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费雪,原载于《南方人物周刊》,本文参考索罗斯著作以及相关传记)
Point
从80年代最成功的基金管理人到90年代初打败英格兰银行的对冲基金高手;从亚洲金融危机的投机家到卢布风暴的幕后推手;从各大知名财经报刊的财经评论员到捐款亿万身家的跨国慈善家;从开放社会理念同情者到东欧人道主义行动的实际支持者;卡尔·波普的亲炙弟子还是失败的哲学家……这些都是他,乔治·索罗斯。
世界经济史是一部基于假象和谎言的连续剧。要获得财富,做法就是认清其假象,投入其中,然后在假象被公众认识之前退出游戏。
——乔治•索罗斯
在新闻寡淡的达沃斯论坛,85岁的索罗宣布终极退休的消息,迅速成为各大媒体头条。索罗斯长达60年的投资生涯中,其实多次有淡出信号,最近一次是2011年。这一次他宣布结束其长达40年的对冲基金经理职业生涯:“我之前曾经数次退休,但是这一次是真的了!慈善和管理资产两者不可兼得,未来我将全力推动慈善事业。”从80年代最成功的基金管理人到90年代初打败英格兰银行的对冲基金高手;从亚洲金融危机的投机家到卢布风暴的幕后推手;从各大知名财经报刊的财经评论员到捐款亿万身家的跨国慈善家;从开放社会理念同情者到东欧人道主义行动的实际支持者;卡尔·波普的亲炙弟子还是失败的哲学家……这些都是他,乔治·索罗斯。
说起跨界,乔治·索罗斯才是一等一的玩家,在商业、政治、慈善等领域,他都从局外人发展到重要玩家。
在索罗斯85岁的生命中,他一直在改变自己的身份。1970年,索罗斯和吉姆·罗杰斯一起创立了量子基金,在接下来10年间据说量子基金回报率达到每年142.6%。索罗斯获得财务自由,而他对于奢侈消费以及富人爱好兴趣不大,他的收入基本又投资回自己的对冲基金,其身家随着基金业绩的增加而增加,在1980年已成为亿万富翁。更为令人诧异的是,索罗斯居然可以在投资界坚持60年,可谓不折不扣的常青树。索罗斯一位部下曾这样说:“他有多杰出?基本上他就是业界的标准。”早在80年代初期,尽管索罗斯低调远离媒体,他的名字还是被同业认可。索罗斯的部下则认为他有特殊能力,能够掌握整个世界的资金和信用流向,而且几乎是用神秘的方式在运作。他对整个世界有宏观的看法。不过,更广为流传的是索罗斯的儿子罗伯特的判断,他也在索罗斯的公司,他曾经多次这样说:“我父亲会坐下来告诉你,他这么做有什么理论依据。但是我还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至少有一半都是屁话。他改变市场的仓位,原因都是他背痛得很厉害,这跟理论无关,他真的会突然痛起来,这就是早期警讯。”
在50岁前,索罗斯一直很低调,有人评价他没有任何公共形象,直到1975年《华尔街日报》的头版才出现一篇文章,谈论他为外国人赚了不少钱。可是业绩会说话,所有投资人都在谈论他,以至于他成为投资的象征,导致他不得不破例接受《机构投资人》的封面报道。正是差不多那个时候,他也面临中年危机,对于投资的兴趣已经表现得不再唯一,才开始大规模涉入慈善。他的传记作者之一是《纽约时报》的讣告高手,他曾打趣说,如果索罗斯那时候去世,估计大家最多纪念一下他的投资业绩以及财富,而没有人预计他后面能够在世界搅动那么多浪潮。
索罗斯直到80年代才有了公关顾问,比起日后给人印象中好出风头的形象,二三十年前的索罗斯比较低调——其实直到晚年,他对于知名度仍旧有些迟疑。中国经济学者金立群2009年见到索罗斯时表示,“你的大名在中国真可谓家喻户晓”,索罗斯回答:“这可不是什么好事!”
