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创新能力

2015-11-16 00:37刘敏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5年9期
关键词:创新能力培养小学数学

刘敏

【摘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数学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本文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想象能力、联系学生实践生活和创设课堂问题情境等几个方面入手,探讨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是时代的主旋律,创新的时代呼唤创新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位,重视过程,紧密结合数学教学的要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而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培养学生创新性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探究、发现和初步的创造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就此进行探讨。

一、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证明,学生如果对所学的数学内容感兴趣,便会将变被动的听为主动的学。因此,教师应该创设生动的情境,唤起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的兴趣引发主动的思考。例如,可以通过游戏创设氛围,多媒体创设情境,故事创设情境。这样,学生们产生了迫切学习新知识的愿望,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便可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教师可以通过这个故事引入,增加了小学数学教学的趣味性,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国教育家孔子曾说过:“喜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因而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教师可以采用动画、故事、游戏等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景,提供活动材料,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充分调动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活动之中,自觉地去探索、去发现。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老师首先提问同学: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有哪些?同学们都异口同声地回答:三角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于是,教师通过给同学们讲故事:我们之前已学过了的平面图形都会计算面积,今天这个圆我们该怎样求面积?请同学们听一下这个故事:从前有个很笨的建筑师傅,他的家要建两个水池,一个是长方形,另一个是圆形的。师傅想计出它们的面积,他用求长方形的方法来计算圆的面积,但不管怎样都无法算出准确的面积。请同学们说说是什么原因?

二、激发想象,培养初步创新能力

想象是指人脑通过对记忆表象的加工与创造,以形成和创造新形象的一个心理过程。数学与想象力是息息相关的。德国著名的数学家希尔伯特就曾说过,优秀的数学家需要丰富的想象力。而小学生学习的重要特征便是进行模仿,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教具、模型、实物、图画等直观手段,通过适当的演示和学生有目的的模仿,以丰富学生头脑中的表象,为想象力的培养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以及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做好铺垫。

同时,小学数学教师应清楚地认识到,儿童的天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可以将好奇心视为小学生创新的潜在动力,并适时予以激发,以培养小学生初步的创新能力。知识是有限的,但想象力是无限的,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想象力推动着世界的进步,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与创新能力、创造力可谓一脉相承,人类的所有发明均离不开想象。小学数学教师可在教学的过程中,经常性地创设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

三、重视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对小学生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学习。观察力在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通过对事物进行系统的、周密的、精确的观察,获得有意义的材料,才能探索出事物运动或发展的规律。人的观察力并非与生俱来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在学习中得到发展的,如果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那么就能使它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高。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的观察往往总是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的,每一位学生观察的角度、方向不尽相同,所获得的结论也就不一定相同。因而在观察过后,不能急于给学生的观察结果下结论,而应站在学生的角度,从不同方面来进行分析、讨论,让学生知道观察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使他们在下一次进行观察,能有效地提高观察效率,获得成功。

四、指导学生善于质疑问难

“疑”是创新思维的火花,“问”是追求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正是从质疑问难开始,从解疑入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小学生的好奇、好问、求知欲望旺盛等特点出发,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鼓励学生质疑,指导解疑,需要讲究策略。

(1)浅显的问题学生自己解答。日常教学可以发现,学生大多提出的问题是一般性的问题,教师可以不必急于解难。应鼓励学生自己解答,使学生既敢于质疑,又能解疑,以树立信心。

(2)难点问题学生讨论解决。教学中遇到的疑点或难点以及比较含蓄或潜在的内容,应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逐步解疑,在探索讨论中有所发现和创新。如教学“面积的认识”,为了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概念,教师先教学认识“物体的表面”,让学生摸课本的表面、桌面等直观感知。由于教师举的实例其表面都是规则的长方形,学生也很容易看出面是有大小的,这时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质疑,提问:我们认识了物体的表面,你还想到什么?这一问,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文具盒的表面有6个都是长方形的面,一个足球的表面是什么形状?”“苹果、茶杯的表面是指哪一部分?”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让学生展开讨论,就有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方式,对“物体的表面”作了颇有新意的描述:“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是物体的表面。”这样新奇的回答,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得学生从生疑到释疑过程思维活跃,并能自己解决。

五、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教育即生活”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他主张把教育与生活完全熔于一炉。数学本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数学,要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结点,并架起桥梁,将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素养,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在教学“相遇问题”时,老师可以把讲台变舞台,让学生当演员,分别表演:相对、相向、相背而行;同时、不同时出发的相遇问题的情景。

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才可以提高创新能力。但任何一个创新、创造的过程都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所以创造力的提高和发挥都需要有操作能力的支持,操作对人的大脑智力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聪明;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的镜子。”例如在教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是多少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1/4,3/4的含义,用学具摆一摆、分一分、算一算、说一说。借助实际操作,激活学生相关的经验,把新例题和已解决过的问题联系起来,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新问题,这样的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促进学生自身的整体发展都有很大帮助。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培养小学数学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