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公共图书馆见闻(外二篇)

2015-11-17 20:04孙振兴
太湖 2015年2期
关键词:印度尼西亚借书新加坡

孙振兴

新加坡公共图书馆见闻(外二篇)

孙振兴

新加坡虽然面积不大,人口也只有几百万,但非常重视图书馆等文化设施的建设,国家图书馆坐落在市中心的武古十维多利亚路上,原来是一座与教堂相仿的两式建筑,近年扩建新建成为一座现代化大楼,在地铁沿线和各居民聚居的城镇还散布着许多社区公共图书馆,从国家图书馆到社区图书馆等几十个公共图书馆都向民众免费开放。

我文化不高,没有什么嗜好,但是爱好读书,在老家无锡养成了到图书馆看书的习惯,所以一到新加坡,就立即以我还不满一周岁的外孙的名义申请领取了一张新加坡公共借书证。

我在新加坡居住的小区附近就有一座公共图书馆,是一幢坐落在花柏山下的三层建筑,周围绿荫环抱、鲜花盛开。图书馆一楼阅览室可供阅读的古今中外的各类报刊杂志有几千种,琳琅满目,光是中国出版的中文报刊、杂志就有几十种:电子阅览室里有几十台电脑,供读者上网浏览;英文科技书籍阅览室摆放着代表当今世界最新技术的科技书籍;儿童阅览室分为中文和英文两个部分,都配备着极具儿童风格的桌椅;报刊阅览室设有几张条桌,几十个座椅,靠窗口放置着皮沙发,小茶几。二楼是图书陈列馆,摆放着几十万本可供外借的中文、英文、其他语种的图书资料,这些图书资料除了贴有条形码。还带有传感网芯片。三楼是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经常开展各种文化讲座、文艺沙龙、专题研讨等活动。在无锡市图书馆的读者人群中,平时主要是已经离退休的老人,节假日才能见到较多的青少年读者,并且很多都有家长陪同,而在新加坡的图书馆里,平时也能够看到有较多的青少年独自到公共图书馆读书,与老年人平分秋色。我喜欢在闲适的下午,拿上一份报纸或者杂志,泡一杯清茶,临窗而坐,坐拥窗外一片翠绿,凉风习习吹来,很是惬意。

新加坡的公共借书证一次可以从全国公共图书馆借回家十二本图书,借期三周,期满前可以到图书馆柜台或者在家里的电脑上通过网络续借。新加坡公共借书证实行免费领取,不收押金和工本费,免收年度使用费,而且是通借通还,这意味着你只要拥有新加坡公共借书证,就可以在全国任何一个公共图书馆借阅和归还图书,而且无需归还到你所借地的图书馆。由于采用了传感网技术,所以图书馆主要采用自助式借书的方式,由借书人在图书陈列架上选择好图书,自行到图书馆自动借书机上办理借书手续。自动借书机由一台类似中国高速铁路自动售票机屏幕的ATM机和一个与电子秤相仿的平台组成,借书人只要把借书证插入借书机,验证身份,然后把选择好的图书一并放在借书机平台上,借书机会自动显示借书人借阅的图书书名、借阅时间、应该归还的时间,借书人确认后,借书机打印出借书条,借书人就可以把图书带回家。归还图书时,只要把图书塞进图书馆门前窗口的自动化还书机即可,还书机能实现自动识别、自动销账,还书手续十分便捷高效。

见识了新加坡图书馆借阅图书、管理图书、归还图书的过程,使我这个在中国已经有几十年图书借阅经验的老人深有感触。在无锡市也有公共图书馆,但是和新加坡社区居民公共图书馆相比,还有许多地方值得改进和提升。

首先,我认为今后可以大力发展传感网技术,实现图书的通借通还,为居民提供便利。其次,不断提升服务效能。在无锡市图书馆申请领取借书证,虽然最近几年取消了图书使用费,但是借书证押金抬高到了300元,即便这样,借书证的持有人也只能现场借阅港台版的图书,不能外借,价值高过押金的图书也不能外借。可喜的是,从2014年起由之前的一次只允许外借两本变更为一次可外借五本了。

