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又萧萧,雨又飘飘;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前不久,一则“《生活新报》停刊”的新闻,搅动了整个媒体圈,这已不是2015年第一家停刊的报纸,也绝不会是最后一家停刊的报纸。但无论怎样,都没人能否认新闻的价值:老去的只是纸媒的商业模式,而有核心内容、有价值的报道将摇身一变,大行其道,普惠于世。
“纸”削减 “媒”未死
过去几年里,很多纸媒没能熬过“寒冬”。随着《生活新报》停刊,纸媒生存的话题再次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国内报纸发行乏力、广告急剧下滑……纸媒节节衰退已是不争的事实,但《生活新报》停刊背后,则是源于读者需求的变化,其与新传播形态的媒体相互交织,冲击并倒逼传统媒体,要想在新市场运作和盈利,就必须要有新的生存逻辑。
报纸到底会不会消亡?或者说哪类报纸最先消亡?很多人想当然地断言:报纸必将消亡,或报纸永不消亡;但有些是经不起推敲的,有人从自身出发,认为自己已经不看报纸,或者身边的人不看报纸,而认为报纸必将消亡。如此等等,既无法说服别人,甚至也无法说服自己。
社会在发展,媒介环境也在发生深刻变革,报纸所面对的竞争对手也在转变,人们不能孤立静止地考虑纸媒的前途。探讨报纸是否消亡的问题,必须遵循媒介发展的历史轨迹,探究报纸未来的进路,到底是生存还是毁灭。
报纸的进化与分化
追根溯源,传媒形态一直在持续着两个过程,一是进化,二是分化。进化是量变,分化则是质变。现在的报纸已分化成很多品种了。在强化社会新闻、强化可读性的进化中分化出繁盛一时的都市报;在突出政党资源、强化立场的进化中分化出党报;在突出免费属性、强化渠道特点的进化中分化出地铁报;在突出行业属性的进化中分化出了行业报……可以预料,这种分化还将继续;也可以肯定,其中某些分化会由于不适应环境的变化而枯萎,有些则会长成大的分化支干。
新媒体对报纸的最大冲击则数都市报,并伴随出现了停刊关门等浪潮。长期以来,内容没有创新是都市报存在的最大问题。敲门发行、扫楼、洗街等经营方式,由于社区的兴起、社区管理的成熟而很难执行;报摊、报贩则由于城市管理的趋严而日渐减少;几乎所有的媒体都采用了市场化的管理方式,都市报在这方面变得毫无优势。
读者倒逼纸媒改变
从“实物”到“虚拟”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得益于书籍、报刊等印刷物带来的精神养分;而如今却俨然构成了一个多屏互动时代。尤其是从功能手机到智能手机的进化革命中,其带来的颠覆性在于其将传统意义上手机用来“听”的功能升级到“看”的功能。受众已潜移默化地将屏幕文化视作现在一切文化形式的主宰者。
从“一无所知”到“无所不知”
在信息来源单一匮乏时,传统新闻报道中必须要强调“5W”要素的全面,以此来保证新闻事实的完整性。如今是信息噪声泛滥的年代,受众需要的不再是“是什么”,而是短而快的“发生了什么”。
从“要读”到“在读”“在看”
现在,读者不是“要读”,而是追求新闻的的快读,希望时时保持“在读””“在看”的便捷式在线状态。所以,纸媒作为阅读入口的优势正在被剥夺。
敢问路在何方
大环境的改变,获得新的创新空间
都市报最大的问题是内容创新,而由于管理体制与管理方式的问题,对于都市报与新媒体的尺度要求往往不一致,这也是都市报人一直抱怨的难题。一旦与网络等新媒体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拥有公信力、权威性的将拥有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拥有更大市场
都市报的消费主要在城市。中国正在迅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极大地拓展了都市报的发展空间。换句话说,都市报的兴起就得益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今后也将依赖城市化进程。
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提供更多读者
老年人相对于年轻人而言,更青睐于报纸阅读,即使从生理角度也是如此,报纸不闪,不累眼睛,随意、方便,可以非常慢速地阅读。都市报的忠实读者老年人正在逐渐增多。到21世纪中叶,中国人口的1/3将是老年人,而且这个进程还呈加快趋势。报纸未来的一个重要读者群正在快速扩大。
“新闻不死,报人涅槃”
对于大多数保守派传统媒体而言,常规的操作手段无非是,迅速抢占微信或开发新闻APP等所谓的“凌波微步式”手段,但这不是数字化转型,只能算是数字化转场。所有这些,都只是最肤浅的为适应传播介质所作的表现形式方面的改变,并不能起到很大的改变作用,当然也不会产生长期永久的效应。
如何应对新媒体对纸媒的颠覆作用?“现在不再谈是不是狼来了,谈什么呢?引狼入室,与狼共舞,你必须要接受这个事实。”在一家又一家纸媒停刊关门时,人们看到的是纸媒这个商业模式的过时,但媒体的价值不会消亡,有核心竞争力的媒体会找到新的模式。此外,新的媒体环境对新闻的“快”“互动”有着更大的需求,但对“深度”“权威”的需求依然强烈。在媒体运营模式、商业模式的创新中,核心媒体的存在价值可以被完整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