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博涵,史晓雷
(哈尔滨师范大学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
清末《图画日报》中的科学技术:写实与想象
胡博涵,史晓雷
(哈尔滨师范大学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
作为我国最早的画报类日刊,《图画日报》描绘了清末许多有关科学技术方面的内容,大致可分为已熟悉的、新近的和想象的科学技术三类。对前两者,如火车、X光机、有轨电车等,《图画日报》能较客观地呈现、评论;对后者,如飞艇、发电原理,由于画师对对象的陌生或误解,产生了一种想象的科技图像。这一方面反映了清末西学东渐的成效,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科学传播中的滞后现象。
清末;《图画日报》;科学技术;科学传播
近些年学界对清末画报的研究方兴未艾,不同研究者从不同视角出发,分析了万花筒般的清末世界。在清末的画报中,以发行于1884至1898年的《点石斋画报》最著名,对其研究也最多,在其“奇闻”“果报”“新知”“时事”四大主题中,“时事”与“新知”最为学界关注,因为两者体现有晚清“西学东渐”的脚印[1]。在辛亥革命前刊行的70多份石印画报中,上海环球画报社发行于1909年8月至1910年10月的《图画日报》是我国近代出版史上最早的画报类日刊[2]。《图画日报》办刊宗旨为:“本社同人以增长国民智识、开通民社风气为己任,纠合同志数十人分任编辑、调查、摄影、绘画诸事,期组织一文明有益之事业,贡献于社会。”[3](P1)就画报内容而言,《图画日报》较《点石斋画报》中的因果报应要少,对荒诞迷信现象的嘲讽、贬斥要多。在《图画日报》26个栏目5 157幅画中[4],有许多含有科学技术内容,有的传入国内已有时日,比如火车、X光机等;有的是面世不久的新鲜事物,比如有轨电车、火力发电等;还有的是画师并未亲眼见过,仅凭想象所绘,或者理解有误而虚妄揣测的结果。笔者即以此三种形态的科技图画为例,分析清末《图画日报》呈现的科学技术。
(一)火车
1876年,为了便利吴淞口与上海公共租界的陆上交通,英商怡和洋行修筑了上海到吴淞的铁路。7月3日,上海至江湾段先行通车;12月1日全线通车。淞沪铁路全长14.5公里,单线,轨距762毫米,时速24-32公里[5]。因种种原因,淞沪铁路全段运行了不到一年,后被拆除运至台湾。铁路引进国内后,尽管便利了交通,但当时还是蒸汽机车,轰鸣声比较大,烧煤造成的黑烟看上去也比较怪,而且不时有火车碾毙人、畜事故发生,更延缓了其接受的进程。即使到了《点石斋画报》时,还有铁路破坏风水之说,一则“龙穴已破”的报道说,北京永定门外九龙山修筑铁路,突然挖出三条大蛇,“身长十余丈,围粗若桶,盘旋逾时,御风而去”,最后社论再“八卦”了一回“并闻附近乡人云,九龙山共有九蛇穴居其中,故名九龙,今见其三凌空飞去,此间风水已为所破,恐将来陵谷变迁,不知作何景象。”[6]在《图画日报》中,尽管也有如“火车失火”“火车轧毙、情迹可疑”这种新闻报道,但对火车的描写已经出现了赞赏的口吻,比如“上海社会之现象·火车开行之飞速”(图1):
上海得开通风气之先,故火车亦发达甚早。自淞沪火车开行后,近则更有往来甬沪、往来杭沪各车,乘坐者罔不称便,咸谓来去如飞,非别项车辆所可比拟,因作是图。并即以“来去如飞”四字冠体,成一三五七言诗四首以状其速。来,汽机开,匝地卷春雷,瞬息山隈又水隈。去,攀难往,一霎不知处,飘飘列子将风御。如,千里驹,翔步上天衢,行气如虹碧落虚。飞,速率稀,飞鸟是鸣非,若比轮船快更奇[7](247)。
图1 火车开行之飞速
从“乘坐者罔不称便”及后面称赞的诗句能感受到,当时火车已经深入人心。
(二)X光机
有学者已经考证,我国第一台引进X光机的报道首见于1897年12月下旬的《点石斋画报·宝镜新奇》,当时苏州博习医院从美国引进了一台X光机用于临床诊断。但由于画师并未亲眼见过,故所绘X光机形象与事实不符[8]。过了近10年光景,X光机诊断已被逐渐熟悉,《图画日报》刊有两则有关X光机的消息,一则是“透骨光治谎之妙用”[9](P418),一则是讽刺画“自治局议员之金钱主义”[10](P142)。
前者讲述的故事是:美国仙仙拿地一位妇女到医院看病,想用“透骨光线”查验,但对医生说因家庭贫穷不能支付5元的费用,结果医生用X光机诊断时发现妇女口袋内有20元金钱两枚。尽管讲述的是异国故事,但X光机的原理大体已经明晓,“盖凡金类,光线不能透入故也。”后者讽刺的是清末宪政中自治局在选举中的“金钱主义”,画面是一位自治局议员,在其腹部前方绘有一放大镜,镜内画满了钞票,画外旁白“X光镜之明见”。这里借用了X光机的透视功能揭露了自治局议员的虚伪。这两幅画均未绘出X光机的形象,但从对该仪器原理之理解以及用于时事讽刺画可知,人们对此已不陌生。
(一)有轨电车