新加坡是一个成功融合中西方文化的地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积淀很深的地方,崇尚文化、尊重知识,深谙儒家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道理,提倡 “书中自有黄金屋”的文化理念,一座座公共图书馆,就像闪耀在南洋明珠上的一座座星光璀璨的 “黄金屋”,在满足市民文化需求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当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使全民的文化素养都有更大程度的提升,有益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和文明国度的形成。

2015年1月20日

年丰民乐古桥新生

丰乐桥位于无锡市与苏州市交界处,这是京杭大运河无锡段最东南端的桥,也是京杭大运河太湖岸边第一桥。站在高大雄伟的丰乐桥头极目远眺,东面是无锡硕放机场:南面是望虞河,望亭发电厂隔河相望:北面是苏州农科院科研大楼和试验田所在地;西面穿越沙墩港就是烟波浩渺的太湖贡湖湾,京杭大运河千里迢迢来到江南,绕太湖三百公里,在这里与太湖亲密相会,丰乐桥成为京杭大运河上千千万万座桥梁中独占鏊头,离太湖最近的一座桥。

记得当年我们响应国家:“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的号召,上山下乡到了农村,一去好多年,泥巴滚了不少,红心倒也难说。回城后住进了洋楼,却还是老土一个。还养成一个怪癖:到了秋天,看到稻浪滚滚、果实累累的景象,总觉得赏心悦目、很是受用。如今在无锡能够看到种植水稻的地方已经是凤毛麟角,于是不久前我又一次走进苏州农科院,苏州市农业科学院又名江苏太湖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创建于1950年5月,在水稻、油菜品种选育,蔬菜新品种引进、选育栽培上卓有成效。文革期间:科研人员被诬为 “臭老九”靠边站,苏州农科院也被改成苏州专区 “五七干校”。走在长满青草的田埂上,捧起一把饱满的稻谷,不由得想起当年我们光脚踏在早春冰冷的水田里做秧田的情景。现在的苏州农科院的农舍与我们上山下乡时的知青宿舍很相似,但是现在苏州农科院的科研人员已经是开着小汽车上班,穿着高帮胶鞋下田,真让我羡慕不已。

望虞河是太湖主要的下泄河道之一,现为引江济太工程调水河道。目前望虞河南起无锡太湖贡湖湾边的沙墩港,北至常熟市长江边的耿泾口。全长六十多公里,沙墩港旧称乌角溪,长2公里余;1991年苏南遭遇特大洪水后,大致沿无锡市和苏州市交界处进行了大规模水利工程改造,沙墩港、望虞河拓宽加深,去弯取直延伸后,把太湖、长江和京杭大运河连成一体,形成新的望虞河,改造工程也使望虞河两岸出现许多小块飞地。部分当地农民需要过河耕作土地,特别是属于苏州的苏州农科院坐落在望虞河西岸,属于无锡市的行知学院反而在望虞河东岸。望亭发电厂还是位于沪宁铁路旁、望虞河的东岸,望亭发电厂高大的烟囱是地标建筑,乘坐火车出行的无锡人每逢外出,看到大烟囱,就会提醒自己:“无锡快到啦!”开始整理行李,准备下车。据坊间传说楚汉争霸时期项羽的宠妃虞姬是常熟虞溪村人。虞姬生得美若天仙,两个妹妹同样是娇艳如花。这两个妹妹得知项羽被刘邦围困在垓下时,都非常担心虞姬的安危。于是一直在村口的小河边盼望虞姬平安归来,本地人把这一条河称为望虞河。我认为:其实传说归传说,现在的望虞河是一条规模宏大的人工河,不能与那条小溪混为一淡。

