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红
核心提示: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让姚庆三和屠呦呦这对舅甥的故事激励更多的人传承家族正能量。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85岁的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也让《诗经》中的这句诗一夜之间被很多人熟知。
1930年,屠呦呦出生于浙江宁波的一个大家族。传统取名讲究“男《楚辞》,女《诗经》”,从经典中寻找典雅的词汇寄托长者的期许,长辈从《诗经·小雅》中为她取了“呦呦”一名。谁也不曾想到,若干年后,屠呦呦把青蒿作为她毕生的研究事业,解除了千百万人的痛苦,并成为首位登临诺奖的中国女科学家。
屠呦呦的故居在宁波市开明街26号姚宅。姚宅是开明街上仅存的传统建筑,建于民国初年。精美的雕饰,体现着老宅主人往日的荣光。马头山墙,微微上翘的飞檐,气势蔚然。在闹市中,在高楼间,老宅的古朴、沧桑尤其显眼。就在这宅院里,走出了两位名人。一位是屠呦呦,一位则是姚庆三。
屠呦呦说,她的老屋就在开明街26号,同学还曾帮她拍来老屋的照片寄到北京。而此前当地文物管理所也称,这是目前这条街上仅存的近现代建筑,其主人是经济学家、曾任香港甬港联谊会会长的姚庆三。
屠呦呦的表弟李丁镜道出了原委。姚庆三是屠呦呦的舅舅。屠呦呦的童年就在外婆家度过,也就是说,她是在姚宅长大的。
李丁镜曾对媒体介绍说:“我的母亲与屠呦呦的母亲是表姐妹。”据李丁镜老人回忆,他小时候去开明街上的姚宅,屠呦呦就住在外婆家,她一直在那儿长大。他管屠呦呦的父亲为“屠家伯伯”。因母亲过世早,两家人走动并不多。他最后一次去姚宅做客,是1982年。当时,老一代人还健在。老街拆迁的时候,他还专门去看过一次老房子,那里挂上了姚宅的门牌号,被保护起来了。
宅子是姚庆三的父亲姚咏白所建,姚咏白是甬总商会代表,曾任上海法学院、复旦大学教授。姚宅的隔壁,就是中国邮票大师孙传哲、宁波帮巨子李镜第的故居。姚庆三在书香中长大,他毕业于复旦大学,后赴法国留学,归国以后投身于中国货币研究,先后任国民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上海金城银行总管处分行经理。他著述颇丰,于1934年出版了《财政学原论》、1935年出版《金融论丛》、1938年出版《现代货币思潮及世界币制趋势》。
姚庆三和经济学大家凯恩斯也有一段缘分。其最早引入并传播凯恩斯的学术思想,留下中国第一批研究凯恩斯理论文献。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问世后,掀起了“凯恩斯革命”。次年6月,姚庆三在《国民经济月刊》发表《凯恩斯货币理论之演变及其最新理论之分析》,对凯恩斯理论的演变过程及《通论》的基本内容作了介绍和分析。1938年,他又出版《现代货币思潮及世界币制趋势》,该书在“公共建设政策之理论”及“公共建设政策之例证”两节,进一步介绍凯恩斯财政理论和财政政策。他还根据美、德、意等国的有关实践,提出了利用赤字财政进行经济建设的建议。
姚庆三服务银行业整整50年,是我国著名的财政学家和金融专家,具有实干精神和实践经验,而且有很高的理论水平。他热爱故乡,曾担任香港甬港联谊会会长,对香港中银集团发展以及祖国的金融事业,贡献良多。
如今,随着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这对舅甥名人的故事,也将激励更多人传承家族正能量。(支点杂志2015年11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