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网络时代下被混淆和误解的媒介伦理

2015-11-16 19:11:00刘小军
声屏世界 2015年2期
关键词:传播媒介暴力事件网络时代

□刘小军

栏目责编:陈道生

从构成形式及其影响效果来看,现代社会中的媒介暴力基本包含三大内容:一是现代传播媒介所传播的暴力内容,可简称为“媒介化的暴力”;二是现代传播媒介本身作为实施者所施加的暴力行为,可简称为“暴力化的媒介”;三是高科技条件下的现代媒介与受众共同搭建的“暴力世界”,可简称为“虚拟化暴力”。

“媒介化的暴力”主要是从内容暴力的方面来看的,即媒介为了引人注目而凸现暴力的刺激性内容,所以可称之为“媒介化的暴力”。媒介化的暴力又可细分为“真实的”和“幻想的”两种,真实暴力指媒体对城市骚乱、示威游行、政治暗杀事件、战争场面等的报道。幻想中的暴力,是指一些网络游戏中人为制作的暴力游戏场景。这一项对大多数青少年影响更大,危害也更大,因为青少年还处于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容易模仿游戏场景,将虚拟的暴力变为现实的暴力。

“暴力化的媒介”即传播媒介利用其特殊身份尤其是话语权方面的强势,对受众甚至其它社会成员造成的暴力侵害。其主要特点有:一、话语的集权主义。传播媒介对社会上的信息进行“把关”、取舍,并决定哪些内容最终进入媒介与受众见面。而在如今这个网络时代,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使得这种话语的集权现象更为复杂,在很多时候体现为一种“多数人的暴政”。二、媒介的越权行为。在我国,一些舆论监督类节目的成功大大提升了传媒在民众心中的地位,但是这种权力的不正常运用使传媒不断发生一些越权行为,尤其是发展到媒介暴力的程度,这是媒介应该避免和警惕的。三、无法摆脱的强制传播。现代社会中人们处于传播媒介编织的的天罗地网之中,每天都承受着各种各样的信息轰炸,毫无还手之力。

“虚拟化的暴力”。现代传播媒介运用暴力的传播手段为我们构建了一个虚拟的世界,所有的媒介暴力其实都是文化或符号构建出来的,而更可怕的是,在这个虚拟的世界之中,媒介化的暴力依然最畅销。以网络游戏为例,现代游戏开发商们都力求模糊游戏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界限,为玩家提供一个最接近真实的体验,对于暴力游戏的爱好者来说,这种接近真实的体验又为他们提供了成倍放大的感官刺激。

媒介暴力的正负效应分析

在如今这个网络时代,媒介暴力并不是只会带来负面效果。要明确的把握媒介暴力与媒介伦理问题,就一定要理性认识媒介暴力所带来的各个方面的社会影响以及正负面的社会效应。媒介暴力并非只能带来负面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媒介暴力也有其积极的一面。近年来一些对于网络游戏的研究表明,那些对于网络游戏成瘾的孩子,多是些在现实生活中性格内向、沉默寡言的孩子,其中不乏一些人从前被公认为“好学生”“乖孩子”,他们在游戏中体验破坏、杀戮和征服的快感,体会成为“强者”“胜利者”的感觉,从而获得一种成为“英雄”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这个角度来讲,网络游戏弥补了现实生活中的枯燥乏味,成为他们逃避现实、释放压抑情感的重要渠道。所以,媒介暴力的正效应不容忽视。

首先,作为传播媒介难以舍弃的一种营销策略,媒介化的暴力在传播过程中为传播媒介吸引了大批受众。在电视、影视、网络的传播中,暴力元素都被媒介大加利用,并切实取得了良好的市场效益。以暴力电影为例,带有暴力、犯罪情节的影片由于广受欢迎,甚至已经发展出自身的美学体系,充实了电影研究内容。可见媒介暴力的出现,为当下媒体的生存发展乃至文化市场的繁荣都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

其次,现代社会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是社会压力的不断升级,而大多数的压力排解方式又让繁忙的社会人群只能望洋兴叹。这时,通过媒介化的暴力刺激感官就成为了人们宣泄情绪、疏导压力最便捷的方式之一。由媒介提供的安全的虚拟暴力体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们由于情绪积压介入现实世界的暴力之中的可能。比如观看关于车祸的报道,可以使人对违反交通法规产生恐惧;关于战争的影片,可以使人更珍惜现有的生活等等。

第三,暴力化的媒介带来了传播的极大通畅,尤其是网络媒介的普及,使每个人都有了监督社会、成为舆论制造者的可能。这些自发的社会监控者,使得社会上的不法或不道德行为承受巨大的舆论压力,对于净化社会环境有一定帮助。以“天涯社区”为例,一个畅通的网络平台聚集一批极有热情的舆论制造者,许多贪污腐败、包庇销赃的行为都在这个平台上被揭发出来,无形中为社会加固了舆论监督保障。