慈善后来成为索罗斯的重心。根据公开资料,索罗斯的慈善基金在中欧及东欧多以社会开发研究组织(OSI)及索罗斯国家基金的名义存在。据美国媒体估计,截至2007年,总共已投入总额超过60亿美元。除了向中欧及东欧的科学家和大学提供援助,索罗斯也在萨拉热窝围城战时帮助平民、协助成立透明国际、捐款给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穆罕默德·尤纳斯的孟加拉乡村银行。
索罗斯曾经说自己不热爱金钱,只是善于赚钱。这话并没错,索罗斯出身匈牙利移民,他并没有一般富人的奢侈爱好,直到80年代他身价亿万,还是住在廉价公寓。对于已经迈入首富级别的天才而言,金钱确实只是成功的标签而已。
慈善尤其是私人慈善在美国有良好传统,洛克菲勒之流举世闻名,富豪往往把散财之道看得和赚钱之道一样重要,各类基金会运作也非常成熟专业。早在90年代末,盖茨捐出大笔善款引发世人议论之时,索罗斯就明确表示管理慈善比捐出金钱更难。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索罗斯更类似美国的慈善家卡内基。安德鲁·卡内基是美国的“钢铁大王”,他生前捐赠款额巨大,而且生前就完成这一任务,他的信念之一就是“一个有钱人如果到死还是很有钱,那就是一件可耻的事情”。
进入新世纪之后,索罗斯对自己的定位更多是无国界的政治家,这一说法来自马其顿前总理布兰科·茨尔文科夫斯基。
索罗斯以一个公民而非公职人员的身份,不仅与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之类政客公开叫板冲突,也与曼德拉、哈维尔甚至金大中等各国领导人通信见面,还与著名经济学家、异议人士、人权组织等不同圈子保持密切联系。
在90年代中期之前,索罗斯的捐赠主要指向国外,随着柏林墙的倒塌,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索罗斯的目光也开始放回美国,而此前美国的捐赠在他的慈善事业中不值一提。他在1996年曾经邀请8位美国教授来谈论在美国如何推动公益事业,最终介入死亡研究、毒品合法化等项目。
基于索罗斯的政治立场,他在美国国内主要是民主党的支持者。他曾经于2004年在美国募集大量资金试图阻止布什再次当选总统。近期他的计划是为Ready for Hillary基金筹款,以此支持希拉里·克林顿竞选总统。
在投资领域,索罗斯总是被拿来与巴菲特对比,一个是世纪股神,一个是金融大鳄,颇有“南帝北丐”的感觉。两人都出生于大萧条后的1930年,而且都在8月,不过索罗斯早一点,是狮子座,巴菲特则是天秤座。
两人小时候都不乏商业兴趣,索罗斯就出于谋生需要做过各种外汇交易,曾经在14岁帮一位亲友兑换外汇,从而明白经纪人与场外交易的区别,而巴菲特也对股票表示了强烈兴趣,11岁就在父亲的证券经纪公司工作,也买卖股票。从背景来看,两人最初上的学校都不算最好,但随后的学校都不错,但其实不算最好的大学。巴菲特当时去的沃顿商学院,当年沃顿并没有日后显赫,巴菲特不满意后转校到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毕业后被哈佛商学院拒绝,随后进入哥伦比亚大学,遇到了投资大师本杰明·格林厄姆;毕业时获得最高A+,从而进入投资界。索罗斯孤身来到伦敦,最开始也是在一家专科学校,三次尝试才考上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他是在无奈之下选择经济学的,当时的LSE刚好群星璀璨,索罗斯一边半工半读,一边接触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帮助他日后总结出反身性理论应用于投资。
巴菲特的投资理念是讲求长期复利的“滚雪球”,索罗斯的投资哲学则是利用短期错误的“反身性”理论。以大众流行观点来看,前者被认为是投资,更为正统,而后者则被认为是投机,更为取巧——这其实也反映出大众对于对冲基金或者做空者的偏见,总是认为他们带来不稳定,而巴菲特之类长线投资者带来稳定。事实上,市场经济尤其是资本市场如果没有波动是没有生命力的,所谓投资,很多时候无非是成功的投机而已。两人成绩如何,可能金融危机是很好的观察窗口。从2008年的业绩来看,这是多数人的灾难年,同时也是巴菲特丰收的一年。这年他在财富上超过比尔·盖茨,成为《福布斯》世界首富。根据相关资料,巴菲特管理的伯克希尔公司2008年底总资产2674亿美元,净资产1093亿美元。
对比之下,索罗斯则挣扎保住财富榜位置,《福布斯》排名第101。媒体特别比较了二人的区别,索罗斯管理的量子捐赠基金据报道资产管理规模为200亿美元,根据索罗斯基金管理公司向美国证监会呈报的资料,2008年底股票投资规模46.16亿美元。这也意味着巴菲特管理的股票投资规模是索罗斯的11倍左右,同时巴菲特财富为620亿美元,索罗斯为90亿美元。2008年标准普尔指数下跌了37%,伯克希尔2008年亏损9.6%,量子基金2008年的投资收益率为8%,而对冲基金平均亏损率超过了18%。
