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新闻报道充满正能量——江西宜春“夺刀少年”报道的启示与思考

2015-11-16 19:11:00肖立群
声屏世界 2015年2期
关键词:新闻报道英雄能量

□肖立群

2014年的夏天,江西宜春三中两位高三学生柳艳兵、易政勇成为高考期间社会关注度最高的考生。面对歹徒挺身而出,危难之际见义勇为,“夺刀少年”用鲜血捍卫了正义。事件发生后,全国各大媒体纷纷对两位少年的英勇事迹展开报道,迅速在全社会掀起关注“夺刀少年”的热潮,形成了积极的示范效应,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了正能量。从事件发生到两位学子梦圆大学校园的三个多月期间,两位少年英雄一直被众多媒体聚焦。为什么两位普通学生的一次义举能引发媒体和社会如此强烈的关注?“夺刀少年”报道热象给新闻工作者带来哪些启示与思考?

“夺刀少年”引发关注热潮

“少年夺刀”事件发生后,各大媒体迅速做出反应:江西及宜春当地媒体率先就此事进行报道,随即中央和省级媒体也迅速聚焦“夺刀少年”见义勇为事迹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关爱,形成一轮宣传热潮。央视《新闻联播》中播出《凡人善举——两位学生高考前勇斗持刀歹徒》,《人民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以《答卷》为题刊发图片报道,《新京报》《新华时报》《中国青年报》也在头版推出重头报道,江西广播电视台、《江西日报》纷纷在重点时段、重要版面陆续推出相关报道和评论。与此同时,新华网、光明网等主流网站及微博纷纷予以热点报道、连续报道和跟踪报道,就“夺刀少年”英雄事迹、社会反响、事件进展等进行全面宣传,极大引发了社会关注,学英雄、见行动在全社会火热展开。随着新闻报道的深入,“夺刀少年”因伤重无缘高考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教育考试部门迅速作出回应,为两位学生单独设立一次高考,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十几所高校则表示,愿意帮助两名考生入学,有的高校还提出将免除他们的学费。在新闻舆论的助推下,社会各界对“夺刀少年”的关心、关爱如涓涓细流汇成大海,最终两名学子梦圆大学校园。

新闻报道充满正能量

瞬间行为,诠释了人性的光辉,书写了真善美的时代篇章,也引发了媒体人的思考。可以看到,在“夺刀少年”众多新闻报道中,各媒体积极主动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宣传,全力扩大社会影响力,“新闻舆论”与“民间舆论”有效互动。两位少年的英勇事迹被充分挖掘,见义勇为的精神全力彰显,各界关爱温暖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弘扬,这充分说明社会呼唤正义,时代需要英雄,新闻报道更要拥有正能量。一个典型一面旗帜,近几年,“最美司机”“最美妈妈”“最美女教师”“最美乡村医生”“最美村官”等诸多“最美人物”被新闻媒体竞相报道,广受关注,究其原因,除了人物和事迹本身具有动人之处外,更多的是因为从这些“平民英雄”的身上,人们体会到了“真、善、美”的真实存在。正所谓“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新闻工作者要善于发挥自身媒体特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形势宣传、成就宣传、主题宣传、热点引导和舆论监督等日常新闻宣传工作中,发现真善美,弘扬主旋律,发出好声音,塑造正形象,传递正能量。

报道热象背后的思考

从“夺刀少年”受伤住院治疗到两位学子梦圆大学校园,各大新闻媒体进行了连续跟踪报道,报道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角度鲜明、各具特色,引发了社会强烈关注,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传递出强大的社会正能量。

一、平凡之中见伟大。美国新闻界有条定律,即“成功人士+普通事件”或“普通人士+奇异事件”就能成为一条有价值的新闻。然而近年来中国的英雄舞台上,更多的普通人带着他们的英雄事迹成为新闻主角。柳艳兵、易政勇两位普通高三学生因为一次偶然的事件受到媒体和社会高度关注,而正因为他们的“普通”和“朴素”更显人性的善良和难能可贵。就是这一个个来自我们身边的榜样打破了以往“英雄“遥不可及、高不可攀的形象,将感召力发挥到了极致。

二、真实之中塑典型。真实的语言和镜头最具说服力。在“夺刀少年”的连续报道中,许多媒体抛开英雄头顶的光环,用平视的角度去真实再现两位学生的所思所想,以及当一系列变化发生后他们内心的切身感受。比如在清华大学向两位同学抛来“橄榄枝”后,他们并没有喜出望外,而是非常理性地表示以目前的成绩和学习能力没想过报考清华,或许有些遗憾,但这却是他们最真实的想法。摒弃“高”“大”“全”,还原“真我本色”,人物塑造会可亲可信,也更具有感召力。

三、细节之处展魅力。在报道中,受众看到了两个朴素、善良、略带“英雄气”的青春少年,而这些都是透过一些平常细节来体现。柳艳兵看到妈妈给自己喂饭觉得“不好意思”“很感动”,足见孩子的质朴和孝心。躺在病床上的易政勇面对记者拿着手机哼唱《时间都去哪了》,微笑的脸庞透着阳光,两位少年的形象立刻丰满和鲜明起来。这种以小见大,以细节展现的个人魅力更令观众感动和印象深刻。

让新闻报道充满正能量,需要不断创新思路,在舆论引导的方式方法上更加多元、多样。不难看到,在“夺刀少年”诸多新闻报道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深思和考量。

首先,重复报道,缺乏新意。笔者在百度搜索“夺刀少年”,共有3060,000条之多。从海量报道中可以看出,不少媒体在报道内容和表现手法上大同小异。特别是在报道之初,许多媒体记者一拥而上,面对受伤的两位学生,采访的问题和内容几乎相同,缺乏新意。而面对记者轮番访问,本来就性格内向、不善言语的柳艳兵在随后的采访中基本属于“程式化”回答,鲜见出彩。

其次,为抓眼球,先入为主。随着“夺刀少年”宣传报道的深入,清华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南昌大学等全国十多所院校及社会各界纷纷表示愿意帮助两位学子。面对诸多选择,许多媒体就“夺刀少年”的未来之路展开报道和讨论,而其中一些媒体在没有经过实地采访与核实的情况下,先入为主,直接以“夺刀少年将赴××大学深造”“夺刀少年均被××大学录取”等为题进行报道和渲染,以吸引观众眼球。这些失实报道给当事人带来不少心理压力,以至两位学生和家长一度出来辟谣。

第三,过度挖掘,引发质疑。有网民质疑,某些媒体称“夺刀少年”有红色基因,其曾祖父是革命烈士。有红色基因是对少年英雄的过度挖掘,这与其见义勇为行为并没有联系,反而硬生生地拉开了与百姓的平民距离。而在一些媒体的围追堵截下,两位少年和家人也称“疲惫不堪,压力大”。媒体关注和追踪新闻事件虽职责使然,但更需要把握好“度”。(作者单位:宜春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新闻报道英雄能量
英雄犬
环球时报(2022-10-21)2022-10-21 11:21:00
能量之源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活力(2019年15期)2019-09-25 07:22:10
诗无邪传递正能量
中华诗词(2017年4期)2017-11-10 02:18:29
重走英雄路
昆嵛(2017年2期)2017-04-07 11:03:10
绛红英雄谱
足球周刊(2016年15期)2016-11-02 15:26:35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新闻传播(2015年21期)2015-07-18 11:14:22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传播(2015年9期)2015-07-18 11:04:11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
新闻传播(2015年13期)2015-07-18 11:00:41
开年就要正能量
都市丽人(2015年2期)2015-03-20 13:3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