穿越苏州农科院大院里农资仓库旁边的小门,就是走上丰乐桥桥头的捷径。当地人说起这座桥时无比自豪。原来这里以前有座古桥,是和清名桥一样的石拱桥,名叫 “丰乐桥”,取“人和年丰,民生乐礼”之雅韵,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多次从这座桥下经过。古时候丰乐桥上有石碑,桥两头有龙纹,两边各37级台阶,大约在文革时被破坏,石碑至今下落不明。据《望亭镇志》记载,明代设望亭巡检司戍守。建跨大运河龙汇桥。嘉庆二十一年 (1816年)重建古龙洄桥,改名丰乐桥。咸丰十年 (1860年)太平军与清军交战,李秀成沿大运河攻占新安、望亭。望亭丰乐桥毁于战火。清宣统年间的《无锡县志》中也有类似记载:“丰乐桥跨运河,旧名龙汇桥,俗称北望亭桥,过此即吴县界,明万历中邑人施策建。”“其下水湍急,常虑覆舟。”而据无锡史志中的资料称,“1977年改建为双曲拱桥,曾名 “五七大桥”。长72米,宽4米”。这是由于当时附近有座 “五七干校”的缘故,1992年左右,京杭运河拓宽,重新建造了一座水泥大桥,仍然被称为 “五七桥”。由于当地风俗,为故世的亲人要作 “五七”。对“五七”之类的名称,当地百姓都很忌讳,于是平时当地百姓都避讳而俗称 “北桥”,2009年,大运河再次拓宽,拆除老桥,新建了一座钢管拱桥,长约600米,跨径99米,大家认为,“丰乐桥”名体现了历史传承,也有高雅吉祥的韵味,值得恢复古称,新桥遂为 “丰乐桥”,桥旁稻浪翻滚、果实累累,太平盛世、年丰人和,“丰乐桥”如彩虹飞架、天堑变通途,百姓无不拍手称快。

2010年初稿、2014年秋修改

探访印度尼西亚的茂物行宫

茂物是印度尼西亚古代王国的首都,离雅加达58公里。位于火山熔岩高原脚下的山间盆地之中,周围有好几座火山,海拔较高,雨水较多,几乎天天下午会打雷下雨,一年之中要下300多场雨,所以有 “世界雷都雨城”之称号,气候也比较凉爽,是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

从雅加达到茂物的公路干净整洁、道路通畅,农田村舍掩映在草木葱茏之中,道路两边最引人注目的是数不胜数的清真寺,差不多每500米就有一座,路边时不时闪现过一座座风格各异、色彩艳丽的清真寺建筑。

汽车从雅加达出发的时候,阳光明媚、快进入山区时,公路前方天空中出现了一团蘑菇云,我们感到很诧异,难道是 “龙卷风”,当汽车告近山区,才发现山上发生了火情,可能是村民焚烧农作物秸秆引起的,据了解印度尼西亚农民习俗的人介绍,印度尼西亚的农民仍然保持了刀耕火种的习惯,往往在耕种新一季农作物时,把前一季农作物的秸秆焚烧作为下一季农作物的肥料,由此形成的烟雾甚至飘过马六甲海峡,影响海峡对岸的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的空气质量。

茂物城市虽小,但是茂物有亚洲最大的植物园,紧靠植物园建有印度尼西亚的总统行宫,总统行宫在1994年11月,曾绎举办过 “APEC”会议,(即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经济合作组织首脑会议)曾经发表了著名的 “茂物宣言”,中国、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等等国家的领导人参加了会议,我国政府由江泽民出席了会议。世界各国领导人身穿花花绿绿的 “巴迪衫”的合影照片,给我留下深刻印像。