如此看来,从个人财富与资产规模看,好像巴菲特占优,但是这也更多源于投资风格以及公司性质的不同。根据相关报道,单就2008年来看,巴菲特比较集中持股,518亿美元只投资了41只股票;索罗斯则不是,46亿美元就投资了83只股票。
资本主义的权力规则被理解得比较简单粗暴,获得财富是证明自身的唯一办法。尽管如此,但是达到一定级别之后,比较的维度也有所不同。虽然看起来巴菲特财富比索罗斯多,但是很难说巴菲特比索罗斯成功。人生起点不同,维度也不同,从财富到慈善,从物质到精神,从立场到价值观,两人都赶上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好时代,但是两个人的差距,我认为不是在于投资方式或者投资水平,除了性格差异之外,倒是很好地说明了移民奋斗的艰难程度。
沃伦·巴菲特的人生是典型美国富翁的人生,他的家族19世纪就来到奥马哈,此后多代经商,父亲是国会议员,妻子是妹妹舍友,也是近邻,离巴菲特的家只有一个半街区,同时双方的父母是多年的老朋友。巴菲特的家庭也很幸福,儿子小巴菲特选择了音乐事业,巴菲特自己除了私人飞机以及可乐之外,也没什么特别爱好,他的大部分资产都会捐出,而且不少(约300亿美元)给了好友、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及其妻子创立的“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巴菲特很多言论很亲民,比如主张对富翁征税,这使得他曾经被评为美国除了父亲之外最受敬爱的男人。
相较之下,索罗斯则复杂得多,他出身匈牙利中产阶级,少年就遭遇国破家亡,17岁离家留学,成年后也堕落沉沦过,直到26岁来到美国事业才开始起步。他离婚三次,与子女关系并不算非常和谐,在公共评价之中远远比巴菲特复杂,他也会说自己更像精明的匈牙利人而不是天真的美国人。
巴菲特知足常乐,他明白自己的优势,他多次描述自己幸运的主要原因在于出生在美国,“我很幸运。我出生在美国。成功的概率为30比1或40比1。我与生俱来就有一些幸运的基因,也恰巧出生在合适的年代。要是我出生在几千年前的话,很可能成为那些凶猛野兽的午餐,因为我既不擅长奔跑也不会爬树。”
也正因此,索罗斯的人生比起巴菲特来说复杂得多,外界的复杂评价某种程度都是内在世界的影射,正如外界对于索罗斯的又爱又恨与对巴菲特单纯的爱。
索罗斯是一个移民企业家,任何移民都要面对艰难的文化跨越,只有成功跨越过语言、文化、社交等等高耸入云的“巴别塔”的人,才能最终看到辉煌。索罗斯很欣赏经济学家杨小凯,曾经希望雇佣他,两人惺惺相惜之处不少,移民应该是其中一项。即使索罗斯在美国创办对冲基金,早期客户也多是欧洲人,而且很多客户都认识很多年。
比较巴菲特与索罗斯,就像面对两座神像,两人的精神世界与物质存在都令人赏心悦目,但是对比巴菲特纯净简单如透明玻璃的精神世界,索罗斯则复杂绚烂如教堂的彩色玻璃,从中投射出不同文化不同世界的光泽。
我个人倾向索罗斯其实比巴菲特伟大,他起点不如巴菲特,打拼之路相当艰难,他的人生是从一个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攀登的曲折过程,其中的疏离与被排斥,不是巴菲特这样生于此老于此的奥马哈人能够体会得到的。成名之后,他的关注领域也与巴菲特式的简单行善哲学有所不同,他对于铁幕国家的情感以及构建开放社会的想法,使得他对于世界有着更清晰宏大的认识,也有着坚定的价值观。
索罗斯的毕业论文也是波普指导的,但其实两人交往并不深厚。波普是对学生很直接很严格的老师,而索罗斯成绩并不算好,他记忆中两人讨论论文并不算很满意,这或多或少缘于他不属于学术上很出众的传统类型。
尽管如此,索罗斯一直没有放弃哲学思考。小有成功之后曾经联系波普看他的论文,但是最后又丧失信心,提前从波普办公室把自己的论文拿走。功成名就之后,索罗斯将自己的基金会以波普的名义命名,他特别写信给刚刚获得爵士封号的波普,但是后者却回信表示对他几乎没有印象。这就是真相,即使索罗斯没有从波普办公室拿走论文,恐怕一切也没有什么不同,他很难被定义为学院体制之内的“金童”。
索罗斯对于哲学的爱好持续一生,55岁出版《金融炼金术》之后更出版一系列源源不断的书,但即使大众对于从中找到投资诀窍不乏兴趣,他还是被很多学者嘲笑为外行,给人以一个很努力却很失败的哲学家形象。
他的自传作家对媒体表示:“他确实虚荣。毫无疑问,他想吹嘘。他曾告诉我,如果能够撰写一部流传千年的哲学著作,他会高高兴兴地放弃所有财富。我说,他的野心可不小。”对于哲学的追求,虽然使索罗斯看起来有点可笑,但这不也正暴露了学院体制的狭隘与势利吗?
