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东林 郑亚楠
学分制是一种教学管理制度,最早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其实质是以选课为核心,以学分为计量单位,以取得必要的学分来衡量学生完成学业的情况。学分制的基本思想是承认个体差异,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中职学校实施学分制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技能人才的一项重要改革,也是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郑州市从2010年开始在部分中职学校试行学分制,5年来,学分制的实施取得了一定成效,通过学分量化职业教育过程的各个教学环节,基本形成了一个“以公共基础课为基础,以选修课为特色,以专业课为主体,以企业实训为桥梁”的综合性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但学分制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目前的学分制平台缺乏完整的顶层架构设计,系统性、互动性、课程资源和学分评价体系都有待完善。在操作层面上选修课和实训资源缺乏,“双师型”教师短缺,企业参与度不高,信息孤立,没有形成学校、企业和社会环境对人才培养的评价反馈体系等。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互联网+”为技术支撑,从中职学校学分制信息化服务平台的需求分析、顶层架构设计、主要特点和实现方案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信息化服务平台的需求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要求,我国在未来几年要加快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统筹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继续教育发展,建立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畅通人才成长通道。因此,急需建立以学分制为基础,教育培训可衔接,沟通政府、学校、家庭、企业和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的职业教育信息化服务平台。
传统的中等职业教育模式以学校为主体,以专业为载体,以教师为中心,这种单纯的学校课堂教学难以培养出当前社会、企业急需的“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技能型人才。根据中职教育的特点,中职学生的发展动力有两大要素:一是社会需要,二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前者为外因,后者为内因,内因起决定作用。因此,中职学校高技能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社会环境、学校和学生个人多方共同努力,尤其是学生个人起着主导作用。基于上述思想,我们提出了构建互联网+中职教育学分制技能人才培养多元评价信息服务平台,基本思想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对传统教育资源和新兴网络教育资源进行系统整合与优化,构建中职教育云服务平台,形成新一代的互联网+职业教育智慧校园,实现教育资源重构,聚合更大范围的教育资源,建立可移动、可获取、可应用的大规模非结构化教育数据,形成职业教育大数据,以支持现有职业教育教学的智能决策、教学管理、教学实施、企业实训等全程督导和评价体系。
二、信息化服务平台的顶层设计要求
根据社会发展和现代职业教育总体目标的要求,学分制的顶层设计要体现终身教育理念,能够涵盖目前职业教育各层级和职业教育现行体系标准,通过制定统一的多元评价学分标准,建立学分转换和积累制度,形成能够服务社会、校企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和各类职业培训相互沟通,构成以职业学校为主体,以学分制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技能、高技术职业人才为目标,企业、政府共同参与的立体交叉式职业教育信息化服务平台体系框架。
三、信息化服务平台的主要特点
1.新兴产业对技能人才培养方式提出了新要求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工业4.0标准的制定,现代经济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即由过去传统行业纯技能人才向网络型人才转变,由过去单一技能人才向网络复合型技能人才转变,由过去的粗放型向网络精细型转化,由过去的以专业为目标向网络型多元综合技能型方向转化。所有这些新需求促使传统的以专业课程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方式向以“互联网+交叉学科”为方向的人才培养方式发展,这就要求必须逐步打破传统的以专业划分技能为培养标准的教学手段,使职教手段从单一型、平面型转变为复合型、立体型,使学生由传统被动型学习转变为自主型和多元互动式学习,使教育管理方式更加扁平化、透明化,为每个参与职教活动的个体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空间。
2.“互联网+”对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产生了冲击
