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芷溪
在我无知的青春岁月里,桌上摊着不知是化学还是物理的教辅,头顶的吊扇重复着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的圆周运动,窗外的阳光瞅准时机扑进来,过不了多久又有树叶的影子斜斜地投在地上,一切就像是蜂蜜融进牛奶的慵懒,而趴在桌上补觉的我,在转换姿势的间隙,感受着那正值春夏交接时不远处吹来的凉风。当初中生活变成回忆,这些清凉而温暖的片断就如最美的织锦,无需裁剪,缝进我的生命里。
初中的我可以算有点文艺,又有点叛逆,凭着一股“青黄不接”的自信,总写些批判忙碌的现实生活节奏、向往闲适的诗意山水的文章。而这样“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我,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却并没有受太多的限制,这全都要感谢我初中的语文老师冯伟老师。
我印象里的冯老师,总是有种大将遗落人间的风度。说话不疾不徐,穿着宽松的素色衣服,很少对我们发脾气。语文课本里的一字一句,和那些课余时间故作风雅的摘抄,都已记不清,但冯老师课堂氛围中总透出的那种若隐若现的诗意,常记心上。冯老师推荐我们去看《平凡的世界》,给我们讲陶渊明的田园诗,听我们讲我们的想法,也和我们交流他的想法,没有什么警句名言,句句都是最平凡的话。直到现在我才明白,那样的平凡不是世俗的繁杂,而是诗意的平静。
冯老师给我们提供的是广阔的天地,朴实得就像沈从文笔下湘西那条折射着阳光的小溪流,却又耀眼得像是梵高画作中绚烂的星空,他用语言展现了自然与人和谐相处的一面,教会了我葆有天地里的那份诗意、那份大美的情怀。生活在城市里的我,没有办法总是身临其境地融入自然,可是至少在上语文课、写作文的时候,我能感觉到自己是自由的,论点论据信手拈来,事件人物源于生活。这样的写作态度有形无形地也影响着我日后对待人生、对待社会的态度。
我们可能没有办法驱散外界的雾霾,但我们可以保持心灵的纯净。这份纯净,正是沉湎苦难的乐观,经历世俗的诗意。那教室外吹来的清风,也缓缓吹进我的梦中,这时,远方传来诗一般的吟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