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军
摘 要:通过调研淮安市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现状,分析并梳理了其中存在的问题,探究问题存在的根源,提出“彻底更新教育观念,多渠道筹措资金,强化过程管理,加强基础设施和教学资源建设,提升教师信息化水平培养,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淮安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策略,并以淮阴区某中心小学为试点,一年的实践证明策略具有针对性,效果良好。以期对淮安市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推进提供参考。
关键词:基础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区域推进
中图分类号:G629.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9-0071-03
一、引言
教育信息化是在“社会信息化”的背景下,为了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而出现的,是信息化社会对现代教育的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教育现代化是教育实现信息化的最终目的。
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区域推进”,是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培育一批全面而有创新的应用典型,发挥其示范和引领作用,从而推动整个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
区域推进是渐进的、发展的过程,是具有本地特色的创新过程,是动态的、开放的过程。本文研究如何结合淮安市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区域推进”现状,查找存在的问题,研究加快基础教育信息化推进的策略,迎接基础教育现代化的挑战。
二、淮安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淮安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大进步,但还存在着诸多问题。[1]
1.意识不到位,体制不完善
基础教育信息化在淮安市的一些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还停留在理论的认识和研究上。传统的教育观念有着根深蒂固的地位,升学率仍作为评判教育工作好坏的标准,认为信息技术是可有可无,或摆样子,重成果,轻效果,领导和教师没有深刻认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市、县(区)一级基础教育信息化主管部门,存在着职能交叉等问题,使信息化建设工作在贯彻执行中受到了极大影响。
2.硬件不足,软件滞后
几年来,淮安市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硬件建设,除了教育主管部门或社会捐赠的硬件设备外,部分学校没有能力配备新设备,计算机数量不足30台,而且机器硬件配置档次低,所使用的盗版软件质量和实用性都差,重建轻用,不重视配套的软件资源建设,大部分学校在自建资源库方面仍是空白,缺少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资源供教师交流、学习,导致教育信息化建设进入死角。
3.没有发挥课程教学的作用
目前,信息技术因不是中考、高考的主考科目,而得不到学校的足够重视,课时无法得到保证,教学所需的软、硬件支持也难以得到保障。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评价也相对滞后,重视传授学生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忽视了信息技术的实践应用,培养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来提高学习能力,忽视了对学生正确判断网络信息的道德教育。
4.课程整合水平较低
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水平较低,第一,落后的硬件设施支持不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需要。本地部分学校的计算机房只能满足信息技术课,其他课程很少能用到。第二,匮乏的教学资源影响了教师将信息技术引入教学过程的积极性。第三,信息技术应用到其他课程的成功示范作用没有影响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主要目标:教学环节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被教师理解,整合出现了误区,课程整合只停留在表层的信息技术环境搭建层面,流于形式。
5.信息化人才匮乏
教师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城区学校的教师计算机水平相对较好,有些偏远地区的学校,教师对计算机的拥有率和利用率不高;部分教师虽然信息化基础不错,将信息技术整合到课程教学的热情很高,可是缺乏将信息技术用于课程教学的经验,往往关注了形,而忽略了质;部分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提升的力度不够,延展能力不强。
三、淮安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策略
针对淮安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策略。
1.彻底更新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上的彻底更新,是保障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前提,学校领导层面、教师、学生家长三方都要全面更新教育理念。[2]
(1)领导的引领作用:教育部门要根据本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制定市、县(区)一级长远的发展规划,各个学校要以此为依据,并立足于本校的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校本计划,在信息化过程中领导要起到引领作用。
(2)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要营造一个信息化教、学氛围,在这个氛围中能够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协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帮助他们学会学习。
(3)家长的评价标准:学生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应只看成绩,应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合理引导孩子利用计算机、网络等进行自主学习。
2.多渠道筹措资金
在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中,资金也是个关键问题,因此,要多渠道筹措资金,合理地运用资金。
