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红果
探讨文学作品中的英美文化差异——以《傲慢与偏见》为例
孙红果
众所周知,著名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众多小说作品均鲜明阐述了当时的英国社会风貌,有着无法比拟的艺术魅力。她的作品凭借着极强的社会现实性,予人一种神秘感,几乎所有作品都被改编成了电影,且其中又以《傲慢与偏见》最为典型,已经被翻拍了不下5次。从小说角度而言,她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从电影角度而言,其在世界电影史上的地位同样是不容忽视的。文章以该小说英美两版电影为基础,对英美文化差异加以分析阐述。
文学作品;英美文化差异;《傲慢与偏见》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奥斯汀一部家喻户晓的作品,整部作品从日常生活入手,一反当时社会所流行的感伤小说内容与矫揉造作写作手法,形象生动地向人们展示了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正处于闭塞与保守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与世态人情。小说借助班纳特家中5个女儿对自己终身大事的处理态度,向读者展示着乡镇中产阶级家庭中少女对自己婚姻爱情的不同看法,并折射出作者本身对婚姻、对爱情的看法。在作者看来,仅为了金钱、地位而结婚,是不对的,而在结婚中不考虑上述问题,也同样是不理智的,她既不赞同为金钱而结婚,也反对将婚姻大事当儿戏,突出强调了理想婚姻的重要性,认为双方感情乃是缔结美好姻缘的重要基石。为此,这部小说不仅在当时就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追捧,时至今日,对读者来说,也是一种独特的艺术享受。同时,自小说创作以来,以小说为素材改编的影视作品也有数部,而在众多改编电影中,以1940年美国好莱坞与2005年英国广播公司拍摄的两个版本影响最为深远。在此,笔者以这两部改编电影入手,简要谈谈英美文化差异。
就艺术形式而言,文学和电影本是两个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有着各自独有的艺术媒介。其中,文学为人类最古老的一个艺术表现形式,象征着人类文明,而且文字也是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积累的产物,受到政治、经济与战争等多方面的影响,蕴含着丰富的意蕴、内涵与活力。而电影,则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一个产物,同时也是一种全新的文化现象。自1900年美国的卢米埃尔兄弟放映了世界第一部有情节电影以来,电影已从原本的杂耍,逐渐演变成继文学、戏剧、音乐与舞蹈、美术、建筑后的相对独立的“第七艺术”,同文学艺术形式有着本质的差异。同时,就文学而言,是借助文字去刺激人的大脑,使之对情节加以想象,加以重构,而电影,则是借助动态影像去调动大脑形象思维,同视觉思维有着显著差异,这也是文学同电影两种艺术形式存在的最根本的差异。可以说,电影借助动态影像所传递的信息,更加具体,更加形象,为客观事物,易被观众接受,但在深层次与隐藏内涵表达方面,却不如文学,它通过调动读者想象,使读者更深层次地把握文字所传达的言外之意。但是,不管文学与电影各自有着怎样的独特性,艺术相容性却让电影自诞生之初就在文学中汲取灵感,从最开始的片段素材汲取,到后期的文学名著改编,电影同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如今,随着电影行业的不断发展,文学作品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已经不足为奇了,文学俨然成了电影这门综合艺术中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而且剧本作为影片拍摄的基本所在,其实也是文学的一种表现,故浩海如烟的文学作品,就成了电影拍摄源源不断的素材。如莎士比亚、巴尔扎克、雨果等世界文豪的作品均被搬上了银屏,《雾都孤儿》《呼啸山庄》《巴黎圣母院》等影片纷纷为世界电影发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可以说,文学作品在电影中再现,不仅是对文学与电影的欣赏,同时也是一种文明的创造,受众在阅读文学作品的同时,借助动态影像来更好地调动自身情感,进而充分发挥想象、联想,将作品再创造,最终更好把握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领略其中更深层次的艺术、文化与社会价值。故,电影是对文学的一种表达和体现,把优秀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不仅是“文本文化”和“形象文化”的一种巧妙融合,同时也是对作品中文化的一种完美诠释,由此,在电影中,受众不仅可看到作品的影子,也可看到电影拍摄国家的文化。
2.1 场景设置的差异性
