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国庆报道看地方媒体节庆报道的“推陈出新”

2015-11-16 19:11:00□金
声屏世界 2015年2期
关键词:系列报道行当航拍

□金 敏

栏目责编:胡江银

节庆报道是新闻媒体经常要面对的题材类型,每年的重大节假日、小长假都会投入极大精力进行系统策划报道。然而节庆报道在题材同质化的情况下,选题陈旧、角度单一、报道大同小异的现象非常突出,真正给观众留下的印象并不深。因此,节庆报道开拓思维、寻找创新题材的需求非常突出。宁波广电集团新闻综合频道2014年的国庆长假报道,策划启动早,准备充分,比较好地融合了新媒体、新技术手段为节庆报道服务,推出了“全景宁波话变迁”“坐着高铁游浙江”“烈士的遗物”“我的国庆(长假)4G 直播”等多组系列报道,围绕“发现宁波发展之美”的大主题,以多元视角、多样化内容和贴近式报道,进行了全方位的信息传播,取得了良好的传播和宣传效果,也为今后的重大节庆报道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思路。

从国庆报道看节庆报道的新变化

一、纵横千里俯瞰宁波,多元视角感受发展之美。近年来,宁波广电集团新闻综合频道的日常节目中,以六角翼飞机为主的小型航天器无人航拍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频道内的航拍爱好者还联合社会力量成立了宁波市首个航拍协会。在2014年的国庆报道“全景宁波话变迁”系列报道中,这项新技术得到充分的运用,为报道增色不少。

“全景宁波话变迁”,在主题锁定上强调“全景”和“话”的概念,全景就是高视角鸟瞰,“话”就是通过地面的细微展现,体现发展之美。报道采用空中航拍与地面采访相结合,发挥电视声画的独特优势,强调可视性,全方位立体式展现宁波在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方面带来的新变化,探寻城市发展的脚步。报道选择宁波市各个地方的新“地标”,从镜头上呈现的是大气的航拍镜头,配上优美音乐,呈现充满现代化气息的视听感受;通过现场出镜记者融入式地观察、细致地讲述,对比城市新旧面貌、历史见证人的口述,让人充分感受宁波这些年的变化。报道所展示的很多话题也都带有前瞻性,给人想象空间,形成区域特色和优势。在整档新闻节目的片尾,各个县市区最具代表性的航拍镜头组成“鸟瞰新宁波”系列,非常好地呼应了大主题,为国庆长假报道增添亮色。

在整组国庆报道中,给人面貌一新感觉的策划报道,还包括《看看看》栏目推出的“坐着高铁游浙江”系列报道,从另一个视角感受我们身边生活的细微变化。2013年7月以来,借助杭甬、杭宁、沪杭、京沪等高铁快线相连,长三角地区已经形成以上海、杭州、南京、宁波等城市为中心的“1-2小时交通圈”,高铁给宁波人的生活带来了新的变化,坐着高铁出游也成为寻常百姓国庆出游新的选择方式之一。“坐着高铁游浙江”系列就以记录旅行的方式,以行程为线索,携手高铁(动车)经过的7 座城市:嘉兴、杭州、绍兴、台州、温州、金华、衢州等,由当地电视台主持人出镜作陪,《看看看》栏目的主持人和出镜记者现场体验感受,为宁波观众介绍当地最适合国庆出游的景点,同时记录下风光特色、美食美味、体验感受,真实展现当地的人、物、风、情。这种以游记方式展现新中国65 周年以来浙江主要城市巨大变化的传播效果比许多硬新闻要好得多,一些国庆期间没出门的观众从中领略高铁沿线城市的独特风景。报道推出以后观众好评如潮。整组报道应景且讨巧,在浙江省各城市台之间加强了联络和交流,达成了合作互赢、共同发展的共识,各城市台不仅展播了所有的成片,还相约在今后节假日再策划组织类似的合作活动。

二、主动设置议题,诉说爱国情怀。主动设置议题,引导观众参与互动或者讨论,唤起人们共同的情感认同和集体记忆,从而实现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在新闻来源相对减少的节假日,这种手段得到了广泛应用。2014年国庆长假里还有几个特殊的小节日,新闻综合频道就围绕这些节日特点,广泛采用街头随机采访、微信、微博、电子留言互动等手段,引导市民进行爱国热情的表达,在喜庆背后提升报道的深度与力度。

2014年9月30日是全国首个“烈士纪念日”,《宁波新闻》提前策划,推出系列报道“烈士的遗物”,结合烈士遗物,讲述烈士的先进事迹,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奉化壶潭:一村七烈士》《杨贤江:从裁缝铺走出的革命者》《蒋子瑛:在烈火中永生》等通过采访当事人或研究人员,配以老照片和资料画面,对烈士形象进行还原。在海采《你心目中的英雄是什么样的》和电视短评《把烈士精神转化为现实力量》等组稿的配合下,观众对革命烈士的崇敬怀念之情油然而生。

电视媒体主动设置议题比较突出的手段还是“海采”。“海采”把观众作为主角,通过有序引导和合理剪辑,表达共同的价值理念,体现了以人为本和贴近百姓生活的新闻理念。节日期间,这种报道体裁得到了广泛应用,《宁波新闻》先后策划推出“我心中的英雄”“重阳节你回家了吗”“我看景区的票价”“这个国庆的有趣事”等话题的系列“海采”报道。在镜头面前,南来北往的游客、街头休闲逛街的市民,侃侃而谈,围绕主题讲述不同的人生感悟和对宁波这座城市的感受,激起更多人的共鸣。