(1)政府加大经费投入
一是市、县(区)两级政府要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统筹规划基础教育信息化经费占教育总经费的比例;二是学校在保障基本教学经费的前提下,应将有限的经费优先用于信息化建设。[2]同时,经费使用监管制度要到位,保证经费使用的合理性。
(2)社会资本参与
目前,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仅靠教育主管部门的拨款已是杯水车薪,社会资本的参与是成功的案例。
在实践中解决筹资难题比较可行的方法是融资租赁。由租赁公司根据教育部门对厂家和设备的要求,向指定的厂家购买设备,再将设备租赁给教育部门使用,租赁期满后,设备所有权移交给教育部门,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证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顺利开展。endprint
在资金的投入方面,要注意城乡信息化建设的均衡,要注意建设中的硬件资源、软件资源、师资培训经费的合理投入。针对淮安市的建设现状,经费应侧重于软件资源建设和师资培训,实现硬件、资源、师资协同发展。
3.强化过程管理
(1)完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
淮安市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要想取得更好发展,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要完善。市、县(区)一级,成立基础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各学校由校级领导牵头,成立信息技术管理中心(处),根据本市、县(区)、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制定各级可行的建设目标和实施方案,并定期研讨和督促检查。
(2)完善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
目前,淮安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处在应用融合阶段——制定并完善其评估体系和对应的激励机制,评判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果并进一步推进建设。区域的教育主管可以和教育信息化专家一起,对信息化建设成果进行专项评估与综合评估、过程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分析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推广成功典型,还要进行必要的表彰,以此调动学校和教师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
(3)完善资源管理制度
信息化资源应有专人负责,定期清点和维护,建立资源管理台账,防止资源丢失;建立资源档案,包括硬件设备的说明书、驱动软件、参数配置等技术资料,软件资源的功能、使用说明,保存档案;要有专职人员定期和不定期地对设备负责检查、维护,设备和资源的使用情况和运行状况要有详细的登记,确保信息资源的正常运转。
4.加强教学资源建设
(1)加强硬件建设
目前,校园网、班班通和电子白板三大要素构成了主流的基础教育信息化硬件基础。快速、稳定的校园网为资源共享提供了保障,班班通能够有效发挥校园网的功能,电子白板是人机与人际进行交互的智能平台。这三要素构建了信息化教学平台,为教学改革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供了硬件和技术支持。
(2)加强教学资源建设
首先,教学资源的建设,要根据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更新建设思路做如下几个转变:①助教型资源(面向教师)--->学习型资源(面向学生);②传统的教学资源库--->基于知识点的积件库;③静态的技术型资源--->动态的智慧型资源。[2]
其次,构建资源管理平台,如依托淮安教育网并将其作为淮安的资源管理平台,实现所有资源网站管理,内容由教育局审核,全市教师共建共享,避免资源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实现真正 “共建共享”。
第三,完善奖励机制,为了调动教师开发和共享特色资源的积极性,营造长效开发资源的氛围,要建立和完善配套的奖励机制。
5.提升教师信息化水平
教师是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执行者,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教育技术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进展。
(1)制定合理的培训内容,革新考核方式:要适时调研教师现有的教育技术能力和教学工作中的重点需求,针对不同需求的人,确定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逐步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重心转移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上来。改变似有似无的传统考核方式,以应用成果看培训成效,实现“以用代考”的新评价方式。
(2)建立远程网络培训平台:明确和提高远程网络培训平台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教师间的交流,推进资源共享,使教学资源的利用率最大化和最优化。
(3)鼓励继续教育:鼓励教育信息化相关人员攻读在职教育硕士;教育主管部门要积极委托本市内、省内的师范院校,有计划地对基础教育信息化相关人员开展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培训;将培训与个人的学位提升相结合,全面而快速地提升基础教育信息化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
6.加大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力度
加大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深度和广度,探索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这是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根本,同时也是教育信息化的“杠杆支点”。我们要选择好这个支点,处理好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媒体、教学内容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使之在教学中发挥最佳作用。
参考文献:
[1]朱跃龙, 张永军,相东升.推进苏北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7(8):30-33.
[2]苏理.本溪市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分析与策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编辑:王天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