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永梅 沈海娟 王 玲
高职学生课余时间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基于浙江省10所高职院校的调查
□高永梅沈海娟王玲
高职学生的学习状态远逊色于本科院校学生,尤其是课余时间的利用情况更不乐观。文章通过对浙江省有代表性的10所高职院校的学生开展全面的问卷调查,了解高职学生课余时间管理现状,从学生自身情况、专业认同感、课程设置、课程安排、考核制度、社团活动等多方面深度挖掘影响高职学生课余时间管理的内在因素,并针对这些深层因素提出了提高高职学生课余时间利用率的相应对策,从而推进高职教育教学的改革与深化。
高职学生;课余时间管理;影响因素;对策研究
高职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分支,他们年龄、心智发展与普通大学生基本类似。但是,国内高职教育起步晚,再加上家长对高职教育普遍持不乐观的态度,高职的生源往往是高考的失利者或淘汰者,他们在学习态度、学习主动性、自我管理能力、自信心等方面与普通本科生相比均要逊色一些[1]。高职教育工作者应该全方位地深入学生,走进学生生活,通过对高职学生课余时间利用情况的调查和分析,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探究学生对课余时间利用的困惑与需求,把握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心理趋向,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相关行为与心理作出理性的判断与反思,从而针对性地提出提高学生自信心、学习主动性、自我规划[2]和自我管理等方面的方案和对策。
由于高职院校的特殊性,高职学生的学习任务与普通高校也有所不同。高职学生需要完成必要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够用为度,更重要的是以学习职业技能为主要任务,需要更多时间进行实践锻炼。高职学生课余时间如何应用,直接关乎到技能训练程度的好坏。因此,研究如何提高高职学生的课余时间利用率,在课余时间将学生引入实训室、工作车间或实习单位,对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外对于时间管理的研究主要是从管理学、行为学、心理学的维度进行分析,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产生了很多与时间管理有关的理论模型和法则,如:SMART目标管理原则、ABC分类法、“20/ 80”法则等[3]。关于高职学生的时间管理,国内相关研究并不多,是近几年才开始的,如李静、高萍的《高职大学生时间管理的现状和对策》[4],宋倩的《高职生时间管理倾向的相关研究》[5],吴强的《高职高专大学生时间行为的调查研究》[6],马丽芳的《高职院校课余时间管理的调查研究》[7]等。国内关于高职学生课余时间管理的研究,更多地是立足在学生管理工作方面,对策也都是从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着手,从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出发的很少。另外,针对高职学生课余时间管理的研究,范围仅仅限定在一所高职院校,研究结果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影响高职学生课余时间分配的因素不是孤立的,有学生自身的因素、学校因素、专业因素、教师因素等多个方面。单单研究高职学生的课余时间分配情况,而不了解影响学生时间管理的因素,对职业教育的改革并没有太多的参考价值。只有对高职学生课余时间利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挖掘课余时间管理与学生自身情况、专业认同感、课程设置、课程安排、考核制度、社团活动等的内在关联性,才能在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教学等改革中做到有的放矢,结合学生特点进行课程改革,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引导学生开展学习目标规划、职业生涯规划[8],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职业技能训练融入学生课余生活。综合上述分析,问卷设计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课余时间分配情况,分为工作日和双休日两个部分;
※学生对自身课余时间利用情况的主观评价;
※学生对于惜时教育的意见;
※学习目标设定及计划制定情况;
※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
※学生对课程及内容设置的评价;
※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及教学方法的评价;
※学生对考核制度、教学安排的评价;
※学生对社团活动的评价。
针对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浙江金融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等10所浙江省内具有代表性的高职院校学生开展课余时间管理现状问卷调查。共回收问卷1200多份,有效问卷994份,其中大一学生642份 (其中男370份,女272份),大二学生352份(其中男205份,女147份)。
(一)高职学生课余时间利用情况分析
对问卷中课余时间管理部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1。
表1 课余时间管理情况统计表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高职学生课余时间利用情况不容乐观,主要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1.用于学习、技能提升的时间过少。从课余时间管理情况表中可以看出,高职学生“休闲娱乐”的平均时间(8.04小时)远远高于“学习生活”的平均时间(5.38小时),双休日更为严重,达到9.49∶4.12。而学习生活中用于专业性学习的时间仅仅为2.07小时,双休日仅为1.31小时,这与高职教育多实践多操练的教育理念相违背,也体现出高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比较欠缺,自我管理能力非常弱。
