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宇宏
百年汉语中的外来“移民”
文/段宇宏
一百年间的现代汉语里,有关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方面的词汇,几乎全是英源词和日源词包打天下。离开这些词汇,中国人不会变哑巴,但是稍为复杂的思想和信息将无法表达。
大致来说,外来词有“音译词、意译词、借形词”几大类型。
沙发(safa)、咖啡(coffee)、巴士(bus)、幽默(humor)、迪斯科(disco)、吉普(jeep)等词汇,属于典型的纯音译词,通常一眼就能看出来。生活中常用的“休克”(shock)和“逻辑”(logic)等词,如不特别留意,容易忽略它的外来属性。
冰激凌(ice cream)、奶昔(milk shake)、因特网(internet)等词汇,一部分采用汉字意译,一部分采用音译,称为半音半译外来词;有些音译词是在音译基础上加汉字注解,合成一个词,如“芭蕾舞”(ballet)、“高尔夫球”(golf)、“啤酒”(beer),其中的“舞、球、酒”都是音译时添加上去的。
水泥(cement)、电脑(computer)、热狗(hot dog)、软件(software)、硬件(hardware)属于典型的意译词。能把音译和意译完美结合,做到“音意兼达”的外来词十分罕见,属于巧夺天工之作,可遇而不可求,如“脱口秀”(talk show)和“绷带”(bandage)。
大陆和台湾对部分外来词各有自己的译法,比如大陆把“laser”叫作激光,台湾称为镭射;我们把“hacker”称为黑客,他们叫作骇客;我们把“lotto”叫作彩票,他们称为乐透;我们把“cheese”称为奶酪,他们叫作起司。
随着改革开放后港台流行文化的风靡,这些台式译法也大举渗入,经过一番交融,有些词汇被我们直接搬来使用,有些词汇两种译法并用,得到大陆官方语言机构的认可,收录进词典,如台湾的“维他命”(vitamin)跟大陆的“维生素”同列于词典中;有些词汇未得到大陆官方语言机构认可,还没有收纳进词典,但民间对其的使用已经如火如荼,如“圣代”(sundae)、“布丁”(pudding)、“泡芙”(puff)。
借形词是来自英语的字母词和日本的汉字词。来自英语的借形词我们很容易分辨出来,“MTV、WTO、UFO、SOS、CT、BBS”属于全借形词。另一种英源借形词由英语字母和汉字共同构成,如“AA制、X光、卡拉OK、T恤、U盘、B超”,这些字母词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高频词汇。
现代汉语中,日源外来词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开始大规模译介西方著作,由于文化相近的缘故,中国在清末民初大量译介日语著作,很多西方作品通过日译本进入中国,日源外来词在这种背景下,大举进入现代汉语。
“经济”在古汉语中出现过,《宋史·王安石传》写道:“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这里是指“经世济民”的意思,泛指参与政治、治理国家。日本人用“经济”一词对应“economy”,赋予新义,传入中国后成为日常用语。“人民”在古代汉语中也能寻觅身影,不过它是“人”和“民”两个单音节词,日本学人给它赋予了现代含义。
改革开放后,日源词的输入数量虽然远不及英源词,但仍然位居第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高频率地使用:我们会“登录”招聘网站“求职”,每年都过“黄金周”,经常上网看“写真”和“动画”,喜欢在网上“吐槽”。
这些词语因为太常使用,我们早已忘记了它们的移民身份,被当成了“自家人”。
(钟 夏摘自新浪网段宇宏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