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龙宁
一
去年十月,我有幸被派往湖南省毛泽东文学院参加第三届新疆作家班学习。期间,学院多次组织我们学员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先后去了伟人故里韶山冲、橘子洲、岳麓书院等地,参观名胜古迹。湖南山川秀美,名胜古迹众多,人杰地灵。在湘楚大地上,我留下了艰辛跋涉的脚印,洒下了探寻伟人光辉足迹的汗水,留下了我对湖南山山水水的美好记忆。
记得我上小学时,在语文课本上学到一篇题为《回韶山》的文章,从此对韶山一直向往不已。文中描述了毛泽东1959年6月25日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的情景。那时,我对毛主席的故居,特别是上屋场、打谷场之类的地方,很是向往,总想去现场看一看。没想到,三十多年后,我才有机会来到韶山,圆了我的心愿。
十月中旬,韶山冲的天气依然炎热。那天,当我和新疆作家班、湖南作家班的几十位同学来到韶山,走进伟人故居,激动万分。走进毛泽东故居的客厅、卧室、厨房等,看到了房间里摆放的那一件件实物,我仿佛看到了少年毛泽东在韶山冲度过的美好童年和少年时代。故居前,有一个不大的池塘,导游介绍说,毛泽东在读私塾期间活泼顽皮,不循规蹈矩,夏天常逃到池塘里游泳。走在池塘边的小路上,看着池塘里撑满如盖的荷叶,清清的池水在微风的吹拂下泛起层层涟漪,我浮想联翩,我想起了毛泽东少年时做的一首《咏蛙诗》:“独居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做声。”1910年秋,毛泽东离开韶山,报考湘乡县东山高等小学。入学考试作文题为《言志》,毛泽东则写了这首《咏蛙诗》。东山高等小学离毛泽东家50公里,是一个新式学堂,不少权贵都把他们的孩子送到那里读书,以博取功名。一些纨绔子弟看不起乡下来的穷学生,耀武扬威。少年毛泽东对此不屑,便写下了这首《咏蛙诗》。毛泽东在诗中抒发了一位少年敢于蔑视权贵、希望统领天下的领袖风范,体现了毛泽东从小就有的那种博大胸怀和非凡志向。
我们来到橘子洲头,凭吊伟人风范,缅怀伟人风采。橘子洲,又名水陆洲。十月的橘子洲头,橘园集中连片,看不到头,见不到尾。橘子树与芙蓉树、柚子树等相杂互生,相映成趣。橘子树碧绿如洗,树上结着或红或青的橘子。芙蓉树绽放着或红或白的芙蓉花,柚子树垂挂着足球大小的柚子。此情此景,令人心旷神怡。我们乘坐观光车,不觉间来到了橘子洲头青年毛泽东大型艺术雕塑前。1911年春至1925年秋,毛泽东在长沙求学、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经历了叱咤风云、如火如荼的峥嵘岁月,度过了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青年时期。橘子洲是毛泽东在青年时期最为喜爱的活动场所,他或独自屹立洲头,指点江山;或携来百侣同游,求索真理;或徜徉橙黄橘绿中,激扬文字;或遨游于波峰浪谷之间,击水中流。1925年2月,毛泽东从上海回湖南开展农民运动,8月从韶山到长沙,9月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逗留期间重游橘子洲,心潮起伏,触景生情,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长沙》一词。新中国成立后,他对这片布满他青春足迹的土地十分眷恋,又曾八次重游。青年毛泽东艺术雕塑,以1925年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形象为基础,作为长沙橘子洲景区最大景观工程。雕塑高32米、长83米、宽41米,艺术再现了青年毛泽东胸怀大志、风华正茂的非凡气概。
离开橘子洲,我们走进了岳麓书院。岳麓书院位于风景秀丽的岳麓山下,是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它创建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历经宋、元、明、清各朝,至1926年始定名为湖南大学。宋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真宗赐“岳麓书院”额,朱熹、王阳明等思想家曾来院讲学。书院对湖湘文化产生过重要影响。建筑物多为明清遗构,抗日战争时期部分被毁,院内保存有大量碑刻匾额。由古代书院到现代大学,一脉相承,弦歌不绝,是湖湘文化的重镇和楚材培养的摇篮。而今,书院依托湖南大学的现代教育资源与自身厚重的文化底蕴,已初步完成古老书院的现代转型,成为从事国学研究和培养研究型人才的新型书院,被誉为“千年学府”。
沿着青石铺成的曲折小径,我们尽情观赏着一道道风景,一路走来,不觉间来到岳麓书院的一角,来到岳麓山下清风峡中,看到一座古朴典雅的亭子,名曰“爱晚亭”。爱晚亭,是中国四大名亭之一,始建于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原名“红叶亭”,又名“爱枫亭”,后取唐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句意境改今名。该亭抗日战争时期被毁,1952年重建,毛泽东题写了“爱晚亭”。1913年至1918年间,毛泽东、蔡和森等常在此聚会、读书,探讨革命真理,并在这一带登山露宿。
二
在湖南毛泽东文学院学习期间,我还抽空去了距长沙300公里之遥的郴州市,参观游览了当地著名的景点苏仙岭。在苏仙岭,我听到了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西汉惠帝年间,郴州东门外潘家姑娘在郴江洗衣时被一朵五彩浮萍须根蔓缠住双手遇奇怀孕,并在牛脾山桃花洞内生下苏耽。苏耽出生后鹤覆鹿乳,长大后孝敬母亲,得仙翁授医术,通医道,识百药,聪颖勤奋,治病救人,造福百姓,终成神仙的传奇人生。苏耽孝敬母亲、济世救人体现了孝行为先、德行为先的思想。千百年来,“橘井泉香”与“杏林春暖”双壁生辉,成为了我国古代医药史上十分著名的典故。苏仙岭传说是湖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最早、最完整、最系统叙述中国福文化内涵的一篇华章。它蕴藏着福孝文化的深厚根源,是珍贵的文化资源。在苏仙岭,除了苏耽成仙的浮雕、南禅寺、屈将室等景点外,最著名的当推“三绝碑”。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著名词人秦观(字少游)被贬郴州,作《踏莎行·郴州旅舍》一词:“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苏轼题跋、米芾书丹,刻于崖,世称“三绝碑”。现存石刻为南宋咸淳三年(1266年)翻刻。
在苏仙岭最高处,有一处当年戒备森严的地方,那里就是囚禁张学良少帅的屈将室。1938年1月,38岁的张学良由安徽黄山“听涛居”迁住于此。3月,又迁移至湘西沅陵凤凰山。“请战有功当年临潼以兵谏,爱国无罪此日南冠作楚囚。”这是屈将室大门外两侧悬挂的一副对联。因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1936年12月31日,军法会审结果,张学良被判处10年有期徒刑,剥夺公民权5年。他从宋子文公馆移住南京中山门外孔祥熙公馆。1937年1月14日,国民政府发布“特赦令”,但仍将张学良交军事委员会严加管束。张学良从此开始幽居生涯。据说,囚禁张学良的地方在全国有十几处之多,仅湖南就有两处。
在湖南毛泽东文学院学习培训的二十多天,我们新疆作家班的学员还去了张家界、湘西凤凰古城等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我们饱览了湘楚大地上的秀美山川,领略了湖光山色,参观了众多的名胜古迹,获益匪浅。从湖南回疆快一年了,但湖南的山山水水,仍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像放电影一样,一幕幕不时地呈现在眼前。我觉得很有必要用笔记下我的这趟湖南之行,以期留下一些美好的永久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