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呈现诗意的可能性探索

2015-11-17 18:01史习斌
作品 2015年3期
关键词:口语化组诗诗意

文/史习斌

口语呈现诗意的可能性探索

文/史习斌

一般认为,诗是对日常生活经验的高度概括,其语言需要简洁凝练、蕴藉朦胧,而口语是一种自动化的生活语言,突出的是它的沟通功能而不是审美功能,所以,口语与诗是不太能够兼容的,这种说法当然是很有道理的。但另一方面,也不能完全无视口语诗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更没有权利否认它存在的合法性,阻止其进行多方面的艺术探索。用口语写成的诗成为“好诗”的比例可能会低很多,但在相对较大的基数上也出现了一些“精品”,因而口语诗作为无数种诗歌创作可能性的一种,是可以包容和值得关注的,至少不能“一棒子打死”。

有了这样的认识,再来看宋晓贤的这组诗就不会有什么争议了。不难看出,这几首诗的口语化倾向都较为明显。它们从诗人的平常经验入手,将习见的日常生活用熟悉的生活化语言呈现出来,表达的也是普通大众的一般性感受。《不得不》的生存哲学的无奈,《母亲的叙述》的家庭苦难和亲情伟大(在《梦》中有所延续),《黄昏》的儿时记忆和年少心气,《话题》的死亡话题闲聊,都是“平常经验”和“平常语句”。在这几首诗中,没有大起大落的情感跨度,也没有美妙华丽的语词编织,更没有成熟精到的技巧展示,“生活”与“语言”采用了同一步调,具有某种天然匹配性,或许这正是口语诗的“原生”形态?

然而在阅读感受上,《孤独》和《雨》是一个例外。《孤独》用细腻而又简洁的描述冲洗出一幅以小镇边缘窝棚陋室为背景的人物特写。窝棚的一无所有显示着物质的赤贫,而老妇人空洞的眼神透出的却是精神的绝望,结尾的揣度自问更是加重了老妇人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困境,由此传达出来的孤独感是此诗最大的力量。《雨》诗小巧精致,通过室外空间与室内空间的并置与转移,颇为自然地实现了从“雨水之雨”到“光芒之雨”的转化,从黑暗到光明的转化,并在深层次上暗含着心境的转化,诗虽短小,却能从细小的生活经验中捕捉到瞬间的真实感知,并用口语化的语言传达出来,给人以惊喜。

所以,宋晓贤的这组诗可以看作在用口语呈现生活的诗意上所作的可能性探索。生活的松散自然状态与语言的口语化、自动化状态之间是否存在一种微妙的对应关系?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则用口语写诗、用生活语言传达密集的诗意就是可行的。所以,虽然我不会为口语诗大唱赞歌,但也一定会捍卫诗人进行口语诗创作的自由,捍卫一切形式的诗歌探索的权利。口语诗会在不经意间给我们惊喜,即使这种惊喜是百里挑一的比率,但它终究会来临。在这组诗中,《孤独》和《雨》让我看清了这一点。

(责编:郑小琼)

猜你喜欢
口语化组诗诗意
诗意地栖居
大地上的诗意栖居
可见光(组诗)
苍凉组诗
邂逅周庄,诗意盎然
冬日浪漫
谈谈电视新闻语言口语通俗化的风格特点
莫言《红高梁》的语言艺术特色
解构口语化新闻的语言特征
邢非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