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 王旭秋
三月的风,融了北方的雪,绿了江南的山,也勃发了人们心头无限的希望与蓬勃的激情。而习近平主席关于传统文化的阐述,正如同这三月的东风,催生了联教工作者心底对大力发展楹联教育的热切期盼。
习主席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对联正是这中华文化大观园中的一朵奇葩。它以特有的对仗形式、凝练的语言,写景状物、抒情言志,既启人智慧、又寓教于乐,雅俗共赏。作为中国古老民俗的一部分,对联文化历久弥新,至今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传统文化,之所以称为“传统文化”,就是要靠人们一代一代地继承下来、传递下去。习近平主席到北师大看望教师时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对联文化的传承也是如此。切实抓好楹联教育,深入开展楹联的普及工作,让楹联这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一席之地,是必要的,也是紧迫的,这是所有楹联人的期盼。
中国楹联学会在对联教育和普及工作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开展创建中国楹联文化城市、楹联教育基地,制定《联律通则》,编纂《中国对联集成》、《清联三百副》,举办全国青少年对联夏令营等活动。各省市楹联学会也纷纷开展楹联进机关、进企业、进街道、进校园活动,每年春节前夕,都组织楹联家、书法家为百姓义务书写春联。本刊的三级擂台、学生擂台为楹联爱好者设立了练笔交流的平台,吸引了众多联友参与。辽阳宏伟区辽化老年大学诗词班,五年发表三级擂台对句2000余比。沈阳王诚老师退休后坚持义务讲授诗词楹联10余年,学员达五千余人,听众达数万人次。福建晋江安平诗联社、金井诗联社成功打造了社校联手共建诗联教育基地的联教“晋江模式”。共建的西隅小学、毓英中心小学、岱峰中心小学,乃至东石镇金山小学搞征联,编教材,成绩斐然。广西柳州鱼峰山小学的孩子们在对联夏令营的舞台上表演的联律广播操惊艳全场。山西新绛、江苏太仓的联教经验让人叹服。联都、国粹两大对联网站,从2003年成立网络对联学校起,分别开办了初、中、高级班,累计办班77期,共培养学员5000余人。
从南到北,从线上到线下,从老年大学到中小学课堂,大到一个省,小到一个村镇街道,我们都能感受到民众对楹联的喜爱,也能感受到联教工作者辛勤的付出。但是,从各地举办的征联比赛、春联大赛来看,参赛者的热情与作品的合格率难成正比。本该充溢着文化氛围的学校,大部分宣传语还是标语口号。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而答案就只有一个——政策。传统的“对课”已淡出了今天的基础教育,致使联教工作者举步维艰。对联屈指可数的几次进入高考试卷,就被对联教师当作推动联教的救命稻草,津津乐道了十来年……我们且不说民众的需求,也不说文化的传承,只说对联学习对学生的语言积累锤炼的功用、思维提升的功用,就足以说明对联进入语文课堂的必要性。
三月,东风已来,桃花已开。我们期待,呼唤楹联教育的东风早日吹进中小学语文课堂,让联花盛开在中华大地的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