至于媒介暴力的负面效应,种种讨论已经不胜枚举。媒介暴力的负效应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弱化人们的道德界限。媒介暴力会不会直接导致现实生活中的暴力还未可知,但媒介暴力所带来的某些思维定式,往往使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暴力行为在人们的潜意识里得到了认可。此外,一些电视节目里的暴力行为被美化了,甚至用英雄、爱国、正义等虚幻的名词伪装暴力,使得受众尤其是青少年受众的道德界限越来越弱化,接受底线也越来越模糊。

第二,对暴力行为有放大效果,导致人们的焦虑与恐惧。传播媒介为了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对现实生活中的暴力进行了有目的的选择和制作,因而受众所接收到的媒介化的暴力实际上是被提纯放大的。例如对各类犯罪案件、交通事故的集中报道,就会在该地区民众心中营造一个不安全的社会心理情境,导致人们产生恐惧与焦虑,而这种恐惧与焦虑不断积累,最终会对现实社会的实际环境产生影响。

第三,“虚拟暴力”诱发“现实暴力”行为。“虚拟暴力”是否会诱发“现实暴力”,至今还有很多不同的说法,但屡屡出现的暴力事件确实值得我们反思。

被混淆与误解的媒介伦理

媒介暴力和现实暴力之间是否存在明确的因果关系,这是媒介暴力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关于其伦理价值的讨论在近几年也显得尤为激烈。从2010年起,在短短数月之内发生的多起校园凶杀惨案,以及富士康的员工自杀系列事件,并前所未有地引发了一场关于媒介究竟该不该或该如何报道凶杀案或自杀事件的讨论,太多媒介暴力事件使得大家一致把矛头指向了媒体。怎样认识媒体在其中的角色?

一、媒体到底该不该报道暴力事件?一些学者认为媒体不应该报道暴力新闻,在他们看来,在如今网络环境下,媒体显然不应该“有闻必报”。比如近这两年屡次发生的砍杀儿童事件,大肆渲染报道的效果之一就是越来越多丧心病狂之徒铤而走险。要知道,媒体除了提供信息之外,其重要功能就是环境监测,及时、客观地报道天灾人祸,而非一味的歌功颂德,这有助于我国构建健康的信息生态环境,而且重视突发、暴力事件报道恰恰是中国媒体的一个重要改革方向,同时,这也是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之举。此外,关于媒介暴力与现实暴力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的结论,各种研究数据所给出的结论也并未统一。过早把媒介暴力的负效应归咎于媒体,这是不公平的,媒体到底该不该报道暴力事件也不是重点,重点应该在于媒体该如何报道暴力事件,把握一个什么样的“度”。

二、媒体报道暴力事件的“度”在哪里?其实,这个“度”的把握,也就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底线和价值取向。从媒介内容的角度来说,当下为迎合市场需要,媒介报道中的暴力内容大量出现,使媒介暴力的问题愈演愈烈。同时,媒介自身作为施暴者所行使的“媒介暴力”造成的社会伤害也不可低估,特别是部分媒体对于某些特定个体或群体的污名化、歧视性报道和“刻板印象”,造成了一种“隐性暴力”。因此,媒体在报道暴力事件中,应该把握好这个“度”,即多做正效应的营建,而避免负效应的产生,做到客观、公正、理性,杜绝使用那些污名化的词汇等内容。

三、社会生病,媒体吃药,这公平吗?从媒介内容暴力的角度来讲,媒介暴力的产生与滋长是媒体把关人的失守和商业运营的利益驱使的。特别是在网络时代,伴随着网络媒体的盛行,信息能否长期在网上留存和传播取决于网络把关人对信息的鉴定和认知,他们行使的是传统媒体中传播者所拥有的权利。但是在网络媒体中,因为缺少相关法律的制约和监督,网络把关人很难严格行使权力,导致把关失守。从媒介自身作为施暴者的角度来讲,开放的媒介环境与传播情景,以及网络技术的不当利用和外部管理机制的滞后都滋生了媒介暴力的产生。网络时代的匿名性以及传播情景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网民行为的无节制,最终导致过激言语甚至行为的出现。从这个角度来讲,媒体只是充当了一种供人们发泄的载体,使用媒体的主体才是罪魁祸首。从受众的角度来讲,受众的心理需求与理性缺失是导致媒介暴力产生的内在原因。一旦受众的心理出现歪曲或者极端倾向,往往容易丧失理性,加上身处在这个网络时代,很容易就产生媒介暴力。从这个角度来讲,媒体在这起争论中其实也是受害者。

猜你喜欢
传播媒介暴力事件网络时代
[保你平安]网络时代的真相
中国银幕(2022年4期)2022-04-07 21:25:47
一场网络时代的围殴
传媒评论(2019年5期)2019-08-30 03:49:58
视觉文化视阈下武术传播媒介研究
武术研究(2019年12期)2019-04-20 12:22:58
反腐报道中的大众传播媒介
新闻传播(2016年1期)2016-07-12 09:24:54
我国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研究
唐山文学(2016年11期)2016-03-20 15:25:54
网络时代
小说月刊(2015年10期)2015-04-23 08:51:38
社会戾气背景下极端暴力事件的影响因素探析
湖南省农业技术推广现状及传播媒介的绩效评价
网络时代“人”的再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