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体教结合的对策分析

2015-11-14 13:55侯保顺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15年10期
关键词:教练员竞技运动员

侯保顺

体教结合的出发点是力争实现教育资源与体育资源的有机结合,通过教育领域与体育领域的合作, 实现双方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同时,提升运动员的文化素质和教育学历,解决运动员学训矛盾,为运动员的退役再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调整应试考试制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现行的考试制度,使不少学校忽视体育课,学生很少有时间参加感兴趣的体育活动。2012年国家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积极探索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增加体育科目的做法,推进高考综合评价体系建设,有效发挥其对增强学生体质的引导作用。这样,各个中学便会抽出一定时间进行业余体育训练,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进而提高体育分数。在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方面,学校可以借鉴国外大学招考制度,要求中学学生提供体育课程的表现、作业等情况,作为接收学生的参考。学生可以减轻压力,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感兴趣的活动,从而实现全面发展。

二、树立体教结合的大教育观,体育与教育部门紧密结合

树立大教育观,以人为本,体教结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时代的要求, 也是竞技体育发展的要求。把竞技体育纳入教育之中,把运动训练贯穿于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各个环节,坚持普及与提高结合。发展以夺标育人和健身娱乐育人为目的,以运动训练为主要手段的学校体育,这样,学校体育才能将竞技与教育相结合,才能实现竞技体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在中小学阶段,学校应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为从事竞技体育训练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学校要有意识地培养具有竞技体育特长的学生。在大学阶段,从中学生中选拔出有体育特长的运动员进行培养,为国家输送能参加国际竞赛的竞技体育人才,从而建立以学校为基础的多种层次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平台和输送渠道, 使竞技体育真正与教育结合。而从事竞技体育教育,以培养竞技人才为已任的体育运动学校以及进行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集训的省体工队,也要重视文化教育,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体育运动学校应提高文化教学质量,消除金牌至上的锦标主义,要与中学或大学联合,让运动员进行文化课学习。注意教育问题,是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核心。其他专业所对应的工作大多具有连续性和长期性,而竞技体育运动员则是从青少年时代起就不断面临被淘汰的现实,既使取得优异成绩也终将退役,必须重新选择今后的职业。而运动员在这期间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和良好的受教育程度,将无法胜任新的工作。因此,几乎所有的家长都要求训练单位提供良好的教育,以便使运动员在走向社会时能满足社会的要求。所以,搞好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是保持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竞技体育管理部门必须将其放在竞技体育发展的战略地位来考虑。

学校校长大教育观的树立尤为重要。在调查中,所有的教练员都认为学校校长的态度对于学校竞技体育的发展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学校校长一定要把竞技体育当成教育的一部分,把竞技体育当成培养人的一种手段,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总目标。因此,学校校长的教育观念要与时俱进,树立大教育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建立合理的考核体制,加强督导制度

在中小学,要加强学校的体育考核制度,将学校体育教师的教学、业余训练成绩纳入各级考核。教育部门要对学校进行考核,学校对体育教师进行考核,并实施一定奖惩办法。

在体育运动学校,体育局作为管理机构,也要对学校进行文化教育的考核。要求学校对运动员的文化成绩进行针对性的考核,对文化成绩考核不合格的学生,要加强文化课学习,停止或减少其训练,直至禁止比赛。

四、体育与教育部门紧密结合,共同推进体教结合工作新局面

体育和教育部门要真正结合起来,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还要切实加强双方资源的利用和共享, 以充分体现出强强联手、优势互补的发展原则。双方在场馆设施、 师资力量、竞赛组织等方面都各自拥有相对的优势, 因此要打破壁垒, 融合互通, 在物质资源上着重体现共享共用,在师资及人力资源上促进互通有无, 平等流动, 在后备人才培养上要做到人才共建, 成果同享,在赛事构建上要打造互通共容的开放型赛事体系。

五、建立和完善各种保障措施,改革竞技体育人才管理体制

改革竞技体育人才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各种保障措施,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打破平均主义、论资排辈等陋习,激励高层次人才脱颖而出。建立人才流动机制,打破单位与行业之间的界线,鼓励高层次人才兼职,实现竞技体育人才资源共享,促进竞技体育教练员在流动中实现增值。用人单位根据教练员的业绩和能力确定是否聘用,而教练员也要根据用人单位提供的条件决定自己的去留。双方通过协议明确各自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劳动用工制度。

六、充分利用社会资金,在社会市场中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广泛调动社会各界的资源投入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系统,使后备人才培养主体多元化。充分发挥、挖掘竞技体育的市场价值,重视以体育赛事为主的竞技体育资源的市场开发与运作,拓宽竞技体育发展的资金来源渠道,提高竞技体育组织的自身造血功能,加大市场开发的力度,实现竞技体育的社会化、市场化与职业化运作,促进竞技体育水平的整体提高。这样既能增强组织的社会化适应能力,提高竞技体育相关组织自我的社会调控能力,又能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使政府能有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投入到社会体育中去,真正提高和改善人民群众参与体育运动的机会和条件,使我国的竞技体育事业与社会体育事业相互协调发展,为我国实现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创造有利条件。

在培养后备人才引入市场化的过程中,政府负有主要的投资责任。市场化的竞技人才培养过程并不是政府从投资主体的地位完全撤出,政府必须提供大型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技体育要由政府主导和宏观调控双重作用,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激励机制,吸引社会广泛参与。

七、重视体育科技,促进竞技水平的提高

在当代高水平竞技体育的训练和竞赛过程中,科技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代国际竞技体育的激烈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等综合实力的竞争。现代科学技术与竞技体育的结合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密切结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必须依靠科技。实现竞技体育实力增长一定要充分发挥体育科技的先导性、基础性的作用,使科技兴体落到实处。重视体育与科技结合,一定要紧密结合运动训练实践,深入开展科学研究攻关与科技服务,采用多学科、综合性的先进科学理论、手段、方法,有针对性地解决运动训练中的实际问题;要建立科研队伍,注重提高体育科技队伍自身素质,提高其科技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有效的服务体系、评估与奖励机制,促进训练、科研、医疗服务的紧密结合。

八、建立科学化的训练模式

教练员多数来自于运动员,属“经验型人才”,因此,在提高他们思想政治素质之外,还应引导、加强他们的科学理论学习。定期组织开展集中培训、外出进修与交流等继续教育活动;引进市场竞争机制,改革和完善训练激励机制;加强教练员队伍的人才流动等。通过多种方式,提高教练员的科学选材、科学管理、科学训练、科学竞赛的水平。科教兴体、提高训练效果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责编 陈 颖)

猜你喜欢
教练员竞技运动员
我最喜爱的运动员
重庆市击剑教练员从业满意度调查分析
电竞种植记
E生命力
合肥市击剑青少年后备人才教练员现状分析
河北省国家奥林匹克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教练员队伍状况研究
花与竞技少女
运动员
思维擂台赛
Sports 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