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清圆
摘要:“景观”这一概念在1957年情境主义国际成立前夕由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电影制片人居伊·德波首次提出,其思想理论代表作《景观社会》于1967年问世,该书实际是在以一种非常先验的眼光向世人宣告:马克思所面对的那种物化时代已经结束,我们将进入一个以视觉表象化为主的时代。经过半个余世纪的发展以后,今天的我们已完全生活在一个景观无所不在的社会中。而作为文化产业之一种的戏曲艺术,虽属精神层面,但它自身所具备的再生产和再创造性也就决定它为适应社会形式发展需要而产生的景观性生产方式的合理性存在。这主要体现在时下电视戏曲栏目的如火如荼,奢侈华戏曲剧作和代表官方话语的“精品工程”的存在。
关键词:居伊·德波 景观 戏曲现状
2003年,《商品社会、景观社会、符号社会——西方社会批判理论的一种变迁》一文的诞生,引发了国内人士对 “景观化”思想的关注。但在书中,德波并没有从理论逻辑上直接界定景观的概念,他主要是借助于研究性的讨论来背景性地指认这一现象。书中开篇第一节德波即论断性地指出:“在现代生产无所不在的社会,生活本身展现为景观的庞大堆聚,直接存在的一切全都转化为一个表象。”①其实在德波的时代,即上世纪的中叶,社会景观化尚处在萌生的阶段,因为大众媒介刚刚出现,但经过近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媒介在今天社会中所占据的霸权地位已是世人有目共睹,时下的世界正在日趋“景观化”,并呈现出强劲发展势头,我国社会生活近三十年所发生的变化也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生活在今天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很多个领域,包括大众经济消费和文化娱乐享受在内,人们在更多时候追求的是一种“景观”,这不仅体现在浅层次的客观、具体的可视现象上,在深层次的意识观念上也有鲜明的显现。可以毫不讳言地断言,今天,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完全被景观化了的社会。已广为中国普通大众欣赏了近千年的传统戏曲艺术在这个景观一统天下的社会背景下,其发展现状也呈现出景观化态势。
居伊·德波认为“在其全部特有的形式——新闻、宣传、广告、娱乐表演中,景观成为主导性的生活模式”,②而我们这里谈到的戏曲恰属其中的娱乐表演范畴。戏曲景观化现象在近年来的突出表现之一种即是电视戏曲栏目的诞生,在目前我国的电视媒体界,从大到中央11套戏曲频道,至各地市、县电视台均可见到形形色色的戏曲栏目的存在。我们知道戏剧一向以广场和剧场为载体,是一种当众演出的艺术,它所带给人们的是一种直面的心灵交流。而由于电视这种新型媒体方式的出现,戏曲的载体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如今,电视戏曲已成为时下众多戏曲爱好者欣赏戏曲艺术的主要方式。可以说,在这个借助影像和媒体强势宣传才能得以表示自我存在的社会中,戏曲在某种程度上已由原来的综合艺术变成了一种镜像艺术,以往有限的舞台空间被转化为蒙太奇所切割的无限场景,人们再看到的已非往昔单纯的以追求娱乐为其目的的戏曲舞台艺术,而是一种代表着“我存在”、“我优秀”的景观娱乐文化。这是因为,在今天的社会中,物质生产方式中的决定性结构已转向以影像方式为主导的“景观生产方式”,作为文化产业之一种的戏曲艺术,虽属精神层面,但它自身所具备的再生产和再创造性也就决定它为适应社会形式发展需要而产生的景观性生产方式的合理性存在。并且,由于媒体的强势作用,景观自身又表现出一种不容任何他者与之抗横的垄断特性,这恰如德波在书中所指:“它(景观)发出的唯一信息‘是呈现的东西都是好的,好的东西才呈现出来”③。由此,也可用解释,在目前戏曲大市场整体不景气的情况下,缘何多家电视戏曲栏目依然办得如火如荼。对于这种现象的横行,凯尔纳给出了更为具体、微观的描述,他说这种新的媒介景观是“能体现当代社会基本价值观、引导个人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并将当代社会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戏剧化的媒体文化现象,它包括媒体制造的各种豪华场面、体育比赛、政治事件。”④而对于景观成为主导性生活模式的原因,德波的解释为,它是“对在生产领域或由生产所决定的消费领域中已做出的选择的普遍肯定” ⑤。的确,由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益发达,过去物质化时代的生产模式已被完全打破,与此相应,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存在于人们生活中的消费方式和消费意识也随之改变。就戏曲消费一项而言,观众的欣赏时空也已发生改变,由原来的到剧场饮茶慢赏或露天台前痴睹转为今天的足不出户和可任意选择性。可以说是科技创新极大地强化了景观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权威。