1908年3月5日,上海第一条有轨电车运行,从静安寺出发(由西向东),经愚园路、赫德路(今常德路)、爱文义路(今北京西路)、卡德路(今石门二路)、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过南京路(今南京东路)沿外滩南行,终点站设在上海总会(今广东路外滩),全程6.04公里[11]。《图画日报》创刊后第十天(1909年8月25日)刊有一则“乘客跌伤”的消息,“本埠人王文林昨日乘某号电车至爱文义路,不待车停,遽而跃下,以至跌伤头面等处,由印捕送入医院请治核夺。”[9](P120)这是《图画日报》首次刊载有轨电车的新闻,此后多次报道相关事件,包括上海有轨电车线路建设进程的消息,比如第三十八号的“上海之建筑·老垃圾桥”(图2):
上海英美租界浙江路交界之间,苏州河面之垃圾桥,长桥卧波、颇极广大。是桥旁向有工部局倾弃垃圾码头,故桥以垃圾名。迨后于西首泥城河北复建新垃圾桥,故是处于垃圾两字上加一老字为别。桥建于光绪十年前,悉用木质建造……迨光绪三十二年,聘白尔兴建电车工程,特建外大桥外。另议重建铁质桥于是处,以通美界电车轨道。又由新加坡建筑师好会司承办,估工一万二千磅,兴工于光绪三十三年春,至三十四年夏间而落成。钢料悉购自英伦克利夫厂,至修造之合度,工程之巩固,与外大桥相伯仲。中国之有大铁桥,当以此两桥为最云[9](P446)。
图2 老垃圾桥
这则新闻介绍了老垃圾桥的沿革和建桥工程的信息,说明该桥1907年春初建时便为通有轨电车。值得注意的是画报描绘的鱼腹式桁架结构与电车的单轨线路,非常写实。有理由相信,画师应该是按照片摹绘的,因为在《图画日报》办刊时,照相术已经普及,但照相制版成本较高,报社专门雇有调查员摄影调查,画师进而摹绘[3](P12)。此外,清末画报中的绘图已经走出了我国传统白描式绘图法的窠臼,不再像明末《天工开物》那样[12],而采用了明暗与透视法。
那么有轨电车兴起后,上海民众的态度如何,“上海社会之现象·电车往来之快捷”便有反映。不但如此,报社还模拟了“电母”与“电学博士”的往来信件,表达了对未来“电学世界”的憧憬及对科学光明前景的信心。
英法美三租界自前岁通行电车后,虽撞毙人命之事,时有所闻,然人以其往来便捷,多喜乘之。各马路中,但见轮捷横飞,火星四迸,行驶之速,或小说书描摹神仙之腾云驾雾,庶堪仿佛焉,电之为用亦神矣。虚拟电母与电学博士往来电文二则,聊博阅者一噱云尔。
电母致电学博士电报
电学博士尊鉴:
老妇向佐雷公施霹雳之威,普光明之照,神权高握,从无人敢侵我自由。乃自阁下发明电学有种种之功用,于是制电车以捷往来;立电线以神消息;设电箱以治疾病;其他各种制造亦无不籍电力为运动之机。谈科学者遂谓二十世纪将由机器世界进而为电学世界。老妇何辜?何堪无夜无明为全地球人类效驰驱之用,且雨师风伯皆列职天曹,优游自在,不闻阁下有术以驱使之。独欺老妇年迈女流,横加驱策。文明国人常以自由平等为口头禅,而独施之于老妇者,一反其平日之所言,无乃太无恕道乎!谨呈数语,籍鸣不平,区区之诚,唯希谅察。
电母启寒
电学博士复电母电
电母鉴:
寒电读悉。世界进化,神道退处无权,此天演论之公理也。况电学经朴学发明,而全世界人类始知母具非常伟大之能力。昔人谓万物以见用于人为贵。母之得以受科学家之欢迎,享世界上之荣誉者,朴实与有力焉。至于沙漠之地,籍机器以致雨;炎暑之天用轮轴以鼓风,小试其端,未尝无效。他日科学日渐精进,要知更无驾驭日月、驱策风霆之手段,以继其后也。聊抒鄙意,母再不平幸甚。
电学博士敬复[9](P535)
从普通民众“多喜乘之”到社论感叹“电之为用亦神矣”,可知有轨电车颇受欢迎。在虚拟的电文中,由于社会上电学应用逐渐推广,竟惹得“电母”颇有“不平”,于是给近代科学化身的“电学博士”抱怨,不料“电学博士”认为这是进化之理,认为电学之应用能造福人类是荣耀之事,并且期待未来科学有更美好的前途,可以“驾驭日月、驱策风霆”。这里“电母”成了守旧思想的代表,而“电学博士”是近代先进、造福人类的科学代言人。表面上看是彬彬有礼的复信,实际是对近代科学浩荡潮流的“致敬辞”,这也是鸦片战争之后西学东渐逐渐积累的效果。在画面上,画师绘了一辆有轨电车与一辆马车相向而来,正如“电母”与“电学博士”的对比,寓示了新生事物的力量。
上海有轨电车通行后,便出现了一种新的职业——电车司机,这在《图画日报》的“营业写真”栏目也有体现:
电车司机人
电车做(坐)个司机人,营业之中最算新。脚踏铃声口当口当响,双手掌住快慢轮。铃声响处电车过,车辆行人齐让路。转弯角上要留心,莫开快车闯穷祸[7](P596)。
简要的职业描述中,把电车司机的操作要领以及注意事项都提到了。
(二)汽轮机发电
《图画日报》第十二号有则消息“电灯厂装置锅炉之失事”:
甬郡电灯公司由顾、戴二君召集股本,在和义门之建船厂地方,购地建造洋房,刻已完竣。日昨装置锅炉,约厂三丈余,分为数节。距用机车,升时绳索忽断,各工人不及逃避,而洋房已俄然倾倒,致压伤者十余人,毙命者三人,或有头无足,或竟成泥粉。惨矣[9](P143)。
