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影视作品中的后殖民探究

2015-11-14 20:02张健成
戏剧之家 2015年19期
关键词:东方主义后殖民主义话语权

【摘 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影的制作水平愈发高超。《环太平洋》是2013年好莱坞的科幻巨制,很多观影者对该片的视觉特效赞不绝口,而忽视了影片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含义。本文将从后殖民主义视角来解读影片中带有后殖民意味的语言和行为。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文化殖民;东方主义;话语权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0-0146-02

一、后殖民主义

(一)后殖民主义的由来

谈到的后殖民主义,首先要明确殖民主义(colonialism)的含义。“殖民主义”是帝国主义的产物,并不是简单的指历史上民族的迁移。资本主义时期的列强是通过海外移民、海盗式抢劫、奴隶贩卖等方式对不发达的国家或者地区进行压迫、统治、奴役和剥削。宗主国把殖民地当作军事战略基地,也是倾销商品、掠夺资源和劳动力以及资本输出的场所。[1]没有帝国主义,就不会有殖民主义。同样的,没有殖民主义,也就谈不上后殖民主义,这里所说的后殖民主义是以殖民主义为前提的。

(二)“显性”与“隐性”

遗传学上有“显性”与“隐性”一说,本文想以这两个词语的字面含义区别殖民主义与后殖民主义。殖民主义是“显性”的,是大多数人能够直接看到的行为:武装攻占,掠夺原材料、劳动力,并对战败国进行移民;经济上进行欺诈性贸易,血腥的奴隶交易以及资本的输出。

后殖民主义的“隐性”基本体现在文化的侵袭,主要从精神层面去影响其他国家的人民,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大多数人都无法意识到自己的脑海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被植入了很多关于国外的文化和价值观,并且这些文化和价值观在悄无声息地改变其生活方式。《环太平洋》从表面上来看仅仅是一部科幻电影,而倘若从深层次去挖掘其内部含义就能发现,这也是文化侵袭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很隐晦,以娱乐手段,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来达到最终目的,即弱化甚至于抛弃观影者自身国家应有的价值观,转而认同西方的价值观。而后殖民主义的基本任务就是批判欧洲中心主义,或者称之为西方中心主义。本文就《环太平洋》详细的剖析其中殖民主义的体现。

二、文化殖民

(一)他者

在某一个时期,文化积极地与民族或者国家联系在一起,因而才有了“我们”(自我)与“他们”(他者)的区别,而且大多数时候,这种区别是带有一定的排外主义的。冷战结束后,美国政府关于“世界新秩序”的修辞,是康拉德在霍尔洛德身上描写过的:我们是老大,我们注定要领导别人,我们代表了自由和秩序,等等。[2]在美国看来,除了自己国家之外的别国都是“他们”,这不仅仅在政治、经济上有所体现,在文化领域也十分明显。

(二)资本主义与文化殖民

作为美国电影产业的中心,梦工厂好莱坞每年都会出产大量电影向世界各国宣扬美国文化。好莱坞电影是别有用心的,人们只需要听一听非洲观众在看到好莱坞英雄们屠杀印第安土著人或者亚洲人时爆发的阵阵喝彩便可以理解到这一武器的有效性。[3]文化殖民在不知不觉中已经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思想中。在明面上,美国这个硕果仅存的超级大国似乎不会对其他国家有丝毫的排挤,但是在电影中,这种排外心理却可以肆无忌惮地表现出来。在《环太平洋》中,整个地球将面临来自异界怪兽的袭击,地球灭亡迫在眉睫,所有国家携手打造“贼鸥计划”共同应对怪兽的侵袭。不难看出,在拯救全人类的战争中,美国无疑扮演了领导者的角色,其他国家的代表仅仅在集体会议时出现了一次。而发言的也是美国的盟友英国议员,或许在美国的眼里,也只有英国才有资格与他们进行对话。

香港虽然已经回归祖国,却仍然保留资本主义的制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香港其实是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一种延伸。而至于《环太平洋》中的人类最后的守卫地是香港,本文不以为这是对香港的认同,从而对中国的肯定。同样是资本主义制度,或许在美国人的眼里,香港也是他们资本主义大家庭的一员,都属于资本主义文化。香港在殖民时期的官方语言是英语。因而,香港人民不说全部,但是绝大多数人都会说英语,这种语言文化的殖民早已经融入了他们的生活。此外,除了语言,还有生活习性、思考方式等方面也与西方相差无几。在他们眼中,同样会说英语的西方人或许比大陆人来的更为亲切。不然何来“大陆仔”、“大陆妹”带有标签性质的词语。这种语言、人种的“混杂性”(Hybridity)最早是由霍米·巴巴借用到后殖民主义中的殖民者和被殖民者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中。

三、东方主义

(一)文化霸权

东方主义(Orientalism)是与西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西方关于东方的话语形式,在东方话语背后体现出来的更多的是一种权力关系,一种支配关系,一种不断变化的复杂的霸权关系。

与东方主义相对应的是西方中心主义,西方中心主义以一种特定的特权视角,通过把世界从空间上划分为作为世界中心的欧美与剩下其他地区,而这些地区在西方中心主义者的眼中往往是“笼罩在黑暗愚昧的阴影之中”的、“成为恐怖、毁灭、邪恶、乌合的野蛮的象征”的。通过运用一套复杂的语言与修辞策略设置了一系列二元对立,如文明与野蛮、理性与非理性、先进与落后、科学与迷信等,对世界加以描述。正如赛义德所说,“东方是非理性的、堕落的、幼稚的、‘不同的;因为西方是理性的、道德的、成熟的、‘正常的,而且西方以这种宰制的架构来围堵、再现东方”,正是通过这种方式,世界一体化的进程似乎就成为一种“文明”与“野蛮”的冲突构成的历史,而叙述者绝对是站在所谓“文明”一方的。[4]