职业教育面向快速发展的社会,为现代企业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其主要特点是专业多、变化快、课程内容多样,对教师的知识更新能力要求高。在职业教育云时代,“互联网+”冲破了校园围墙,教学资源不再孤立,所有的教师、学生都能随时随地共享优质教育资源,随时随地了解企业需求,享受各种网络课堂。由于云端课堂内容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新,因此,在这个环境下,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教师教学由过去的单向传输,转变为双向探讨式教学,学生和教师的角色不再固定,谁主动学习新知识,谁就可能成为“老师”。这对传统的按照既定教学大纲完成教学任务的中职学校教学模式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3.大数据为学分制信息化服务平台的扩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大数据是继云计算、物联网之后IT产业又一次颠覆性的技术变革。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带来的不仅是巨大的商业和社会价值,同时对传统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也产生了极大影响。近几年,郑州市在部分中等职业学校进行了学分制改革试验,试验工作对我市的职业教育从教学管理、办学体制、课程建设、学生管理、校企合作和学业测评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专业技能教师的匮乏、教学资源的分散、选修课程单一和学生评价体系不完善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制约着学分制的深入推进。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要应用新思维、新技术,重组传统的教育信息系统,通过职业教育网络资源平台的多方互动和数据获取及分析,推动职业教育信息资源的汇聚、存储与处理,建构基于大数据的职业教育信息化服务平台,实现职业教育全过程、多方位的多元化、个性化职业教育服务。
四、信息化服务平台的实现方案
1.依托“互联网+”搭建多元互动中职教育云服务平台
以云计算为核心的互联网技术带来了一场职业教育的空间革命,它冲破了传统校园围墙,整合了各种资源,实现了教学无界、资源无界、时空无界、师生无界、沟通无界的开放的中职教育大平台。长期以来,我国坚持专业+学历的教育制度,每一个学历层次都代表着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每一种学历都经历了专业、课程、企业实训和学校管理等环节的训练,这些环节都可以用统一的学分转换标准来量化学生接受教育的程度。中职学校信息化建设旨在通过互联网把各种信息资源进行整合,构建学校、师生、社会、企业和政府互联互通的统一平台。通过该平台,中职学校可以对学生、教师的作业情况进行学分制考量,企业可以全程参与检测中职学校的教学实习实训,并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学分评价。
2.建立一体化的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大数据
最终衡量职业教育成败的标准是培养的人才是否经得起社会的检验,这是一个复杂的评判体系。这个体系的构建,涉及中职学校、政府、家庭、社会和企业以及各个层次的教育机构(如高职、本科等),每个信息对人才的培养都具有一定的影响。针对中职教育阶段学生正值树立正确职业观的关键时期这一特征,在这一阶段应依托中职教育云服务信息管理服务平台,把学校的管理、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以及多样化的课程和企业的实习实训等环节用学分量化,实现中职教育阶段学分管理,建立中职学生职业教育培养大数据档案和人才培养模式样本,为未来的就业和教学模式提供评价依据。
3.建立学分制优质教育资源云超市选课服务
目前,很多中职学校均是从基础教育学校演变而来,教风、学风也沿用了基础教育的理念。因此受传统思想的束缚,这些中职学校的管理、教学和实训模式均与中职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有一定差距。而借助云服务资源,建立学分制优质教育资源云超市服务平台,企业在平台上可随时发布企业的人才需求信息和岗位要求,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可以把企业的需求变为实训方案。借助平台,中职学校的教师、学生可随时了解企业需求,及时有效调整自己的学习内容,教师、学生可以根据各自实际情况选择参加网上课堂和业务训练。
4.建立中职学校学分制人才评价信息服务体系
职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目前在国家层面还没有建立统一的评价体系。但是根据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要求,职业教育应是面向就业、面向人人的教育,即中职教育是为社会、企业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其人才评价主要在于人才对企业和社会的贡献。因此,评价一个学生是否合格的主体应该是企业和社会,而且应该是以学生高薪就业为标准,这就需要建立由社会、企业、政府和学校多元参与的职业教育学分制人才评价信息服务体系。通过该系统,学校可以根据企业评价意见,及时修正培养方向,政府可以根据企业和学校评价意见,出台相关政策,适时调控职业教育发展方向。
(责编 陈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