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几点思考

2015-11-18 02:57赵金鹏
观察与思考 2015年10期
关键词:布局现代化文明

□赵金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几点思考

□赵金鹏

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应以当代中国基本国情为总依据,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为直接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内容应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内容相一致,是“五位一体”而不应是“四位一体”。应把“美丽中国”建设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并列起来,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之中,使其由“四位一体”发展为“五位一体”,即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现代化 建设目标 总布局

众所周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但究竟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是什么,则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一般认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党的十七大确定的建设目标,也是党的十八大再次肯定的奋斗目标,甚至是中国共产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目标。但认真深刻地领会党的十八大以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结合新的实践,有必要对这一建设目标提出一些新的思考。

一、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依据

所谓目标,就是期望达到的境地、标准、成就或结果。无论一个人或部门,还是一个组织或国家,都应该有自己所期望的目标,作为行动的导向和追求。这是不言而喻的常识,问题的关键是如何确立目标,确立目标的依据是什么?

毫无疑义,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总依据,必须“立足基本国情”。正如当年毛泽东所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①《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33页。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能否健康而顺利地发展,都是同能否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密切相关、紧密相连的。

所谓国情,一般是指一个国家历史文化传统、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总和,其中主要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自1956年9月党的八大宣告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基本上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了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并作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当代中国最大国情这一科学论断。

事实上,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无论从发展速度和经济实力看,还是从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看,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对此,近年来有人曾经认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该结束了或者已经结束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因为尽管我们取得的成就巨大,且不容置疑,但总体看来,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也没有改变,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所以,“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因此,在研究如何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时候,必须“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必须“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页。

具体说来,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直接依据,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当然,无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其总依据都必须立足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但相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确立,不仅要依据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还应取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应该是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相对应的,有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就应该有相对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另一方面,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是相对稳定的,一般在短时间内是不会改变的,也是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得到改变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虽然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总的说来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虽然是党确立的一个比较长远的奋斗目标。但现代化的内涵和具体内容则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和时代的发展要求,其建设目标将会具有不同的历史界定,其提法和表述也会不尽相同,特别是它的具体内容则是不断变化、调整和充实的。而变化、调整、充实的直接依据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的发展和变化。

由此可见,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应该以当代中国基本国情为总依据,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为直接依据。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应是“五位一体”

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五位一体”,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既然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直接依据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相对应的,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也应该是“五位一体”。但事实上,现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则是“四位一体”,即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似乎显得不够妥当。

实际上,无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都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认识也是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发展而逐步深化和不断完善的。

整体说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是直接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而确立的,其具体内容是与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的内容相对应而设立的。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初期的一段时期内,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和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的内容是基本一致的,甚至是一体的。长期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内容,曾经都是围绕着“四个现代化”展开的。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伊始,党的八大就明确提出: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这样一个“伟大的、富强的、先进的社会主义国家”。②《中国共产党章程汇编》,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年版,第62-66页。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进一步规划了我国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和建设目标,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提出,要“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①《毛泽东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7页。。1959年12月到1960年2月,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笔记中,又提出国防现代化的问题,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②《毛泽东文集》(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6页。至此,毛泽东比较完整地提出和规划了我国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和建设目标。据此,1964年12月,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又强调提出:“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③《周恩来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39、479页。由此可见,“我们现在讲的四个现代化,实际上是毛主席提出来的,是周总理在他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出来的”④《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1-312页。。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发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和“四个现代化”建设目标,受到了严重影响和干扰,尽管在这期间,1975年1月,周恩来在四届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又重申过“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的设想,⑤《周恩来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39、479页。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和建设目标,基本上没有得到很好地贯彻实行。直到1977年8月,党的十一大重新提出:“在本世纪内,党要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⑥《中国共产党章程汇编》,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年版,第96、106页。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和“四个现代化”建设目标才得以重新启动和全面贯彻落实。

在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后,邓小平在继续坚持实现四个现代化奋斗目标同时,又明确提出要“走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从而把实现四个现代化与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联系起来。据此,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提出:“中国共产党在现阶段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⑦《中国共产党章程汇编》,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年版,第96、106页。很明显,党的十二大在继续坚持“四个现代化”的基础上,又开始把“高度文明”和“高度民主”作为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和特征提出来。同时,党的十二大还把“翻两番”和“实现小康”作为全党、全国人民的战略目标提出来。因而自此以后,根据改革开放后的新情况新变化,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布局也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特别是随着邓小平“三步走”经济发展战略的提出和逐步实施,“四个现代化”的建设目标已经不能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的需要。因此,从党的十三大以后,“四个现代化”的概念开始逐步淡出人们的记忆,而让位于“中国式现代化”,“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建设目标也开始发生新的变化,逐步由“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现代化建设目标所替代。

当然,改革开放以来,党无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的认识,还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确立,也都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发展而逐步深化、不断完善的。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第一次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在此基础上,与“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精神文明建设”“三位一体”总体布局相适应,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提出了“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的“三位一体”建设目标。随后,“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精神文明建设”“三位一体”总体布局,逐步演变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总布局。

从此之后,随着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任务的提出,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认识又有了新的拓展。2005年2月,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明确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①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96页。。紧接着,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又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也由“三位一体”拓展为“四位一体,明确提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而这一“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奋斗目标,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得到全面论述并最终确定下来,并明确要求全党“必须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②《十七大党章学习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页。。自此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的总布局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四位一体”的奋斗目标,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