除却以上所谈到的戏曲媒介景观,当下的戏曲发展现状还呈现出视觉表象化占据核心创作理念的形态。因为如今,看的视觉已“被提高到以前曾是触觉享有的特别卓越的地位,最抽象、最易于骗人的视觉,也最毫不费力地适应于今天社会的普遍抽象。”⑥而德波《景观社会》的问世,实际是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即以一种非常先验的眼光向世人宣告:马克思所面对的那种物化时代已经结束,我们将进入一个以视觉表象化为主的时代。其实,就戏曲艺术自身特性来讲,它是有听觉景观与视觉景观之分的,自然这里所用的“景观”词汇远不同于德波口中富有哲学内涵的景观概念,它只可被作为一种可呈现出的具有某种可视性的客观景象或景色来理解。 因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有唱、念、做、打“四功”和手、眼、身、法、步“五法”的讲究,在唱念和举手投足间的动静中尽展艺术本色。其中,唱、念属听觉景观系列,做、打和“五法”属视觉景观范畴,所以中国观众对于戏曲欣赏有听戏和看戏之说。但在近二十年来视觉观赏性越来越被人们所强化,戏曲的发展也呈现出一种单纯追求景观秀的态势。其一是高资金投入,讲究奢侈化舞台呈现的豪华剧作与日俱增,尤其是一些靠国家政府扶植的剧团,排演一个新剧目,在少则几十万上百万,多则几百万的高额成本下,他们致力的多是亮丽眩目的舞台装备和演员身上光彩四射的奢华服饰,即景观自身即是最终目标。这是因为在大部分戏曲创作者的头脑理念中,惟有如此戏曲这一传统艺术才能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潮流,这也是戏曲不被社会大众淡漠的又一筹码。然而事实上,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景观在此的确发挥了它的巨大威力,奢华性的戏曲创作尽管在最初诞生的几年内被遭世人唾骂,但它这一应时代发展而生的戏曲运作模式恰也在无意中培育了戏曲高消费群体的生成。因为在时下的社会,人们的物質生活层面在极大丰富的基础上已向景观化方向发展,自然、精神层面的娱乐享受层次也需相应提高,所以,粗糙类的戏曲作品在今天,尤其在城市人群中遭受淘汰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其实,从深层次意义上来讲,现今戏曲的景观化在某种程度上已表现为一种意识形态控制,而且是极具诱惑力的‘“甜蜜的意识形态控制”,⑦人们难以抗拒。事实上,在今天的社会中,多数人的思想难以超越现存的景观,对身边的一切景观化现象的发生和存在,他们也多是抱以接受和认可的态度,并乐于参与其中。这实际上表明,景观已是世界观。至少,它已以一种意识话语形式植入很多人的头脑之中,如上面提到的戏曲奢侈化现象及戏曲镜像艺术的存在,都已充分表明人们心理上对这些现象的接纳,并自觉赋予了对它们发生的合理性阐释。景观意识的强植入不仅体现在独立的个体之中,它有时也表现为权力化话语。就此,德波给出了他自己的理解,认为:“景观就是一种代表其他活动而表现的专门化活动。对于其自身而言,景观是等级社会的大使,在這一社会中,它发布官方信息并禁止其他话语。”的确,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创立的戏曲“精品工程”系列即可视作这方面的代表。这些剧作大都内容重复单一,以正面宣传为主,可以说,完全是官方话语的代言体。所以,专家叫好不卖座,拿到奖即遭束之高阁,几乎是它们共同的命运。
毫无置疑,我们已生活在一个景观无所不在的时代,今天已无人能怀疑景观的无边法力。但,这一现实呈现给我们的也并非一切都炫丽无比。而“景观的无情逻辑也控制着媒体奢侈的丰富多样性”⑧,同时,引领着“情感”,掌控着“判断”,并在很大程度决定着社会的价值取向,已经,并将继续改变着人们生活的状况。由此,戏曲景观融入社会景观也是历史的必然。
注释:
①[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王昭凤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页。
②同1。
③[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王昭凤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5页。
④[美]凯尔纳:《媒体奇观》,史安斌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页。
⑤[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王昭凤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页。
⑥[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王昭凤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6页。
⑦[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王昭凤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8页。
⑧[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王昭凤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09-1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