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远方散文的三个关键词
——读姚远方散文集《行走的月亮》

2015-11-17 15:19翁想想
长江丛刊 2015年5期

翁想想

姚远方散文的三个关键词
——读姚远方散文集《行走的月亮》

翁想想

与姚远方(更习惯称她为青青)的相识于荆楚网东湖社区,算来已经十几年了,那时候她是“十分女人”版主,青青是她的网名,她将这个板块打理得风生水起,成为当时东湖社区最为活跃的风云版主,粉丝崇拜者不计其数。对这个女子的印象,一直以“小资、性情、细腻”概括,而这些印象也大多从她的文字中所得。

她的文字离不开情,她的丰沛的情感藉由她细腻的笔触,升华成天上的明月,温婉地照进人的心里,让人不由自主地哀伤或者感动。这个印象从散文集《行走的月亮》得到更深的验证。从姚远方的这本散文集,笔者看到一个女人视角下琐碎而不飘渺的生活。她在用她的心向这个世界表达一个女人的诉求与抗争。

姚远方的散文可以用以下三个关键词概括:

一:女性体验主义。姚远方的这本散文集,可以说是汇集了她人生中一路走来的真实体验,她的所有文字都不是没来由的信马由缰,每一个作家,都有各自特定的撷取素材的来源,而从姚远方这里,她的为文之道就是体验,所以在她的笔下,无论是来自身体隐秘的体验,还是来自乡村淳朴的记忆,再或者是对第三者的观察,都有一个“她”在里面,而且由于她女性的身份特点,使她的文字带着浓浓的个人特点,而她对文字娴熟的驾驭,也让她常常从一件小事里提炼到独特的主题,比如她的《与身体有关》:“生命里,我喜欢这种涂抹和爱护自己的过程。涂抹不仅是手,也是涂抹一种心情,一种生命存在的状态。”比如她从《风衣》里体会出“黑色风衣沉郁的美,怀旧的风情,包容的幸福,一如我行走路上的过程,哭过、苦过、痛过后,岁月安好。”比如她可以从一个小小的《卵巢》里看到如何爱人:“如果有一天,美容师对你说,你需要美容卵巢了。那么,你就完全燃烧自己,用你全部的热情和温柔好好爱一个男人吧。”而她的《身体的纪念》视角更为奇特,她竟然可以从常见的女人例假洞穿人性:“初潮和断经,月经起到月经止的一个过程,也是人性悖论中的一种。”

除了直接的来自身体的体验,还有来自于她的经验和经过。比如《与堰塘有关的叙述》,比如《瓦缝的白光》,比如《沉默的温暖》等等,这样的跟体验有关的文字几乎贯穿姚远方的所有创作,也让人佩服她的这种勇气。散文家最难的是袒露自己,多少人藏在文字的背后,偷偷地描摹着别人,而姚远方却坦诚地描摹着与自己有关的生活,也许有人说这种描摹的视角太狭窄了,但是读者却从这个看似狭窄的视角里看尽了人世的浮华沧桑。一滴水可以照见太阳的光辉,她的这滴水一直以包容细微的涵括反射这个社会的世情人心。

“在春节前的几天,传来噩耗。母亲是喝农药走的。人好好的为什么要选择一条绝路?我哭着要去找和母亲住同一屋檐下的哥嫂拼命。亲戚拉住我,说,农村很多老人都是这样走的。”(《另一次重逢》)。看似短短的几十个字,隐藏的是乡村老人生存最残酷的真相:孝道、养老、遗弃、折磨……她的文字不止一次触及这样的真相,不止一次与这个世上不平抗争,哪怕被亲情割裂,被亲情伤害。因为这些,她被亲人误解甚至指责,但这没妨碍她在文字里剖析世相的勇气。揭发亲情的冷漠与残忍不仅仅需要勇气,而她决绝的背后,揭露的何止是一个乡村家庭的悲剧,而是这个以深厚的传统文化著称的国度丢失的向善的根基,人性在传统文化破坏后呈现的恶相,本该淳朴的乡村却泛滥着物质主义的贪婪,善被恶欺凌,白与黑纠缠不清,孝道无存、内心无望,将乡村的老人们推向悲惨的绝境。“我哭着要去找和母亲住同一屋檐下的哥嫂拼命”,作者无法言说的愤怒和悲戚在这个简短的句子里表露无遗。

有人说,最好的文章应该是接地气的。这个地气的来源,就是生活。而姚远方一直在用她的笔记录生活,无论艰难的,苦涩的,快乐的,忧伤的,她都一一从容记下,从她细碎的记录里,可以看到社会变迁对人的影响,对道德价值观的冲击,可以看到传统文化缺失导致的人性暗黑,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说,姚远方的女性体验主义创作透露的社会意义非比寻常。