美国版《傲慢与偏见》电影场景取于繁华的商业都市,并将衣帽店作为开场背景,影片中随处可见繁华的都市街道、琳琅的商品、街道上匆匆人影,而这些均是美国快生活节奏与商业文明的一个表现。同时,因这部电影拍摄于1940年,美国经历了30年代的经济萧条,影片呈现的更多的是经济萧条之后美国经济的复苏。因为受到经济危机影响,那时的美国人们迫切渴望回到原来繁华的生活,这部电影的场景设置正迎合了当时美国人心理诉求。加之美国向来重视英雄主义,故影片中更多的是人,更多的是商业文明,而非恬静的乡村美景。而英国则不同,2005年电影拍摄时就取景于英国庄园,而庄园内的壁炉、家具、地毯、油画,无一不体现着英伦风情。整部影片,众多乡村田园美景插于其中,这不仅是英式庄园文化的一个表现,同时也是当代英国人对古老庄园与恬静庄园生活的一种向往。
2.2 穿着服饰的差异性
不管是哪个国家,年代不同,穿着服饰也有所不同,即便是在同一年代,也是有所不同的,英国与美国也如此,奥斯汀生活的那个年代,英美两国人们的穿着服饰有着较大差异。所以说,影片中人物穿着服饰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两国文化的差异性。奥斯汀生活的那个时期,因受到的雕塑——女神维纳斯影响,女性服饰腰线不断提高,裙长也逐渐增加,该时期,英国女性穿着多简洁、飘逸。故为迎合小说,英版电影中女性服饰也为高腰线长裙,特别是女主角,身穿一条白色长裙,更加形象地再现了那时期英国女性穿着。对美国而言,那时代女性穿着多华丽,故影片中女性人物多着华服,多种面料层层叠加,服饰细节众多,颜色鲜艳,同英国服饰的简洁大不相同。
2.3 娱乐方式的差异性
纵观奥斯汀的作品,不乏各种舞会的存在,当然《傲慢与偏见》也不例外,而且抛开舞会本身带来的表现效果,就英美两版电影对舞会的不同诠释,也可略窥两国文化方面的差异。在英版电影中,舞会以英式宫廷式乡村舞蹈为主,而美版电影中,舞蹈则为19世纪广为流行的华尔兹与波尔卡舞,出现这种差异,同两国文化有着密切关系。英国,是一个有着极强王室情结的国家,其中,英式乡村舞蹈形式,是从法国宫廷发展来的,目的是为“彰显18世纪礼仪的风采、优雅与正统”,而这同英国自古以来所崇尚的“优雅、高贵”不谋而合。相反,美国则是一个快节奏且商业化气息极浓的国家,加之文化的多元性,也使得其为迎接更多的文化挑战,而衍生出了自己独有的思潮与生活方式,自然而然,这种价值观就会反衬在影视作品中。美国,不仅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由此创造出了全新的文化形态,而且对于他国出现的新文化、新时尚,它也起着引领作用。加之美国本身历史较短,为殖民地独立而发展起来的国度,自然没有英国那种经漫长历史而积淀下来的王室情结,反而更加崇尚都市时尚与流行。为此,在美版电影中,用更具时尚、流行气息的“波尔卡舞与华尔兹”取代了颇具英式王室风范的“英式乡村舞蹈”。
2.4 意识形态的差异性
对比两个版本的电影场景,不难发现英国版电影更重视景色的展现,而美国版则更重视人物的展示。当然,出现这种差异,同两国的文化意识形态脱不了关系。英国环境曾经受过严重污染,并以浓雾著名,如其首都伦敦就有“雾都”之称,而经过多年努力,如今的英国,显然“已经成为了环保成就最高的一个国家”。为此,在众多英国电影中,美景承担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电影中自然风景的呈现,也在很大程度上向观众宣扬着这个国家的环保理念。在电影《傲慢与偏见》中多次出现了行云流水的长镜头,让观众获得视觉享受的同时,也欣赏到了英国乡村如画般的美景。而这些美景不仅会让人心生向往,也会让人生出保护之心,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正是英国人在环保理念宣传方面所作出的一个较大创新。而美国,因其好莱坞之名,观众更多关注的是电影中演员的选择,加之美国制片公司“明星制度”的形成,使得人成为了美国电影中的一个最关键的因素。为此,在美版《傲慢与偏见》中,观众无法看到让人心生向往的美景,只见人影憧憧。另外,英国人的乡村情结也由来已久,是历史的沉淀,已经深入到每个英国人心中,而美国就没有如此深厚的感情,更多的是人权主义。
总而言之,在对文学作品诠释中,国家因文化差异性影响,其诠释形式也会有所不同,以作品《傲慢与偏见》为例,英、美两国在电影诠释方面就存在着一些差异。为此,若想了解奥斯汀那个时代英美两国的文化异同,不妨去欣赏由两国改编的电影,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1]曾亚玲,蒋玉华.2005版电影《傲慢与偏见》对19世纪初英伦风情的立体展现[J].电影文学,2012,(23): 72-73.
[2]杨洋.电影《傲慢与偏见》中英美文化差异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4,(11):108.
[3]路爱萍.英语电影新《傲慢与偏见》和原著差异化赏析[J].电影评介,2015,(10):52-54.
[4]李东亮.《傲慢与偏见》:从文学到电影的嬗变[J].电影文学,2015,(18):91-93.
[5]敦建勇.探析电影《傲慢与偏见》的主题思想[J].电影文学,2014,(20):116-117.
[6]隋平.英语电影《新傲慢与偏见》评析[J].电影文学,2013,(05):125-126.
[7]伍燕.从文学作品《傲慢与偏见》的影像化看英美文化差异[J].中国市场,2015,(23):279-280.
(作者单位:山西运城学院044000)
运城学院院级科研项目YQ―2010022大英帝国身份的遗失―解读《黄昏时分》中的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