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耀伟
(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长春 130117)
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研究
王耀伟
(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长春 130117)
【摘 要】本文在阐述了跨文化教育现状基础之上提出了跨文化教育目标,同时研究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并对未来研究方向做出了建议性论述。
【关键词】外语教学 跨文化教育 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学者也开始了跨文化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然而,各个国家开展跨文化教育的基础和环境有所不同,西方国家多年积累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不一定适合中国的国情,尤其是中国的外语教学环境及水平。与其他西方国家相比,我国跨文化外语教学研究和实践相对落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外语教学政策尚未对此予以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大纲,教材,教法等多个教学环节上跨文化教育内容部分缺失。在没有纲领性文件指导的情况下,目前高校很多英语教师往往只是凭借自己的理解向学生介绍文化知识。有的是讲述个人经历或经验,有的只是从其他材料中转述给学生。这种缺乏体系、片面,在国内盛行的跨文化教育活动也许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但与原有的教育目标大相径庭,导致对文化狭隘、僵化的肤浅的理解。因此我们应该在借鉴国外教育的同时,还应对跨文化教育进行本土化研究,梳理相关理论,尤其探讨跨文化教育在我国外语教学中开展的途径和方法,充分发挥外语教学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培养功能。
跨文化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不是一门独立的学校课程,而是融入学校教育体制和各门课程的学科,而外语教学则是跨文化教育最有效的、最佳平台。一方面是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涵。外语教学是丰富跨语言知识、提高跨文化能力的平台;同时,跨文化教育是外语教学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全球化的今天,外语教学服务于社会和满足个人需要的重要体现就是将跨文化情感、态度、知识和能力培养确定为最终目标。
跨文化语言教学不单纯是课堂上教师讲授给学生另一种文化知识,也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在另一种文化中举止得体的能力,而是通过一种文化特有的历史、文学、艺术和观点的深刻理解,通过强调对文化的普遍性概念的深刻理解,培养学生获取理解文化的特有性和普遍性的综合能力。(Moran2001)
尤其是进入经济、科技高度发展的21世纪,外语教学时代背景发生了改变,它所承担的教育的意义更加深远。只有将跨文化教育有机结合到语言教学中,才会让外语教学更有意义,使外语学习者成为既掌握外语交际能力,又具有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它的目标包括:培养并增强学生跨文化意识和敏感度,用跨文化的视角分析冲突;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和个人持有尊重、包容和理解的态度;丰富学生对其它文化的了解,拓宽其全球化视野;培养学生在多元文化环境中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这些都将成为外语教学重要内容,也是跨文化教育的最终目标。
在实际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必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即使是一篇精读课文,教师也可以从文化对比和提高文化意识来教,这是对教学过程的一种创新。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好外语文化背景知识和社会风俗习惯的实例,指明其文化意义和在使用中的文化规约;还可鼓励学生看些原版电影,这样既会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深刻理解,又能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还应注重教育学生充分认识世界文化的特征,帮助学生树立语言、文化平等观,提高学生多元文化意识,使学生能够以平等心态来对待外国文化。(梁玉玲,2009)教师还应帮助学生建立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文化认同度。文化认同包括对社会价值规范、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的认同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本族文化和异族文化进行异同对比并深入理解,达成求同存异。提高对于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借此推动中国传统民族文化走向世界,更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有效手段。同时,教师还应注重语言文化、思维方式的异同分析。
外语教学只有进入到实际语境中去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学生跨文化知识积累和跨文化意识才能得以应用和体现,才能真正转化成跨文化交际能力(庄恩平等,2012)。
在我国,跨文化教育相关理念发展知识刚刚起步,教育部门及专家应明确跨文化教育的时代意义,把握时机,确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跨文化教育原则和方法。同时,应着重探讨跨文化教育在外语教学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调整课程体系,更新教学方法和活动,将跨文化教育与外语教学有机结合,从而培养出真正的高水平跨文化素质的外语人才。
作者简介:王耀伟(1982-),女,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讲师,硕士。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校级课题“商务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导论课程建设方案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