关键词二:女性独立意识。作家创作的动机大多数是为了表达,而女性作家表达的核心更多是因为觉醒的独立意识。姚远方的写作也不例外。如果说出走的安娜最后的出路也许只是一片茫然,而出走乡村并踏上文学之路的姚远方却战胜了这些黑暗。

“我并不是早慧的孩子,但相信失去机会,并不等于失去人生,上帝关了这扇门,一定会打开另外一扇门。时常用普希金的诗激励自己: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一切都是暂时的,转瞬即逝。”(《瓦缝的白光》)。每一个独立的灵魂,大都是骨子里有一股韧劲,这样的韧劲,也在姚远方的散文里时有体现。从《行走的月亮》到《母亲的棉被》,甚至《手恋》《卵巢》《相忘株洲》等等,看似是一个女人絮叨的讲述,其实是一个女人独立意识的集中展现。也许作者本人并不是有意宣扬这种意识,但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却不由自主地会被文本里流淌的这种情绪所感染,并不由自主地被吸引。中国的女人,特别是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乡村女人,要穿越那时候相对封闭的环境,走出一片自己的天地,那种难度,不亚于更早时候的安娜。所以,姚远方的文字就更有了些抗争的意味,那些文字背后的跋涉,不仅仅是一个女人的记忆,更是一个时代的乡村女人坎坷命运的反映和一代女人的群体记忆。从那个劳作于乡村的母亲,从那个出走于乡村的女儿,从小王,莫奶奶,以及更多更多的被她描写或者未描写的女性,独立意识若隐若现地游走于她的文字里,不管她有意或者无意,那种坚韧的女性独立意识,总让她的文本充满更多的悲悯情怀,也让读者在不经意中感受一种阅读的快感,并且隐隐传递出一种向上的力量。

“现在是大众传媒的时代,是人人都可以写作,人人都可以成为作者的时代,所以大多数的作品,即兴而为,缺乏生活的沉淀和思考,很难向真正的文学靠拢。我的内心里,我不愿意自己也随流,不是自己清高,也不是自己比别人高尚些,而是内心仍然保持对文学最初的那一种无比的敬意。人有信仰,才会心坚定。”(《沉默的温暖》)

姚远方将自己或对他人的观察都关进了一个笼子,这个笼子就是对文学的守望,也是她女性独立意识的一种释放。

关键词三:诗性的写实。散文创作的难处在于,写出来的文字流于平庸。现在很多人只要会写几行字,就宣称自己写的是散文,这样明显是对散文的误解,也是对散文高度的认知偏差。笔者一直以为,一篇好的散文,在把握“形散而神不散”的精髓之余,还是要有一些诗歌的韵味,即诗性。这种诗性并不是单纯的空灵、飘渺、辞藻的堆砌,而是注重文本内核的诗性表达。姚远方的散文是一种写实的文本,但她有别于一般纪实散文的是,她的文字充满灵性,充满诗歌的韵律,这样就使她的散文从平庸的凡俗描写中跳脱出来,有了更为浓郁的文学趣味。

“如果我哪天离去,只希望在我爱的你的怀抱里安然睡去。我沿着黑暗从此走进你心的深处,住在你心灵的房子,静静陪着你,这样,你会知道我走了这么长路的疼痛。”(《沉默的温暖》)

“那些被我们爱过和触摸过的语言,全堆积在心里,悄然开放,如同阳台上最盛的栀子花花香,弥漫在清新的早晨。”(《沉默的温暖》)

“亲爱的你,舍下了我,没有路口可以再相遇,花谢花会开,春去春又来,只是,我们会不再。”(《沉默的温暖》)

这样的句子是不是充满浓浓的诗意?闭上眼睛,是不是眼前会出现一个如诗的画面?如果按梨花体的方式把这些句子分行,不亚于那些冠以“诗歌”的作品。可是,这些却是散文,是姚远方式的散文写作。这样优美的文字,在姚远方的散文里比比皆是,“我只想到一个地方,一个没有人认识我的地方,去呼吸一下,去无所顾忌的行走。”(《我到远方》)

“一座城,一生心疼,一座城,一生等待。你说,你会在凌晨时分去火车站接我,在出站口的第三棵香樟树下,已等了我数年。”(《你在远方》)

看到这些句子的读者一定也会心疼,那么忧伤无望的事情,却被作者描写得那么美好。这就是一个散文作者的功力,这种功底,一定来自于作者对传统文本的苦心学习与继承,也来自于作者对文学创作形式熟稔的把握,更来自于作者对生活长期细致的体验与提炼,笔者相信,姚远方的散文创作一定可以走得更远。

姚远方的散文,琐碎却不累赘,细致却不拖沓,朴实却不平庸,让人看得懂,更能让人感动。喜欢这样的散文,更喜欢那些充盈在文本里不屈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