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继战
判逆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通常表现为情感的对立、抗衡和情绪上的嫌恶、不满,是中学生的一个鲜明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从小学到高三毕业每个学生大概要经过三个叛逆阶段!
第一个阶段:小学三、四年级
小学三年级是由低年级跨入高年级的过渡年级,此一阶段是儿童大脑发育趋于结构及功能的逐步完善、情感及理智发生变化、思维形式由直观开始向抽象过渡的重要时期,也是培养学习能力、情绪能力、意志能力、交往能力和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如果教育和引导得当,可以使学生的情感调控能力、自信心和学习主动性有较大的提高,并使他们的主体感、道德感、理智感、友谊感、责任感、审美感、集体荣誉感等人格意识有进一步的发展。其社会交往的重心也由家庭逐渐转移到学校,同伴关系和团体友谊成为影响学生的重要因素。
学习的第一个叛逆期准大人期——9岁到10岁半的时候,孩子进入了第一个叛逆期:“准大人期”。这一时期的孩子会用很大的力量“往外走”,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自己“已经是一个成人,是一个小大人”。表现为不愿意让家长拉手、喜欢让别人叫自己的全名。不过与此同时,孩子还会表现出一小段时间的“回归婴儿期”表现,表现得非常依赖、不讲道理,或者娇气、容易哭,要求父母的力量。当“回归婴儿”和“准大人期 ”同时出现的时候,家长就要留心告诉自己:孩子的第二个叛逆期来了。
第二个阶段:初中二年级“青春叛逆期”
这个阶段时间,依孩子的个性发展、心理生理发育、教养环境等,时间不一,有延伸和提前状况。它要求父母、老师热情的沟通,认真的交流和积极的引导,否则最终会在青少年期全面爆发,而酿成苦果。
初二下学期、初三年级学生最为突出。处于叛逆期的中学生经常会犯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怎样教育这样的学生呢?这时不要给孩子太多的责怪,应该像朋友一样和他聊天,你如果越是骂他,他越是叛逆。当孩子情绪不愉快,包括受了批评、委屈,或是受了朋友的冷遇,或是要做的事情总也做不好时,家长要给予安慰,鼓励或者指导。教他们学会谅解,有颗宽的心,有颗平常心。帮孩子排除了各种烦恼,孩子就会把父母当作知心朋友,什么都愿意给父母讲,父母赢得了他们的信任,他们就会增强自信心,意识到自己的能力。理解、信任、尊重初中生的独立性和成人感是父母与少年子女关系协调的基础。孩子进入初中后与父母的关系疏远了,这正是初中生走向成熟的开始。
初中生反抗是为了独立的反抗,这是初中生发展中正常而必要的行为。初中生表露出反抗行为正是进行指导教育的好机会,父母应该认真分析其反抗的性质及原因。如果是对自己家长式作风的反抗或不合理的教导方法的反抗等,父母应该予以肯定和保护,不应该一听到他们有意见就不问青红皂白、一概视为缺点加以否定;应该在承认自己错误的同时,指出他们反抗的消极面,引导他们与父母交心谈心。这样不仅不会降低父母在少年心目中的威信,而且还会取得他们的尊重和信任。
第三个阶段:高中二年级
这一时期的孩子不信任父母,却易受朋友影响,加上心智发育尚未成熟,往往对外界影响缺乏识别能力,很容易走上歧途。妈妈沟通方式成导火索。另外,家长的教育方式、沟通方式更是造成孩子叛逆期提前的导火索。两代人之间缺乏沟通,会使孩子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父母则认为孩子变得越来越不听话,两代人的差距越来越大,慢慢地孩子变得反叛起来。还有,过于溺爱孩子的家长和过于严厉的家长,也是引起孩子提前叛逆的原因。学业的分水岭。在学习上,叛逆期是一个分水岭,这个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方法也有所改变。一些学生能及时调整适应变化,进步很快,由成绩中等上升为优秀。 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存在畏难情绪,将心思用在学习之外,成绩迅速下降,对学习失去兴趣,自暴自弃,从此一蹶不振,这样的同学到了五六年级往往很难有所突破。心声:叛逆小孩渴望独立、自由。刘金同说,孩子不听话,不愿和父母说话,甚至和父母对着干等,从表面上看,问题出在孩子身上,但是根源却在大人那里。正是由于父母对孩子的关注较少,或缺少应有的尊重,没有给孩子平等交流的机会,导致孩子出现“叛逆”言行。
学会换位思考,从孩子的角度跟他交流。注重观察孩子的感受、情绪与看法。要用认真的态度跟孩子说话、商量,这样会逐步树立孩子的自尊心以及与您交流的勇气。批评孩子时,要注意技巧和艺术,如先对孩子的进步给予肯定,再指出错误之处,孩子就能很乐意接受。提早认识“叛逆现象”。杰出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如果教育者希望全面去教育人,那么他就必须首先全面去了解这个人。”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孩子有了独立的思想,当问题出现时,家长应该尊重孩子,把他当做一个独立的人,坐下来正式跟孩子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要守住自己的情绪,学会聆听,不要打断孩子的发言。有时,孩子不愿跟家长交流,这时候切记不要步步紧逼,可采取其他手法,如写个小纸条,让孩子打开心扉。家长应看到逆反心理往往具有求异和思辨的特点,是孩子智慧的火花,创造的源泉,家长应留心注意,因势利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