这是一次锅炉安装时发生的事故,不过因为是在电灯厂发生的,因此必定是火力发电使用的供汽锅炉,或者说是汽轮机发电所用锅炉。这是1909年发生的事情,就在两年前上海才安装了我国第一台汽轮发电机。该汽轮发电机由美国派生公司制造,容量800千瓦,安装于上海斐伦路火电厂[13]。上文提到的这家电灯厂是宁波较早的和丰电灯公司,原因是新闻中提到“顾、戴二君”[14],便是当时和丰纱厂的两位大股东顾元琛、戴瑞卿,当时和丰电灯公司主要为和丰纱厂供电,多余的电供附近居民使用。这则新闻确认了宁波和丰电厂早期采用的是汽轮发电机组,为清末浙江民族工业发展史提供了一则史料[15]。
无论是已熟悉的科学技术,抑或新近的科学技术,《图画日报》的画师们几乎是用写实的手法进行描绘,有的甚至采用真实照片摹绘而成。但是《图画日报》并不是拘于上海一地的新闻画报,而是海内外新闻均有报道,这样对于一些并未亲眼见到过的“洋科技”,画师们就只能凭空想象了。此外,对一些近代科学技术的认识和理解,画师们有时也不得要领,甚至产生误解。这当然不是《图画日报》独有的现象,晚清别的画报也有不少这样的“夹生饭”。《图画日报》第一百八十号“军用飞船”(图3):
意大利发明军用飞船,业于毕拉西安娜至奈普鲁,沿途极为顺手,现已飞回罗马。但该船在罗马飞驶时,罗斐特中尉从空坠下致命。此实意外之事[10](P360)。
图3 军用飞船
《图画日报》第三百二十六号“男爵夫人跌自一百余尺”:
初三日,伦敦电云:罗枢男爵夫人在里姆斯驾乘飞船飞荡空中,由一百五十尺之高处坠落于地,四肢均已折断[15]。
清末的飞船其实是指飞艇,这从大致同一时期的《舆论时事画报》可以得知。后者有一则题为“德太子飞船内之通信”的新闻,开头说“德皇太子尝乘徐百林所制之飞船,自掌舵机飞行空中”[16]。这里的“徐白林”便是飞艇之父——德国的齐柏林(Graf Zeppelin,1838-1917)。绕有趣味的是,无论是稍早的《点石斋画报》,还是1910年前后的《舆论时事画报》《图画日报》,均未能正确画出飞艇的形象,而想象出的飞艇又形态各异。《点石斋画报·天上行舟》中的“气船”(飞艇)直接把一艘轮船画在了天上[17];《舆论时事画报·德太子飞船内之通信》中的飞船则是把四个翅膀安在轮船上,然后绘到天空;《图画日报》中的两条飞船应该是一位画师所绘,均在天上绘成一条大鱼的形状,然后长出六只硕大的风帆一般的“鳍”。因为均没有见过真实的飞艇,不同画师便建构了自己心中的“飞艇”模样。
再看另一种想象的科学。《图画日报》第二十三号“电灯下之冤鬼”:“江西南昌城内北营坊东湖岸边,顷方创设电灯。闻于初九日午后,有一年二十余岁之人路过岸边,忽电灯药水落于身上,将身体烧毁大半。”[9](P275)画面所绘电线杆下倒有一人,从电线杆顶部电线处滴下一些“药水”,以说明该年轻人是被药水所烧毁。这是画师误解产生的“想象”,既然绘有电线,肯定是高电压所致(至于是电线突然掉下来或者别的什么原因,已不可考),绝不会是药水所致。那么“药水”一说从何而来,原来清末的确有一种药水发电,但是指用电解液产生的直流电,比如1890年的《格致汇编·药水电灯图说》就介绍了一种用红矾粉和硫酸电解进而产生直流电的手提灯具[18]。显然,画师可能只听说过药水发电的电灯,而并不清楚当时已广泛使用汽轮发电机组产生的三相交流电。
《图画日报》作为我国最早的画报类日刊,在有关科学技术内容的报道中,对已经传入国内较长时间及新近传入的科学技术能够客观、真实地描绘,反映了这些科学技术对清末民众社会生活的深刻影响,如民众对火车、有轨电车持普遍欢迎的态度以及熟悉了X光机的基本特征等。对于飞艇、火电发电原理等,由于画师未能亲眼所察,或在理解上囿于旧识,在画报上呈现出来的多是些想象之作,这是科学传播中的滞后现象。《图画日报》为了解清末西方科学技术在我国的传播与接受,提供了鲜活的史料。
关于清末科学技术传播模式,已有学者进行了分析,但对清末出现的画报均未给予足够的关注。画报具有的独特模式决定了它在清末科技传播中的独特地位,首先清末画报多是新闻画报,这就决定了其报道的科技内容是现实社会的反映;其次办刊的编辑(画师)在描绘相关内容时,由于他们本身也是当时科技传播的接受者,他们的学养和水平也影响着传播的内容与效果。清末画报的这种特性造就了它的独特价值,早期《点石斋画报》是典型,后期《图画日报》是代表。
[1]陈平原,夏晓虹.图像晚清《点石斋画报》(前言)[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4.
[2]冯金牛.《图画日报》——清末石印画报的重要品种[J].图书馆杂志,1999(10):37.
[3]程艳.《图画日报》视野下的清末社会文化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1.
[4]孔令姗.晚清上海城市社会生活研究[D].蚌埠:安徽财经大学,2013:11-12.
[5]李占才.中国铁路史(1876-1949)[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4:64.
[6]王斌,戴吾三.从《点石斋画报》看西方科技在中国的传播[J].科普研究,2006(3):26.
[7]环球社编辑部.图画日报(第三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8]邓绍根.中国第一台X光诊断机的引进[J].中华医史杂志,2002(2):99-101.