(二)后殖民意识

在不少西方人的眼中,东方的野蛮、落后已经成为了他们的思维中固有的难以改变的印象。2009年由卡梅隆·安东尼执导的3D科幻巨制《阿凡达》,其技术层面的突破不言而喻,同时这部影片的后殖民意识也是显而易见的。对于中国的观众来说,印象最深刻的肯定是“纳美人”的那条清朝式样的长辫子。长辫子可是有着很长的历史,在英文中长辫子被称为“pigtail”,即“猪尾巴”,在西方辱华的历史上pigtail有着无法取代的地位,时至今日辫子在某些时候仍然是西方人丑化中国人形象的素材之一。endprint

同样,在《环太平洋》中,有一架由中国常州生产的机甲战士“赤红暴风”,尽管刚出场时指挥官对它的描述是“最伟大的一个”,给予了中国观众无限的期望,但最终仍然逃避不了一出场就被毁灭的命运。由此看来,伟大的中国制造多多少少都有些讽刺的意味在里面。作为曾经的中国盟友,俄罗斯的机甲战士“切尔诺阿尔法责”被冠以“最残忍的战争机器”这个看似威武的名头。即使是这样,仍然无法避免和中国的赤红暴风同样的“炮灰”命运,可谓是“难兄难弟”。同样都是机甲战士,中国的赤红暴风被设定为三只手与怪兽进行战斗,这样异于美国机甲战士的设计到底是为了影片的视觉效果,还是以丑化中国的机甲战士来从侧面对美国机甲的歌颂值得我们进一步深思。此外,代表东方的中俄机甲战士的武器十分原始,一律都是冷兵器。然而美国的机甲战士却配备了像地对空导弹等现代化的先进武器。并且,当中俄的机甲战士只能慢慢走向怪物的时候,美国的机甲战士“尤里卡突袭者”一出场就以迅猛的速度冲向怪物,甚至能够高高跃起。这些是不是想要告诉观众东方是落后、丑陋的;西方是先进的,美丽的就不得而知了。

由此可见,西方中心主义自然而然地把东方边缘化、无能化,最终只能沦为美国英雄主义的陪体而存在,这让不少中国观众多少有点感到唏嘘不已。

四、话语权

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认为:权力是一种力量关系,权利通过话语的形式表现出来,话语是权力控制的工具,权力与话语是不可分割的,有权力就有话语权,话语权能伴随着权利的扩大而增加。权力话语启发了后殖民主义理论家并奠定了后殖民主义理论基础。所有权力都是通过话语实现的,话语并不仅仅只是施展权力的工具,同时也是掌握权力的关键。[5]

作为当今世界最后的超级大国,美国的权利在整个世界体系中无疑是巨大的。这巨大的权利也赋予了美国强硬的话语权,经常以维和等各种名义干涉他国的内政,其真实目的可以用中国的一个典故来概括: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种权利所带来的绝对话语权同时也在《环太平洋》这部美国本土影片中表露无遗。

作为东方的两个代表,中国与俄罗斯在整部影片中的台词寥寥无几,甚至可以说是少得可怜。大多数时候,仅仅只有闪过的个别画面。只有这时候,人们才会意识到电影中的机甲战士并非仅仅只有危险流浪者和尤里卡突袭者这两个美国本土战士。当画面中同时出现了主角罗利(美国人)与赤红暴风的驾驶者中国三兄弟时,三兄弟的画面总是处于虚化的状态,强行把他们与美国的驾驶者分离开来,以弱化中国三兄弟来衬托罗利的画面。哪怕是其中戏份较多的女一号真子(日本人),在与罗利共同打败新出现的怪兽归来的时候,所有的掌声与欢呼几乎都是对着罗利,而真子此刻只能作为美国英雄的好帮手而存在着。即使到了最后千钧一发的时刻,真子除了干坐着被罗利送出机甲成功逃离之外,已经无法对罗利有着任何帮助。所有的言语都围绕着罗利这个拯救人类的美国大英雄打转,至于同样付出很多的真子在那一刻已经显得无足轻重了。

五、结语

《环太平洋》的特效场面无疑是令人叹为观止的,但是其中深层次的文化含义却鲜有人去探索。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环太平洋》这部影片其实告诉了人们:殖民主义至今仍然是存在的,只不过当今的殖民主义披上了一层厚厚的伪装,通过一种温柔的、不易察觉的方式来影响人们,这是一种更加人性的,能为人们所喜爱的统治之术。如何破解这种统治之术,这是我们的文化学者和电影人应该共同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京媛.后殖民理论与文化批评[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3.

[2]爱德华·赛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M].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67.

[3]亨利·路易斯·盖茨.种族·写作·差异[M].芝加哥出版社,1986.46.

[4]爱德华·赛义德.东方主义[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84.

[5]靳推琴.《阿凡达》的后殖民主义解读[D].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0.

作者简介:

张健成,男,江苏南通人,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硕士生,主要从事艺术理论与影视制作研究。endprint

猜你喜欢
东方主义后殖民主义话语权
好莱坞动画电影中的东方主义
《山河故人》:从民俗符号的颠覆看全球化语境下“文化乡愁”
从贤哲会饮到饕餮盛宴
《麦田》的问题
行走在本土与全球化之间
从后殖民主义解读《藻海无边》中安托瓦内特的身份认同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高职应有自身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