由此可看出,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中,尽管二者的发展变化在时间上有差异、在内容上有变化。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确立,基本上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相对应、相一致的。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根据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又正式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到了突出的战略位置,提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和同等重要的地位,并将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之中,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由原来的“四位一体”发展为“五位一体”,明确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五位一体”,并进一步要求全党“必须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③《十八大党章修正案学习问答》,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2年版,第4-5页。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提出和最终形成,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布局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境界,也是党的十八大报告的一大理论创新亮点。

然而,既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直接依据,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内容就应该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内容相对应而设立。例如,党的十七大时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内容就是与当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总布局的内容相对应、相一致的(见图1)。

图1 “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和现代化建设目标对应表

而党的十八大虽然提出了“五位一体”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尽管已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和同等重要的位置,并成为“五位一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一位”,但并没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中,相对应地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而仍然确认和采用了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四位一体”的建设目标(见图2)。

图2 “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和 “四位一体”现代化建设目标对应表

问题的关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究竟是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中并没有明确表述出来,这的确是应该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据此,笔者认为,既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是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相对应而确立的。既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五位一体”,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内容也应该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内容相一致,是“五位一体”而不应该是“四位一体”。

三、“美丽中国”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也应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

面对近年来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并进一步明确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9页。由此可见,党的十八大报告不仅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地位和重要作用,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而且也明确提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即“建设美丽中国”,从而鲜明地昭示了我们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既然党的十八大已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和同等重要的位置,形成了“五位一体”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那么,“美丽中国”就不仅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也应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目标。也完全可以把它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并列起来,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并将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之中,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由“四位一体”发展为“五位一体”,即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相对应、相一致(见图3)。

图3 “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和现代化建设目标对应表

然而,能否把“建设美丽中国”视为“五位一体”的“一位”,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并列起来,放到同等重要位置,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个目标,把“建设美丽中国”提到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中国并列的位置,进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从“四位一体”进一步扩展为“五位一体”。目前看来,这是一个比较恰当的看法,也是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

所谓生态文明建设,实质上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是解决资源、生态、环境问题,实现文明发展、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所谓“美丽中国”的建设,就是“按照生态文明要求,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美好,”其“本质在于人与自然和谐基础上更好更快地发展”。②廖乐焕:《马克思生态思想与美丽中国建设》,《光明日报》2014年7月26日。可见,“美丽中国”的建设,就是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节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国家富强、民主平等、文明友善、社会和谐、生态良好、人民幸福。因此,把“美丽中国”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建设目标,与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一体”,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涉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大计。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把生态观念和文明发展理念贯彻到生产、生活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既要建设经济发达、政治民主、文化先进、社会和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又要建设生态环境良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事实上,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优美宜居的环境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态文明在人们价值观念中的地位逐步确立起来,生态环境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出来,环境问题在民生问题中的重要地位日益突出起来。老百姓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过去“求美食”现在“求美丽”。同样如此,“建设美丽中国”不仅涉及到社会的各阶层、各行业、各方面,而且是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既顺应了广大人民群众强烈期盼过上美好幸福生活的共同愿望,又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质量和发展空间的提升提供了新的战略指导。既反映了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进一步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领域和范畴,又立足长远,充分体现了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山清水秀美好家园的客观要求,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后代、对世界文明负责的精神。因此,在目标追求上,我们不仅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且要建设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美丽中国”的建设,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望,承续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因而应该提到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并列的战略高度,并成为与其同等重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目标。实际上,“美丽中国”的建设,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影响到我国社会全局和整个发展过程,汇集了时代、社会、生活、百姓、环境之美的总和,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各个方面和整个过程。这就是说,“建设美丽中国”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目标。正像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紧密相连、形成“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一样,“美丽中国”的建设,也应该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密切相连、共同构成“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

从现实发展情况看,不仅经济建设的发展,而且国家富强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美丽中国的建设。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存之本、发展之基、健康之源。经济建设的发展,国家富强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美丽中国的建设。美丽是真与善的升华,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一定的美丽,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的。要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读本》,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4年版,第71-72页。实际上,建设美丽中国虽然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目标,但“其核心问题,就是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要尽快改变目前我们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增长,以及单纯依靠行政手段保护环境的倾向。要真正使环境保护融入经济发展之中,成为应有之义。”②周生贤:《做建设美丽中国的引领者和实践者,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环境经济》,2012年第12期。否则,离开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美丽中国的建设搞经济建设、追求经济发展,将会是竭泽而渔、杀鸡取卵、饮鸩止渴、适得其反。

同样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发展,人民民主的不断扩大,人们价值观念的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人和谐相处氛围的不断改善,民主文明和谐目标的最终实现,也离不开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建设。因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不仅涉及到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变革,而且涉及到社会治理方式和人们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根本性变革。这说明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既事关发展方式,又事关人民福祉。要实现这样的根本性变革,就需要我们不仅要抓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建设,而且要做好资源环境方面的工作,并且要把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各个方面及整个过程之中,成为一种新的理念和目标追求,才能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提供不可或缺的自然载体和环境推进力,才能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奠定牢固的根基,“美丽中国”才能“梦想成真”。

责任编辑:薛 鹏

作者赵金鹏,男,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淄博 255049)。

猜你喜欢
布局现代化文明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以专利布局洞悉泰雷兹发展与创新
请文明演绎
先进纤维材料战略布局
发达国家审计发展及其对中国审计治理现代化的启示
漫说文明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商用WiFi蓄势待发BAT360谨慎布局前景存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