对于一系列看起来不那么成功的哲学书籍,索罗斯曾经表示“写书是为了理顺自己的思路,可最终的听众就是我”,他甚至如此自嘲,“既然我是个有钱人,我做的任何荒唐事,都是一个有钱人的荒唐事。”
直到今天,索罗斯的“反身性”理论一直没能得到足够的学术认可。一方面,这与数学有关,索罗斯小时候数学不佳,长大也深受影响,他到现在还是害怕在数学符号中迷失。他自己说选择经济学其实只是没有办法,他更偏好哲学。虽然数学不佳没有影响索罗斯发财,但是却使得他的著作很难得到主流认可。
另一方面,更大程度上也说明,学术界和金融市场一样也是“反身性”的生动样板:主流经济学对于明显的疏漏视而不见,埋头于各类均衡之中获得学术认可,而在预言金融危机中获得最好的声望的也是“末日博士”鲁比尼、海曼·明斯基之类的非主流人群。或许共同点之一在于他们都是主流学术圈的“局外人”,正是因为他们不在主流,所以更能看到主流理论裂痕、更能关注现实世界真相。
对于外界流传的传奇,索罗斯表示自己的影响力被严重夸大了。比如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穆罕默德指责是他一手酿成了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索罗斯如此回应,“事实上,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几个月,我尚未进行亚洲货币的交易,因此不可能导致这场危机。”而他所做的努力,也让他思考自己的定位,“不论这些事情是对是错,我都开始思考,我能够对历史事件的进程产生一定的影响,我也可以制定自己的政策。”
索罗斯认为自己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不仅有想法,而且可以有行动,而且能够更大规模地开展行动,“我是幸运的,因为我能比他们更好地实现这个梦想。”
索罗斯认为自己的特殊地位源自三种资历:“其一,我构建了自己的理念框架,这让我对历史,尤其是我所谓的‘远离均衡状态’形成了特定的理解;其二,我确立了一套坚定的道德与信仰;其三,我挣了很多钱。许多人拥有其中一两种资历,但很少有人能同时拥有这三种资历。另外,我建立的非营利性基金网络为我了解各地区情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我对很多问题都拥有发言权。”
除了生活与投资,索罗斯其实在政治、哲学领域也是以局外人的身份闯入。在上世纪90年代,他最开始谈论政治问题时,他一直希望自己的哲学得到理解。1992年刚进入这个领域时,他其实是一个新手。在一次国际会议中发言,他甚至被一个司长级别的人在台下嘲笑,而他被引荐给外交关系协会时,也有人提出反对。直到很长一段时间之后,索罗斯才在国内舞台证明了自己不仅仅是“另一个富人”而已。
索罗斯并不是神,在投资中他也多次认错,甚至被人评价乐于认错。其实一方面是投资界的原则,敬畏市场才能走得更远的原则往往使得伟大的投资者也谦卑,另一方面也是来自其哲学源泉,毕竟卡尔·波普也认为一个开放的社会应由身处其中的人们不断地赋予它新的定义,否则开放社会也会沦落为一成不变。这不正是开放社会的精神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