巴迪衫是印度尼西亚的传统民族服装,已经有一千多年所史,以质地优良、图案丰富多彩,著名于世。印度尼西亚上到总统、下至平民,每逢佳节或者重大事项都要穿着巴迪衫,巴迪衫可以说是印度尼西亚的国服。巴迪衫的价格依材质、手工成本而定,是普通机械化流水线生产的巴迪衫价格8万元到60万元一件,手工制作精美的巴迪衫每一件要300多万元印度尼西亚货币,由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巴迪衫制作工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茂物植物园建于1817年,由当时的荷兰殖民者委派德国人莱茵瓦特教授负责创办,园内除收集了印度尼西亚各地的植物品种外,还从世界各地引讲许多珍稀植物,现在有各类植物占占种15000多个,其中:棕榈树品种就有400多种;有兰花品种5000多种,著名的 “甘蔗兰”高达几米,每株可以开花100朵左右,花色黄坐带青,香气扑鼻,是印度尼西亚特产,被誉为:“兰花皇后”;植物园内的亚马逊大荷花,在1月份依然碧绿、荷花朵朵。1811年到1816年,英国人曾经取代荷兰人统治印度尼西亚,植物园一侧有一座梅花鹿园,是1812年,英国人莱佛士副总督从喜马拉雅山下的尼泊尔引进一对梅花鹿,在印度尼西亚人的精心培育下,原来生活在温带气候条件下的梅花鹿,奇迹般的适应了热带炎热的气候,在悠闲自得的梅花鹿园的草地上吃草,到现在已经繁殖到1000多头。植物园内的主要建筑有莱茵瓦特纪念碑、莱佛士夫人纪念亭,总统行宫、植物园大门等等。

印度尼西亚总统行宫是一座白色建筑,殖民时期是荷兰总督府,印度尼西亚独立后成为印度尼西亚总统的行宫,深受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的喜爱,经常去度周末和接待国际贵宾,苏哈托时代有些冷落,印度尼西亚茂物总统行宫在印度尼西亚有印度尼西亚 “白宫”之称,总统行宫掩映在草木葱茏、奇花异草之中,门前是一个人工湖把植物园与印度尼西亚总统行宫隔开。1994年11月,因接待世界各地的领导人,召开 “APEC”首脑会议,发表 “茂物宣言”而扬名天下。二十年过去了,我们亲临现场探访印度尼西亚茂物行宫,当年参加 “APEC茂物会议”的世界各国领导人早已江郎才尽斗转星移。东道主印度尼西亚的苏哈托总统被人民赶下了台,中国、美国、俄罗斯、日本、菲律宾、泰国、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领导人都已经换了人。只有 “APEC会议茂物宣言”的精神仍然发挥着影响,印度尼西亚茂物行宫的风采依旧。

号称 “世界雷都雨城”的印度尼西亚茂物果然名不虚传,刚刚还是阳光灿烂,天气说变就变,一场倾盆大雨不期而遇,雨伞根本不管用,我们赶紧躲进汽车,汽车的雨刮器也无济于事,公路上早已不见人影,大部分汽车都停靠在路边避雨,公路上连汽车也不见了踪影。大雨滂沱、电闪雷鸣,天色昏暗、如同黑夜,能见度不足50米,我们示意我们的驾驶员在路边暂停,等雨势小了再走,但是无法完整、正确的沟通、交流,驾驶员绷紧着脸,依仗自己熟门熟路,习以为常的经验,一言不发地握紧汽车方向盘,小心翼翼地继续冒险行驶,大家都鸦雀无声、悬着一颗心紧张地期待雨早点停下来,半个小时后,汽车翻越火山口后,雨也渐渐地停了,山下豁然开朗。

下山以后,大家也松了一口气,我们不免夸奖了驾驶员几句,驾驶员喜笑颜开,欢声笑语重新回荡在车厢里,当汽车进入雅加达市中心,道路重新被熙熙攘攘的汽车、摩托车堵得水泄不通的时候,回首遥望:美丽迷人的茂物已经沉没在浓浓的夜幕之中。

2012年草于印度尼西亚雅加达

责任编辑/陈斌

猜你喜欢
印度尼西亚借书新加坡
未来的家园
印度尼西亚·巴厘岛
Short News新闻播报
借书去
新加坡
钟繇学书
上海:从书店里借书看
球赛来了——原载新加坡《联合早报》
在新加坡的兰兰姐姐(下)
在新加坡的兰兰姐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