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弛
尊卑文化与人性扭曲
◎张 弛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一般认为是仁爱。但也有人说是尊卑,认为儒家的“仁爱”多写在纸上,就其在历史实践中发挥的作用看,则重在维护尊卑、等级,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秩序。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算起,儒家思想统治中国二千余年。不管朝代如何更替,社会如何天翻地覆,儒家思想就像个须发皆白的不倒翁,经过一番摇荡,最终总会稳稳地高踞神坛之上,俯瞰众生。有人说,儒家思想已经如同基因一般渗入中国人的血液之中,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稍有留心的人就可发现,这种尊卑文化、等级意识几乎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行各业,每个角落,表现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主席台上的座次、新闻稿中的排序就不必说了,吃饭时的座位朝向、敬酒品菜时的先后讲究、乘坐车辆时的位置安排、徒步巡视时的阵列队形……尊卑文化、繁文缛节,不一而足,其中尤以官场为甚。
中国人为什么喜欢讲尊卑?从好的方面说,无非为了维护上位者的权威地位,使其便于统治和管理。从管理和效率的角度来说,管理者拥有一定的权威性是必要合理的。对这种权威性的肯定和维护,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但这种权威性应当有一个合理的限定的范畴,也就是在它所管辖的某项工作范围内。然而,在中国不是这样,一个人是你的领导,意味着他不仅八小时之内是你的领导,二十四小时他都是你的领导。不仅在单位是你的领导,在任何场所他都是你的领导。如此一来,下属和领导之间,在不知不觉间,就容易演变为习总书记所言的那种 “人身依附关系”。这种人身依附关系,对下位者来说,其实是非常屈辱的。那么要摆脱这种屈辱,就必须把自己变为上位者。人人都不甘心一辈子扮演屈辱的下位者,人人都想争当上位者,那么互相之间的勾心斗角、挖坑掣肘等种种阴暗现象,就变得不可避免。勾心斗角就成了官场人的一种宿命。演变到极端处,如小说中表现的那样,人性的扭曲就成为一种必然。
与尊卑文化相辅相成的,是官本位和对权力的膜拜。一个人,不管你有多大的本事和才情,在你的那个官面前,你永远处于卑下的地位。因此,当代社会的价值观,有种单一化的倾向,就是要做官。政界自不必说。商界,有所谓的官商勾结。甚至知识界、学术界也有官僚化的倾向,官僚和学术界的互动,非常热络。价值观的单一化,是对本应千姿百态的社会创造力的一种压抑。究其实质,在于尊卑文化的潜在主导作用。
即便在官场上,尊卑文化的消极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有人站在上位者的立场上看待尊卑文化,认为有利于加强执行力,有利于巩固既定秩序,有利于所谓的“稳定”。殊不知,中国社会正由于数千年的所谓“超稳定结构”(僵化),才阻碍了新思想、新体制和新道德的产生,才压抑了占社会绝大多数的“下位者”充分发挥个人的才情和创造力。
一个充满活力、充满创造性的社会,绝不能设置某种既定的、超稳定的尊卑等级。
进入机关十几年,有几句话令我印象深刻。一句话是当年我的直接领导为了鞭策我“好好干”而讲的:“再过十年,比你年轻的人开始领导你的时候,你是啥滋味?”这句话咋听咋不像鼓励,倒像是威胁。令人有种逆水行舟的危机感。一位对我寄予厚望,但又恨铁不成钢的领导曾酒后指着我鼻子说:“再不努力,我就让×××给你当科长!领导你!”×××是位小姑娘,比我小十岁。记得当时逆反心理发作了,心说,你让她领导我好了,我还能被她领导死啊!按照这两位领导的说法,好像人到一定年龄还“被领导”着,就是一种屈辱,甚至就是一种堕落。然而,从管理学的角度上讲,领导者永远是少数。被领导者永远是大多数。我想不通,一大群不求上进的堕落者被个别几个精英领导着,就能开创出辉煌的事业?还有一位在各种领导岗位上辗转腾挪了近三十年的老领导曾在酒后感叹,以我三十年当领导的经验来说,最多只有一半的精力用在工作上,另一多半都花在内耗上,花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上。照此说法,领导们的才情、能力和魄力,又都发挥到哪里去了?
这篇小说纯然出自虚构。但所描绘的种种现象和蕴藏其中的隐忧,则完全是作者真实的观察与思索的艺术表达。未尽之言,蒙何主编给予“创作谈”的机会,在这里一并道出。
在机关里,当我无聊无奈的时候,常常作此幻想:什么时候,被领导者也能充分地、自由地发挥他的才情和创造力,也能与领导者享有同等的尊严感和价值感,官场就和谐了,甚至社会也都会更和谐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