[9]环球社编辑部.图画日报(第一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10]环球社编辑部.图画日报(第四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11]王瑞芳.近代中国的新式交通[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32.
[12]罗玲玲,张慧.《天工开物》科技插图的图学探析[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18.
[13]黄晞.电力技术发展史简编[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6:173.
[14]陈梅龙,景消波.近代浙江对外贸易及社会变迁——宁波、温州、杭州海关贸易报告译编[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3:353.
[15]陈梅龙.近代江南社会及经济[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236.
[16]环球社编辑部.图画日报(第七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311.
[17]韩丛耀.中国近代图像新闻史1840—1919[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999.
[17]吴友如,等.点石斋画报(大可堂版)第7册[M].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1:279.
[18]药水电灯图说[J].格致汇编,1890(5)2:49.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Pictorial Daily in Late Qing Dynasty:Realistic and Imaginary Pictures
HU Bo-han,SHI Xiao-lei
(Institute of 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al Development,Harbin Normal University,Harbin,Heilongjiang 150025,China)
As the earliest daily pictorial newspaper,Pictorial Daily portrayed many pictures abou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late Qing dynasty,including the familiar,recent at that time and the imaginary ones.For the former two kinds,such as steam train,X-ray machine,trolley car,Pictorial Daily could offer objective presence and reviews. But for the latter,such as airship,the principle of generating electricity,some imaginary pictures had been produced,because the painters felt unfamiliar with and/or misunderstood them.These reflected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eastward transmission of western sciences,as well as the hysteresis phenomenon in science communication in late Qing dynasty.
the late Qing dynasty;Pictorial Daily;science and technology;science communication
N031
A
1672-934X(2015)06-0044-06
10.16573/j.cnki.1672-934x.2015.06.007
2015-10-11
胡博涵(1982—)男,山东金乡县人,硕士研究生;
史晓雷(1979—)男,河北涉县人,讲师,科技史博士,主要从事技术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