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守江
【摘 要】小学思想品德课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程,对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起着奠基作用。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发展的今天,抓好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思想品德、政治觉悟水平和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能力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为此,必须把握课程特点,不断优化小学思想品德课堂,以达到最佳的育人效果。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优化;课堂教学
小学思想品德课,是以课堂教学为基本形式,以比较系统的道德观点、道德观念,直接地向小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发展的今天,它肩负着全面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政治觉悟水平和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能力的任务。如何提高小学思想品德课的育人效果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对小学思想品德课堂的优化策略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氛围,是提升小学生道德意识不可或缺的。
和谐、愉悦的环境不仅利于提高学生道德情操,而且有助于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如建设良好的班集体、创设优良的校风、设置成功教育的情境等等,有助于使学生的身心于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为了培养小学生开朗的性情,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该设法陶冶学生的心灵。例如:教师在上课时,可以先组织学生看这样一个小品:“某同学因一点小事而生气,然后让大家讨论:生气好不好?为什么?”从而,使大家认识到生气对人的身体和精神都没有好处,经常生气不但容易得病,而且还会影响到与别人的关系,老师、家长、同学都不喜欢容易生气的人。在集体建设方面,可以经常组织“班级之最”等评选活动。凡是在宽容、大度、不斤斤计较等方面有进步的同学,就能得到一个相应的荣誉称号,并且还要将其名字写入“班级之最”光荣榜。这样,就在班级营造起了一种和睦相处、团结互爱、积极向上的氛围。久而久之,这个班学生的情感得到熏陶,自信心得到增强,学习也会更加刻苦,班上因一点小事而相互吵闹的现象也就基本不会出现了。
小学生的可塑性很强,容易接受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也容易被一些不好的现象带入误区,因此,重视良好集体氛围创造是非常必要的。它不仅有助于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而且也为思想品德课堂优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努力构建鲜活的思品课堂
提高思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主动发展的过程,做到学生自读理解、自我升华。为此,在教学中我尝试采取各种方法让学生“动”起来,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在思想品德课堂上,要改变过去“死教书,硬灌输”、“注入式”的教学方法,要想方设法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从思品课堂的基本环节来看,一是通过举实例、讲故事、演小品、直观演示、教师讲述、引用名言等,创造出一个个富有特色的导入,使沉闷的课堂活跃起来;二是精心设计板书、提问,巧用语言和逻辑思维方法,把问题(矛盾)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创造一个生机盎然的激疑——求疑——解疑意境,使讲授生动形象;三是通过设疑引思、图式说明、教师概括、学生自解、号召、诗词抒情、含蓄、引经据典、谈话等多种方式结束课堂,使结尾引人深思,达到高潮。
在新课的学习中,经常采取“讨论法”、“对话法”和“让学生说”等教学方式。如教师在教学《和同学友好相处》一课中,首先让学生说说,你同学不小心把你心爱的东西损坏了,你的第一反应是怎样?一部分同学说:“只要他道歉,没关系”;一部分同学说:“很生气、不理他”;还有一部分同学说:“要他照价赔偿”。教师会笑着问:“同学们,你们都按自己的心愿处理了这件事,开心吗?”同学们有的说开心,有的说不开心。有一个同学则说:“前几天同桌把我的文具盒弄坏了,他向我道了歉,我说没关系,回家我让爸爸修好了,他没有责怪我,还夸我是好孩子”。针对上述发言,教师会高兴地说,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发生这样的事,大家想想,刚才的发言中,谁的想法最值得大家学习?发言的同学争先恐后,最后教师与同学们达成共识:心胸开朗,不斤斤计较,乐于交往,和同学友好相处,不但有利于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而且还能在学习上相互促进。
三、把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
要充分提高小学思品课的课堂教学效率,首先必须注意发掘教材所体现的思想性,把内容讲通讲透,让学生通过学习,能从中受到各方面的思想教育;需要随时结合课文内容,针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具体举例,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断充实生活内容、现实内容和时代内容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应该是生动的、形象的、直观的。因为,强烈的道德情感体验只有在一定的意境中才能产生;丰富的道德认识只有来源于实践才能牢固,而生动、形象、直观的意境就比较接近于实践;准确果断的道德判断能力在生动、形象、直观的意境中就容易得到培养和锻炼;指导学生的行为凭借生动、形象、直观的意境更为贴切,容易找到行为实践的方式、方法。例如,在教学第七册《热爱解放军》一课时,就充分运用了教学直观手段:一开始,就组织学生观看专题片——《三个妈妈和九十九个儿子》,让学生具体地认识到:解放军是一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军队,无论是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都是如此。在导入了新课之后,教师又让学生观看《车轮滚滚》片断,使学生亲眼看到了战争时期人民群众是如何大力支持人民军队的,体会到人民对解放军的感情。接着,又播放学校师生与好八连联欢的情境,让学生看到同龄人是如何热爱解放军的。
四、让思想品德课堂理性回归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鼓励学生在实际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根据这一理念,教师应该组织恰当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走进活动、走进社会、亲身体验、用心感悟,促进其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小学生的生活是一个充满活力,蕴藏着巨大发展潜能的生命阶段,此时的生活具有完全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与特点,饱含着丰富的教育内涵和发展的价值。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教学要求我们把学生的这些生活体验作为可开发利用的教学资源引入课堂,帮助他们将生活经验中复杂的情况加以简化、浓缩、迁移、提高和升华,使孩子们的生活更具有质量,更具有光彩。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生活的价值,凸现生活的气息,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努力营造生活化课堂,让品德与生活教育回归现实生活。
把学生现实思想、行为或社会生活中“热点”问题恰如其分地引入思品课堂,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运用学过的道德观点进行辨析,以分清是非、美丑和善恶。这样鲜活感人的讲解,既可增大学生知识面,激发学习的兴趣,又能有效的指导学生道德行为。例如,在讲“如何战胜困难”时,让学生说说自己家庭生活中曾遇到的困难,遇到后又是如何面对困难的。通过大家讨论,师生共同得出: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但要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要靠智慧和意志寻求战胜困难的方法。上述教学不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开发了学生的思维,还激发了学生勤奋学习、回报家庭,有益于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