2.用于休闲娱乐的时间过长。学生休闲娱乐时间过长,以网络游戏为主,工作日用于网络的时间为3.38小时,双休日为3.99小时,可见,高职学生中有相当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同时也反应出,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引导还有待加强。
3.参与社团活动的时间过少。在社会交往方面,主要集中在朋友交流方面,参与学校社团活动的时间很少,双休日更少。一方面可以看出高职院校的社团种类不多,吸引力不够;另一方面也体现出高职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较弱,开拓性不够。
4.参加社会实践的时间过少。高职教育要求学生多实践多操练,学生只有参与社会实践,身临其境,才能更好地了解所面向的行业和专业,提高专业实践的动力。而问卷显示学生用于参加社会实践的时间很少,工作日为1.77小时,双休日为2.08小时,没有明显的增多。一方面可以看出学校对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引导不够,没有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主动性非常欠缺。
(二)高职学生课余时间管理的影响因素分析
1.学生对课余时间管理的主观评价不高。学生对课余时间利用情况的主观评价并不乐观,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在对学生课余时间管理满意度调查中发现,56.8%(其中49.65%为一般,7.15%为不满意)的同学对自己课余时间利用情况并不十分满意;同学们对课余时间的量相对较为满意,有63.65%的同学认为适中;关于课余时间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16.92%的同学认为“安排很不合理,存在很多问题,浪费时间严重”,57.80%的同学认为“安排不够合理,存在一定的浪费时间现象”;关于高职学生存在课余时间浪费的最主要的原因,22.47%的同学认为是专业上的,20.04%的同学认为是课程上的,47.57%的同学认为是学生自身的问题,而同学们对老师比较满意,仅有9.92%的同学认为是教师的问题。
图1 学生课余时间主观评价
2.学生对惜时教育的主观意愿强。学生对开展惜时教育持赞成态度,具体数据如图2所示。调查发现,对学生开展惜时教育28.89%来自家庭方面,43.03%来自学校教师,还有28.08%的学生没人指导;63.14%(11.68%非常必要,51.46%有必要)的同学认为在学校教育中开展时间利用方面的专门指导是有必要的;79.05%(35.65%很重要,43.40%重要)的同学认为时间管理对自己有重要意义。
图2 学生对惜时教育的主观意愿
3.学习计划及目标制定情况不乐观。高职学生学习目标设定和计划管理方面非常欠缺,令人担忧,如图3所示。近半数的同学是毫无目标、没有学习和人生规划,处在混沌状态,得过且过。调查中发现,48.79%的学生没有类似学期学习计划等短期目标,58.60%的学生没有学习生涯规划,43.30%的学生没有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图3 学生学习计划目标制定情况分析
4.学生对所学专业认同感低。高职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同感非常低,如图4所示,这也是高职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低的重要原因之一。统计发现,50.55%(8.66%为不满意,41.89%为一般)的同学对所学专业并不满意;只有21.75%的同学清楚所学专业将来能从事的职业,大部分同学只是了解,还有22.26%的同学对专业面向的职业一无所知;只有38.85%的同学打算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大部分同学处在混沌状态,13.52%的同学明确表示不到万不得已不会从事本专业。
图4 学生对专业认同感的分析
5.学生对课程内容不满意,对教师评价较高。学生对教师的满意度较高,如图5所示。有63.08%(15.09%为非常满意,47.99%为比较满意)的同学对老师的评价是满意的,只有3.42%的同学明确表示不满意;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认可度很高,72.16%(55.98%为基本满意,16.18%为很满意)的同学表示满意。可见高职院校的教师在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上与高职学生的要求一致。
图5 学生对教师、课程的看法分析
学生对课程及课程内容的安排并不满意,在专业学习方面,有79.58%(64.69%为一般,14.89%为感觉什么也没学到)的同学认为没有学到很多东西;有53.22%(其中45.07%为一般,8.15%为不满意)的同学对课程及课程内容的安排持不满意的态度,仅有9.26%的同学对课程安排感觉非常满意。
6.学生对考核制度基本满意、对教学安排有意见。学生认为学校的考核制度还算合理,66.97%(其中49.60%为还算合理,17.37%为很合理)的同学认为能够体现学生的实际水平,但也有30%以上的同学认为不合理,考前突击一下就可以通过,说明在考核制度上还有改进的空间;学生对授课时间的安排满意程度约占50%左右,可见授课时间的安排在一些院校或专业中也存在一定的不合理现象。
7.学生对社团活动的评价较高。在社团活动方面,各高职院校表现得非常不错,只有9.49%的同学认为所在院校的社团只有少数人能参加,大部分同学找不到合适的社团。90%以上的同学认为所在院校社团活动种类丰富,能够找到与自己兴趣爱好相符的社团;在社团种类调查中发现,专业类、运动类、文娱类的社团比较受欢迎,文学类的次之。
图6 学生对考核制度、教学安排的看法分析
图7 学生对社团活动的看法分析
(三)高职学生课余时间利用率随年级增长的变化趋势
对大一和大二学生课余时间利用情况进行比较发现,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课余时间利用率不容乐观,呈现下降的趋势。表2是对高职学生工作日课余时间利用情况的比较,大二学生用于社会交往的总时间下降,其中除了谈恋爱的时间增多外,其他项均呈下降趋势。用于学习的总时间不升反降,而且用于专业学习、非专业学习等的每个分项都在降低;用于休闲娱乐的总时间在上升,网络休闲的时间上升显著,而其中用于运动锻炼的时间却有所下降;大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时间有所上升,这与高职教育理念相符,但上升趋势不够明显;大二学生的睡觉时间略有增加。双休日的课余时间利用率变化趋势与工作日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针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挖掘出影响学生课余时间管理的深层因素,并针对这些因素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开发素质教育课程,完善课程体系
