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马勒早期交响曲中的“歌曲交响化”现象

2015-11-17 21:58姜宗钊
艺术评鉴 2015年21期
关键词:马勒首歌曲交响曲

姜宗钊

摘要:马勒是20世纪之交最为重要的交响曲作曲家,其交响音乐作品极为庞大、艰深、复杂,是同时代人所无法理解的。本文试图通过《第二交响曲》这个个案,来探索分析其早期交响曲中歌曲与交响乐水乳交融的特点。

关键词:马勒 歌曲交响化

一、生平与创作概貌

古斯塔夫·马勒(Gustav Mahler,1860-1911)曾说:“我指挥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是为了作曲”。这番自白隐约透露出他作为一名作曲家的窘迫处境①。马勒当时的指挥事业可谓是风靡整个欧洲,他曾担任过维也纳歌剧院首席指挥兼院长。而作为一位作曲家,他的作品不被当时人们的理解,甚至是被边缘化的。

在创作中,他有意识地将“生与死”这个永恒的哲学话题植入到交响曲中,使其成为一条贯穿于他全部交响曲中的精神线索。马勒的“交响曲是一个世界”观念不仅仅停留在一个音乐的题材、主题方面,还体现在体裁的融合上:歌曲和交响乐的融合、声乐创作思维和器乐思维的结合。

马勒的第二、第三、第四交响曲被统称为“魔号交响曲”,因为这三部交响曲都与他的艺术歌曲集《少年魔号》(Des Knaben Wunderhorn)有着紧密的联系。而第一部交响曲和声乐套曲《旅行者之歌》(Lieder eines fahrenden Gesellen)有着紧密的联系。不难发现,马勒早期的交响曲创作和艺术歌曲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有人将马勒的交响曲称之为“歌曲化的交响曲”。

二、《第二交响曲》简评

在《第二交响曲》中的“生与死”的抗争已经达到了相当尖锐的程度,开头的第一个乐章便是葬礼进行曲。特别有意思的是,这个葬礼进行曲采用的速度是Allegro,这完全颠覆与我们对传统意义上葬礼进行曲应该是慢速的认识。但总体的气氛还是属于那种哀悼、悲壮的,笔者以为这种速度的颠覆也算是马勒音乐中反讽的一种手段,隐现出马勒对死亡的思索。这种反复无常的悲痛,会使人感觉到这个世界是荒诞的。

第二乐章是一个连德勒的舞曲,马勒称这个乐章是间奏式的,是第一乐章葬礼的骚乱后的一种轻松释然。在这个乐章的近结束时的弦乐和木管奏出的一段赋格段:一个声部奏《旅行者之歌》的第一首歌《当我爱人结婚的时候》,另一个声部萦绕在《告别》这首歌上②。第三乐章更加强烈地体现了马勒交响曲中反讽的特性。

马勒从《魔术号角》中选用了《圣安东尼向鱼布道》这首歌曲,来作为整个第三乐章的基本主题。仅从题材的角度看,这首歌曲的就带有着强烈的讽刺性,此外它的伴奏旋律是一首连德勒舞曲。从这首歌曲本身的织体来看,就是带有复调性质的。笔者认为,器乐部分盖过了它的声乐部分,占据了主导。或许,这也是马勒反其道而行之的一种手段。这也很好地说明了,马勒在这首歌曲中融入了浓厚的乐曲写作的思维,这也印证了人们常常说马勒的歌曲是“交响化的歌曲”。故此,将这首歌曲移植的过程还是显得非常自然。在移植过程中,马勒主要是将这首歌的器乐旋律的一些音调保留了下来,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加上了更加丰富的交响乐队配器,使得这首曲子的谐谑、辛辣、反讽的意味更加浓厚。

在第四乐章中,马勒原封不动地将《魔术号角》中的女低音独唱《原始之光》移用到其中,这种将歌曲大面积地运用在交响曲中极其罕见。第五乐章,采用的是奏鸣曲式,可以分为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马勒对这个乐章的安排,充满了标题、情节上的暗示和隐喻。马勒曾为呈示部和再现部写了两个标题,但后来又被马勒省去了,它们分别是:“荒野中的一声呼唤”(审判日的宣告)和“世界末日大点名”(复活:真正的启示)③。这个乐章的前半部分用器乐演奏,后半部分以声乐为基础。女高音、女低音独唱和合唱是这个乐章的顶峰,也是整首交响曲的最高潮,诗词主要采用的是克洛普斯托克的《复活颂歌》。在诗词中,体现了马勒对死亡认识的新态度,从一开始的消极、讽刺,到最后转变为这种积极的、豁达的人生态度。正如说女低音有一句“噢!相信吧,你没有虚度此生,绝非枉为活命,枉然受苦,死而后生”所叙述的。从调性上我们可以看出,整首曲子从c小调为起点,最后以E大调结束,这也能看出马勒对生命态度的转变。

三、结语

通过分析,马勒在《第二交响曲》中大面积地将歌曲因素融入到器乐创作的思维中,形成了他的早期交响曲中歌曲化特点的典范。马勒交响曲的歌曲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他的交响曲中加入声乐,比如在第二、三、四和第八交响曲加入了人聲,尤其是《第八“千人”交响曲》,声乐占了很大的比例;另外一面就是马勒喜欢用歌曲来作为交响曲中的一些重要曲调进行呈示、发展。这种歌曲化的手段,在马勒的早期交响曲中比比皆是,如《第一交响曲》的第一乐章运用了《旅行者之歌》的第二首《清晨走过的田野》中的曲调,第三乐章的中段主题运用了第四首《我爱人的一双蓝眼睛》。又如《第二交响曲》第三乐章采用《少年魔号》中的《圣安东尼向鱼布道》,这是一个谐谑曲乐章,从题材上就可以得知其反讽的意味;再如《第三交响曲》中的第五乐章运用了《少年魔号》中的《三个天使在唱快乐的歌》等等。将歌曲的曲调融入到交响曲中来,这种做法虽然不算马勒的首创,却是在马勒交响曲上最为深刻的、内省的。

注释:

①杨燕迪:《十大音乐家——二十世纪世界名人丛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3页。

②罗忠熔:《现代音乐欣赏辞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327页。

③李秀军:《生与死的交响曲——马勒的音乐世界》,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第111页。

参考文献:

[1]李秀军.生与死的交响曲——马勒的音乐世界[M].上海:三联书店,2005.

[2]杨燕迪.十大音乐家——二十世纪世界名人丛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杨燕迪.马勒的后现代意味[J].艺术评论,2011,(05).

[4]孙国忠.马勒百年祭[J].黄钟,2011,(04).

[5]孙国忠.马勒交响曲的哲理内涵[J].中国音乐学,1989,(04).

[6]孙国忠.论马勒的交响思维[J].音乐艺术,1988,(03).

猜你喜欢
马勒首歌曲交响曲
马勒与后现代——探寻马勒交响曲中的“文本化”起源
马勒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马勒推出新型模块化混动系统
张傲全新单曲《爱我所爱》暖心来袭
陈曦全新单曲《不转弯》震撼发行
春之交响曲:听春天的声音
集市交响曲
周末交响曲
色彩交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