三、平民视角,鲜活报道折射社会变迁。节庆报道,眼光向下,采取平民视角报道,多报道一些贴近百姓生活的人物或故事,既能发挥地方媒体的特长,也符合媒体深化“走转改”精神的要求。比较常见的是记者体验式报道或者蹲点报道,记者以普通平民的身份,融入百姓的节庆生活,反映百姓在这一时期的喜怒哀乐,带有更多地共性,更能反映民情民心,增加报道的亲和力。在新闻综合频道2014年国庆报道的设计中,也有多组这样的考量:

第一组系列反映的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蓬勃,乡村游、城郊游成为新时尚。《宁波新闻》量身定做,推出“走基层·喜看新农村”系列报道《滕头村的慢生活》《住新房享分红 湾底村的新生活》《下水村的生意经》《鞍山村的新模样》《沙地村的农家客栈》等,记者跟随旅游人群的脚步,把目光对准正在蓬勃兴起的乡村游、城郊游,通过一幅幅生动的热闹场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采访,展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变化。

第二组系列是《我的国庆(长假)》4G 直播。4G 直播作为现场新闻的即时传达手段,在新闻综合频道近年来的节目中得到广泛应用。它最大的优势就是以极少的人员,通过带有4G 传输功能的摄像机,借助沿海城市广覆盖的4G网络,把来自新闻现场原汁原味的气氛和信息第一时间传送到观众面前,充分体现微型直播时效性强、机动灵活、感染力大的特点。《4G 直播:国庆近 精心装扮迎佳节》《4G连线:送戏下乡》《4G 直播:长假夜骑一族》等虽然传递的信息量不一定是最完整的,但胜在第一手的“新鲜”,让更多普通人走进荧屏,讲述他们的故事,诉说他们的感受,表达他们的内心诉求,也让电视机前的观众感染到他们的热情和喜庆的氛围。

第三组系列是民间达人生动展示的“新行当”,用“新”说话,让“新”吸引眼球。理财师、精算师、沙画师、淘宝摄影师、水草造型师……这些伴随新时代诞生的新行当富有时代特点,具有神秘气息,从人物行当身上很能折射时代的快速发展。系列报道《新行当》充分运用电视语言,用“新”说话,选取新行当中最适合电视表达的、群众喜闻乐见的部分,采用纪录片的制作方式,多用同期声,有故事、有细节、有看点,一一展现人物特点、行业特色。如《新行当:沙画师——方寸台前展妙手》用音配画、画配诗、诗配音乐等形式,如行云流水,相当好看,同时结尾用人物的自身采访来做点睛之笔:“把自己原创的一种表演形式展现出来,是我想要追求的东西。”寥寥数语将新行当的特点勾画得相当有“温度”。同步推出的另一组人物系列报道《民间高手》,同样用镜头博得了眼球,比如八十多岁老人劈“人字叉”,木雕艺人巧手雕出一百多个《红楼梦》人物等,都让人暗暗叫绝。

三组报道都是贴近式报道,既符合国庆欢庆热闹的整体喜庆氛围,又因为细节生动让人回味,是深入挖掘新闻、巧做报道、有效传播的典范。

透过国庆报道看节庆报道的创新策略

节庆报道虽然是同题作文,但受采编条件、媒体或者栏目特色等因素影响,会产生很多差异性。运用这些差异性,就能设计出独特的报道选题、报道角度和报道方式、表现风格,从而展现一家媒体的特长和优势。透过宁波广电集团新闻综合频道2014年的国庆报道,我们可以看到以往“万花筒”式的综合信息汇编在节庆报道中已经不再吃香,“全景宁波话变迁”“坐着高铁游浙江”等多元视角变化,展示的是电视的视觉冲击力;节假日主动设置议题“海采”,强化的是观众互动参与;无人机航拍、4G 直播、新行当的展示等方式,体现新技术与传统节目的融合。这三个特点,是电视媒体节假日报道发展的趋势,也适合电视媒体发挥特长和优势,在今后的节庆报道策划中可以作为创新的倚重。

综上所述,地方媒体的假日节庆报道,围绕“时”(时代特色)、“地”(地域特色)、“势”(主旋律)做足文章,就能从众多千篇一律的报道中脱颖而出,彰显媒体个性和特色。这也为今后的节假日报道策划提供可借鉴思路。航拍不可能年年有,高铁游也会成习惯,只有把握好这些系列报道的“时”“地”“势”,就能策划出体现不同时期特色的国庆报道。

猜你喜欢
系列报道行当航拍
航拍下的苗圃与农场
中外文摘(2021年10期)2021-05-31 12:10:40
论博物馆对老行当档案的保护与利用
魅力中国(2020年5期)2020-12-08 00:09:19
《今年两会不一般》系列报道之四 不简单:从议案到提案都成“金点子”
《今年两会不一般》系列报道之三 不容易:从路上到云上都有“黑科技”
网络网际之网络新行当
第三届“三晋新农人”风采展示系列报道 蜂为媒:追蜂逐蜜 向健康出发
今日农业(2019年15期)2019-09-03 01:09:02
“花衫”行当考辨
戏曲研究(2019年3期)2019-05-21 03:23:48
难忘的航拍
《航拍中国》美得让人想哭
陕西画报航拍
陕西画报(2017年1期)2017-02-11 05:4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