将目标管理、计划管理、自我管理、时间管理等内容纳入课程体系当中。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提高学习自主性,引导学生进行学生生涯、职业生涯的规划[9],帮助学生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并进行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的规划,从而引导学生正确管理和规划自己的课余时间[10]。
(二)合理配置师资,四方联动
专业教师、实训指导老师、心理教师、辅导员教师,四方联动,相互沟通,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疏导问题[11]。促使师生相互信任,营造融洽的教学氛围。
(三)开展教学改革,促使学生乐学
优化教学安排,如授课时间安排、课程的课时安排;优化教学内容,穿插企业元素、就业宣讲等,让学生真正了解所学专业,明白所学习的知识与技能是将来就业所必须的;改变教学方法,真正做到理实一体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教育、教学改革入手,促使学生乐学,才会有效利用时间。
表2 高职学生工作日课余时间利用率变化趋势
(四)完善考核、惩戒制度,变压力为动力
有压力才会有动力,有动力就不会浪费时间。学生没有考核和惩戒的压力,学习的动力也就相对减弱。完善考核制度,摒弃我教我考核,设置单科课程考试、阶段性综合考核、毕业综合性考核,给学生和教师以压力;完善惩戒制度,完善补考制度,设置重修制度,让学生学会承担责任。
(五)以学生为本,注重个性化培养
根据学生兴趣、特长,灵活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成立企业定制班、兴趣小组、俊才班、单项技能训练班、竞赛培训班等,注重个性化培养、分层次培养学生。
(六)丰富社团活动,全方位培养学生
社团活动不应该仅仅是“好学生”的活动场所,应该丰富社团活动,吸纳、吸引更多的学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全方位培养学生。开拓与专业紧密结合的社团活动;开展社会实践,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多接触社会;开拓更多的运动类、文娱类社团,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社团。
(七)建立促使学生进校园学习的保障制度
从学生、场所、教师等多方面考虑建立促使学生进校园学习的保障制度。如:建立图书馆、教室、实训室开放管理制度,使得想学习的学生有去处;建立爱校、爱专业宣传及奖励制度;给予课余时间进实训室、车间、图书馆等学习场所累计到一定时间量的学生物质和精神奖励;鼓励教师使用各种方法吸引学生进校园学习,给予效果显著的教师嘉奖等。
[1]蔡淑萍.高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现状浅析[J].职教论坛,2008.
[2]桑雷.基于高职学生课余时间安排的调查与分析[J].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学报,2012.
[3]袁湄.大学生时间管理行为研究[D].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4]李静,等.高职大学生时间管理的现状和对策[J].企业家天地,2010.
[5]宋倩.高职生时间管理倾向的相关研究[D].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6]吴强.高职高专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相关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
[7]马丽芳.高职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调查研究[D].曲阜:山东师范大学,2010.
[8]李运平.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
[9]李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思考[J].高等教育发展研究,2009.
[10]唐静.大学生课余时间管理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
[11]丁红燕.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干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责任编辑宋庆梅
高永梅(1975-),女,山东沂水人,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数据处理及数据挖掘;沈海娟(1964-),女,浙江新安江人,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王玲(1968-),女,吉林松原人,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政教育、职业素质教育。
浙江省2013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浙江省高职学生课余时间管理研究与改革实践”(编号:jg2013282),主持人:高永梅;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建与思政2014年度课题“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融合路径研究”(编号:Dy2014011),主持人:王玲;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中心2014年度课题“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研究”(编号:kyjd201406),主持人:高永梅。
G715
A
1001-7518(2015)05-004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