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承龙
(睢县人民医院 内科 河南商丘 476900)
目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升高,到2010年已达11.6%[1]。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况与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血糖监测对控制并发症有重要作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CSⅡ)通过模拟人体胰岛素生理分泌过程,对于控制血糖、延缓并发症发生起到了积极作用,是糖尿病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最有效方式。本研究采用胰岛素泵对64例血糖控制不佳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并分析其效果。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睢县人民医院收治的血糖控制不佳需胰岛素强化治疗的128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男性55例,女性73例;年龄为36~70岁,平均(52.34±4.36)岁;病程3~19 a,平均(10.37±3.48)a;体质量指数为(22.67±3.07)kg/m2。将12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4例。两组患者的年龄分布、性别比例、病程长短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停用口服降糖药,对照组于3餐前30 min皮下注射人合成胰岛素(诺和诺德公司生产,国药准字J201000041),睡前给予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诺和诺德公司生产,国药准字J20120034)皮下注射,剂量根据患者血糖情况调整。观察组采用由美国美敦力公司生产的MiniMed 712型胰岛素泵持续输注胰岛素,并设置24 h胰岛素基础量,排出储药器内可能存在的气体后连接输注管路,做好输注准备。患者取坐位或平卧位,于脐周4~5 cm外区域进行胰岛素输注。根据患者病情及血糖情况及时调整胰岛素剂量,餐前给予大剂量胰岛素,餐后2 h根据血糖水平再给予小剂量胰岛素。治疗期间给予所有患者相同的糖尿病健康教育和常规护理措施,如饮食、运动指导,并发症预防等。每日于早餐前、3餐后2 h、睡前及凌晨3点采集所有患者血糖数据。
1.3 疗效评价标准 符合以下标准认为血糖控制达标:空腹血糖为3.9~7.2 mmol/L;非空腹血糖不超过10.0 mmol/L;糖化血红蛋白值低于7.0%。低血糖诊断标准:有明显心悸、出冷汗、严重饥饿感等低血糖症状;随机血糖低于3.9 mmol/L。研究终点为患者血糖水平控制达标,且持续至少2 d。比较两组患者血糖达标时胰岛素总用量、住院时间及低血糖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定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胰岛素总用量较小,住院时间较短,低血糖发生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2型糖尿病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糖尿病类型,占90%以上,近年来其发病率逐渐升高。2型糖尿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口服降糖药或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后者可有效控制血糖水平,但操作繁琐、治疗时间长、血糖水平波动较大、患者依从性差[2]。胰岛素泵能够模拟人体生理胰岛素分泌模式,包括基础胰岛素和餐时胰岛素分泌,有效控制血糖水平,保持患者夜间及3餐之间的血糖水平稳定,而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方式不具备智能模拟胰岛素输注的模式。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达标时观察组胰岛素总用量、住院时间及低血糖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李力等[3]认为与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比较,胰岛素泵可有效减少胰岛素总用量,缩短患者治疗时间,降低低血糖发生率。胰岛素泵按照设定的不同剂量和速率持续输注胰岛素,有效控制各个时间段血糖水平,避免夜间及凌晨高血糖、夜间低血糖、餐后高胰岛素血症及黎明现象的出现,还能降低胰岛素总用量。另外,胰岛素泵持续输注基础量胰岛素有利于维持肝糖原的输出,满足外周组织对糖的需要,进一步避免了夜间低血糖的发生;餐时输注大剂量胰岛素,并于餐后追加小剂量胰岛素,有效降低餐后高血糖的发生风险。综上所述,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与胰岛素泵均能有效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但胰岛素泵疗效更佳,胰岛素总用量更少,住院时间更短,低血糖发生率更低。
[1]Xu Y,Wang L,He J,et al.Prevalence and control of diabetes in Chinese adults[J].JAMA,2013,310(9):948-959.
[2]黄锦欢,孙鹏飞,覃灿彬.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对老年糖尿病合并感染控制的影响[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23):4956-4958.
[3]李力,刘芳.胰岛素泵与皮下注射诺和灵强化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疗效对比[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2):2470-2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