情况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开腹时间较长(P<0.05),术中出血量及开腹出血量明显增多(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中基本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术中基本情况比较(±s)
组别 开腹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观察组(n=34)11.02 ±3.2382.12 ±15.22 51.04 ±5.47 315.01 ±3手术时间/min开腹出血量/ml 0.94对照组(n=34) 4.01 ±2.6745.61 ±10.91 36.03 ±3.97 265.01 ±29.87 t 3.264 6.074 4.254 5.254 P<0.05<0.05<0.05<0.05
2.2 腹腔粘连发生情况 观察组术后粘连发生率为41.07%,明显高于对照组(14.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产妇腹腔粘连发生情况比较[n(%)]
2.3 术后基本情况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起床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P<0.05),术后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术后基本情况比较(±s)
表3 两组术后基本情况比较(±s)
组别 起床活动时间/h /%观察组(n=34)肛门排气时间/h住院时间/d术后感染发生率24.13 ±4.11 20.42 ±1.51 5.61 ±1.30 5.88对照组(n=34) 47.54 ±6.84 41.34 ±6.42 8.11 ±1.45 8.82 t 6.564 6.042 3.126 0.568 P<0.05<0.05<0.05 >0.05
在临床上,剖宫产术主要是指妊娠28周后经腹行子宫切开,将胎儿及其附属物取出,属于产科领域中常见手术,在挽救产妇及围产儿生命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意义[2]。但有研究表明,剖宫产术作为一项开腹手术,易对产妇身体造成一定的损害,伴有近期及远期并发症,极容易影响预后[3]。
目前,伴随近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剖宫产术安全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新式剖宫产术作为一项新型术式,具有损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疼痛轻、住院时间短、恢复快、切口美观等优势,可弥补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的缺陷。但相较于经阴道分娩而言,剖宫产术仍伴有出血多、留有瘢痕、不利于再次分娩及妊娠等缺点[4]。现阶段,据有关调查表明,随着剖宫产率的逐渐上升,再次剖宫产术实施率亦呈升高趋势[5]。有报道表明,剖宫产后再次妊娠者再次剖宫产率达71%左右[6]。一般而言,在行再次剖宫产时,考虑到原手术仍留有瘢痕,易形成盆腹腔粘连,导致手术操作难度相对较大,且术后并发症多,故手术存在一定的风险[7]。本文研究结果提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再次行剖宫产术时手术时间、开腹时间较长,术中出血量及开腹出血量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充分证实新式剖宫产术再剖宫产效果与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这与新式剖宫产术形成的腹膜异物反应及缺血、缺氧、腹膜机械性损伤、粘连形成等因素相关。具体而言,新式剖宫产术中行子宫膀胱腹膜返折或不缝合前壁腹膜时,暴露组织粗糙面易促使产后子宫大网膜与前壁形成粘连[8-10]。此外,由于新式剖宫产开腹方法主要为钝性分离,故创面机械性损伤往往较刀切面大,再加上分离腹直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肌纤维损伤,易引起腹直肌出血。而腹直肌间剥离面相对较大,腹膜切口呈游离状态,撕拉切口呈现参差不齐状,胎儿取出困难,极其容易切断两侧腹直肌,故而易形成腹壁、盆腔粘连等情况[11-12]。
在临床上,考虑到剖宫产术易出现诸多后续问题,故须对产妇行系统性健康指导,强化自然分娩宣讲,尽可能地降低剖宫产率。对伴有剖宫产手术指征者而言,须合理选择手术方式,已明确需行剖宫手术者应尽可能地放弃新式剖宫术,选取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术[13-15]。此外,需不断改良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尽可能地降低手术风险,做好产妇愈后工作。
综上所述,不同剖宫产术式及技巧对再次剖宫产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临床须引起足够重视。
[1]李洋,杜蕾,吴国松,等.基于失效模式与效果分析的剖宫产术风险识别的理论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49(27):3478 -3480.
[2]范丽丽,薛秀珍.剖宫产术式对再次剖宫产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2):215 -216.
[3]韦燕.再次剖宫产96例三种剖宫产术式对比研究[J].中外健康文摘,2012,23(46):285.
[4]陈润玲.浅析不同剖宫产术式对再次剖宫产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1,6(25):90 -91.
[5]王永梅.改良剖宫产术135例临床效果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5):538 -539.
[6]尹述洲,秦洋.合并精神疾病患者剖宫产术麻醉优化与医患安全保障[J].医学与哲学,2014,23(14):83 -86.
[7]刘世英,李增艳,张燕,等.无手术指征初产妇行剖宫产术的原因分析[J].重庆医学,2014,12(7):796 -797.
[8]卢家凯,景赫,董秀华,等.APCO和PAC监测先天性心脏病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剖宫产术围术期CI的一致性[J].中华麻醉学杂志,2013,33(5):588 -591.
[9]邓黎,常青,徐惠成,等.宫颈提拉式缝合在前置胎盘剖宫产术宫颈管出血中应用效果观察[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4,30(4):281-283.
[10]丁新,阿达来提·艾麦尼乐孜,金燕,等.新疆维吾尔族产妇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适宜分娩方式探讨[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4,49(10):736 -740.
[11]韩文勇,张龑,王继军,等.妊娠合并Ⅺ因子缺乏行剖宫产术的麻醉及围术期处理1例[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46(2):329-332.
[12]李静,马春远,曾波琼,等.剖宫产术后宫底沙袋加压对产妇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3):210 -211.
[13]陈安珍.改进式横切口微痕剖宫产术后再次剖宫产术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4,12(8):63 -65.
[14]窦中伟,王清理,贾明璐,等.465例剖宫产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3,13(11):994 -996.
[15]刘韧平.剖宫产术与阴道助产术在足月妊娠临产胎儿窘迫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2(8):2038 -2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