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永慧
【摘 要】小学科学课是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主阵地,在科学课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浓厚兴趣,让学生会观察;营造宽松氛围,让学生敢提问;激发探究欲望,让学生肯探究;还要利用课外延伸,拓宽小学生实践和创新的途径。这样就能更好地引导小学生学习、探究、实践、创新,形成科学素养,从而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关键词】兴趣;情感;探究;科学素养
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时代和民族发展、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未来人才素质的需要。《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将科学课定格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它对培养学生的科学志趣和创新精神,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就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谈谈我的看法。
一、培养浓厚兴趣,让学生会观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科学兴趣是科学素养形成的动力源泉。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必须将科学兴趣的激发作为切入点,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进而将这种好奇心转化为科学兴趣,使之真正发挥科学学习的动力。
观察是发现事物本质,解决问题的基本手段。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都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例如,青霉素的发明者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曾深有感触地说:我唯一的功劳是没有忽视观察。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观察周围的事物,不只是看清事物的各部分是怎样的,更重要的是能够将事物众多的属性中本质的东西找出来。保持观察的全面性、精确性和敏锐性。
如教学《常见的植物》,不必追求学生对植物的知识究竟知道多少,而是让学生通过活动体会和领悟什么是“观察”,“观察”和“看”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确定观察内容和充分利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学习如何收集信息,如何交流汇报。学生在活动中通过看、闻、摸、听等多种方式全身心地感受和体验;用测量的方式知道植物的粗、细、高、矮等有关信息;用文字、图画、采集标本等方法记录收集到的信息;用形象的语言和动作向大家描述植物。这些活动不仅使学生对自己所观察的植物有了直接的认识,对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的兴趣,科学素养也就在这样的活动中逐渐形成。
二、营造宽松氛围,让学生敢提问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通常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是一个人优良品质的具体表现。只有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才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只有让学生研究自己的问题,学生才会发挥出全部的主动性。因此,小学科学课应基于问题开展教学,以问题作为课程的载体,让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究中学习。良好的课堂氛围能优化学生的心境,使学生大胆提出心中的疑问,质问自己和同伴,甚至是质问老师,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首先,我们要积极创设心理安全、心理自由的氛围,真诚对待学生,充分尊重学生所表露的情感和想法,理解学生间客观存在的差异。尽量少用“一问一答”的方式组织教学,造成学生不必要的紧张心理。其次是努力创设愉悦、民主、和谐、幽默的情感氛围,通过调动学生的情感,缩短教学内容、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诱发学生的内驱力,让学生进入最佳的情感状态。第三是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具、环境布置、座位组合等手段,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探究和表现的环境氛围。
三、激发探究欲望,让学生肯探究
新课程标准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学生学习科学,不仅仅是获取信息、接受知识,更重要的是能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去自行探究科学,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并让他们在经历科学探索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小学生年龄小,他们好动、好奇、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易于直接或间接地被客观事物或其它自然现象的新奇性所吸引,这就需要教师要了解研究学生,蹲下来看学生,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和学科教学特点,灵活地处理教学内容和组织教学活动,注意形象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统一,精心设计和组织一些富有情趣的实践活动,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探究的热情和兴趣。如教学《磁铁的两极》导课时,我先说:“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件礼物,想知道是什么吗?”然后出示一条“热带鱼”把它挂在铁架台上并转动一下。“你们可不要小看它,它的本领可强了,老师在这里可以肯定的告诉大家,等它停止转动后,鱼头一定朝南,鱼尾一定朝北,你们信不信?”学生纷纷表示不信。“不信,请看它表演,怎么样,哪位同学想上来试试,这时,你有什么想问的吗?”这时,有学生举手问:“热带鱼的头为什么总是指南,尾巴总是指北呢?”我接着说“这个问题,谁能帮他找到答案?”再比如讲到用碘酒检验淀粉时,我让每个同学把手洗干净,再把碘酒涂在手指上进行消毒,随后让每个同学把饭粒放在桌子上摆放整齐,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有同学报告,饭粒变脏了,手指也变脏了。饭粒和手指都出现了蓝黑色,这是怎么回事?此时此刻同学们都产生了奇妙的感觉,要研究的问题竟是如此奇妙,还能不情绪高昂,精神振奋?这样,一个个探究性的问题,一次次激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另外,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还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多“看一看,”认真“想一想”,互相“说一说”,动手“做一做”,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操作潜能,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
四、课外延伸,拓宽学生实践和创新的途径
科学课堂教学的实践和空间是有限的,而小学生对科学的探究是无止境的。在学生已理解了一定的科学概念,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之后,教师要十分重视引导学生灵活地应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去进行一些新的或较深层次的探究,这是学生从学习知识到灵活应用知识的一个深化过程,一个知识有效迁移的过程,更是思维与能力的重要表现。由此,科学课外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拓宽了学生实践和创新的途径,也大大丰富了小学生科学素质的形成。
1.课外活动拓宽了学生的科学知识面
如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利用兴趣小组等阵地对学生进行科技知识与技能训练等。这样能有效地开阔学生在科学方面的视野,又使学生感受到了科技的无穷魅力和科技进步对人类的文明和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2.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
在课外,学生接触的自然食物和现象更广泛,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按自己拟定的方案去从事各种科学探究活动。如在家建一个小小生物角,或观察蚂蚁搬家,或测量太阳高度,或自制太阳能热水器,或设计一个小发明等等。有时,还可以按照教师的布置,在课外进行长期的观察和实验,作好有关记录,并对记录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探索研究其中的一些规律。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中,手脑并用,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使他们的科学素质得到了更广泛意义上的培养和发展。
总之,小学科学课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主阵地,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探究、实践、创新,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最终让学生领悟生命的奥秘,体验人生的意义,使教育的生命境界得到提升,这就需要教师们不断地进行教育探索,不断潜移默化地在小学生的心灵播撒科学和创新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