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猴王身世与河西走廊

2015-11-14 18:23朱瑜章,杨国学
明清小说研究 2015年4期
关键词:王母娘娘美猴王西王母

美猴王身世与河西走廊

·朱瑜章杨国学·

摘要

河西走廊民间流传着王母娘娘经血浸于南山巨石化育成胎迸出石猴的故事,天产石猴的母亲是王母娘娘。“石生猴王”的文化渊源一是“开石”传说,二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传说。南山石猴是美猴王的原型之一。《山海经》中的西王母是个猴王,王母和美猴王都嗜桃,这是文化基因的“遗传”。玄奘取经途经瓜州所收徒弟石槃陀是孙悟空的原型之二,石槃陀之姓、名均为“石”,瓜州东千佛洞2号窟取经图中长着一副猴相、作行者装束的人即石槃陀,他曾在葫芦河畔对师父欲行不轨,便可能成为后世作家塑造孙悟空形象的原始素材。从作为原型的南山石猴和石槃陀,到《西游记》中美猴王孙悟空形象的完成,其间增添吸收了许多类似原型或与之相关的创作素材,杂取了东西南北各地不同种类猴属精灵的部分习性、特点以及人性,历经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积淀、丰富、锤炼、取舍、重塑而成。

关键词

美猴王身世原型西王母石槃陀河西走廊

《西游记》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描述了美猴王诞生的情形:东胜神州傲来国有座花果山,花果山顶上有一块仙石,“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有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五官俱备,四肢皆全”。这段情节所描绘的石猴,是由“天真地秀,日精月华”孕育而成,是地地道道的“感天地而生”,其血缘关系中本来没有猴子的基因,那么,为什么花果山巨石会孕育出一个猴子胚胎呢?石生猴王的渊源在哪里?这个猴子的“石质”和其生活习性从何而来?从石猴到《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其中的演变轨迹又是怎样的呢?

一、天产石猴之母为王母娘娘

河西走廊民间尤其是酒泉一带,曾经流传过这样一个故事:很久以前,王母娘娘巡视天下路过昆仑山(河西走廊南山即祁连山)时,因一时困乏,便坐在一块大麻子石(一种白灰色石质间杂红黑斑点的花岗岩)上小憩。因当日正值王母月经来潮,不知不觉中在坐过的地方渗进了些许经血。日久天长,这块巨石孕育成了一个胎胞,后来胎胞发育成熟,巨石裂开,迸出了一个石猴。根据这个故事,河西走廊民间的人们常常以一句“石头坷垃里迸出来的”搪塞孩子“我从哪里来”的发问。这本是一句笑谈,可是细究起来确有其深广的文化渊源。

“石生猴王”的文化渊源之一是“开石”传说。巨石崩裂而产生异象,在古代又叫“开石”(石头裂开)。上古神话中大禹与涂山氏所生的孩子就是从石头中迸出来的,所以他的名字叫“启”(开启)。河西走廊的“开石”传说由来已久。据《三国志·魏书·明帝纪》裴松之注引《搜神记》记载:

初,汉元、成之世,先识之士有言曰,魏年有和,当有开石于西三千余里,系五马,文曰“大讨曹”。及魏之初兴也,张掖之柳谷,有开石焉,始见于建安,形成于黄初,文备于太和,周围七寻,中高一仞,苍质素章,龙马、麟鹿、凤凰、仙人之象,粲然咸著,此一事者,魏、晋代兴之符也。

裴注又引《汉晋春秋》曰:

氐池县大柳谷口夜激波涌溢,其声如雷,晓而有苍石立水中,长一丈六尺,高八尺,白石画之,为十三马、一牛、一鸟,八卦玉玦之象,皆隆起,其文曰:“大讨曹,适水中,甲寅”。帝恶其“讨”也,使凿去为“计”,使苍石窒之,宿昔而白石满焉。至晋初,其文愈明,马象皆焕彻如玉焉。

河西走廊的张掖柳谷(即临松薤谷,今马蹄寺石窟群所在的山谷)在魏晋易代之际“开石”出现了“柳谷石瑞”“临松石字”,本来是一种自然现象,却被认为是上天降下的神符,又往往跟现实政治相附会。“开石”形成“石瑞”“石字”,和“开石”迸出石猴的传说如出一辙,都是因“开石”而产生的灵异现象,都发生在河西走廊。从中可见其共同的文化基因。

“石生猴王”的文化渊源之二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传说。在上古神话中,这类经典故事为数不少。如《诗经·大雅·生民》:“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是说周人的始祖后稷的母亲姜嫄有一次在野外无意间踩到了天帝留在地上的脚印,便有所感应而怀孕并生下了后稷。又如《史记·殷本纪》载:“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是说商人的始祖契,是其母简狄吞下了一颗燕子蛋而怀孕生下的。郭沫若先生认为:“黄帝以来的五帝和三王的祖先的诞生传说,都是‘感天而生,知有母而不知有父’。这正表明是一个野合的杂交时代或者血族群婚的母系社会。”孙作云先生认为:“周人知道他们的女老祖宗姜嫄无夫而生子,但到二雅时代,他们已经是文明人了,再不敢正视这种野蛮事实,便把这种极原始的风俗说成了灵异,说姜嫄履‘帝迹’而生子。”显而易见,西王母的经血孕育成石猴,也是这类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故事。这段传奇故事虽然涉及到了王母月经这一关键,较之姜嫄履帝迹而生后稷,简狄吞鸟蛋而生契的神话有了些微进步。但这不是我们要关注的重点。我们要关注的重点在于这个故事透漏了两个重要信息:一是在河西走廊的传说中,南山石猴是美猴王的原型之一;二是天产石猴美猴王的母亲是地位极其尊贵的王母娘娘。这一观点听起来虽然不太靠谱,但只要检索一下王母娘娘形象的演化轨迹,就不难发现其中的奥秘。

二、王母娘娘即西王母是个“猴王”

王母娘娘的经血为什么孕育出的既不是人,也不是虎、豹、牛、马等动物,而是一个猴呢?从神话传说中王母娘娘的演化轨迹看,汉以后道教仙话中的王母娘娘其前身是上古昆仑神话中的西王母。据《山海经》描述:“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萧兵先生认为上古神话中的西王母是猴神:“《山海经》里的西王母如人而有豹尾,蓬发戴胜(猿猴额部丛毛的夸张)、虎齿(猿猴有利牙)、善啸(猿啼),分明是西戎族女性巫酋扮演作猿猴祖先的样子”;“鬼方属于西戎集团。鬼头之‘田’读音即与狒同。鬼原来是禺属,是猿猴的意思”。西王母是猴属,或者说西王母部落的图腾是猴,其后代自然就是猴子,美猴王的血统中带有西王母“猴王”的遗传因子,就不足为怪了。

除此以外,还有一个情节也能帮我们推测美猴王与王母的关系,那就是王母和美猴王都喜欢吃桃子。说来也巧,《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入王母池之处第十一)写三藏法师与猴行者一行,过女人国又行数百里,来到一个去处,“举头遥望万丈石壁之中,有数株桃树,森森耸翠,上接青天,枝叶茂浓,下浸池水”。猴行者说“此是西王母池”,于是,法师唆使行者去偷桃,猴行者曰:“此桃种一根,千年始生,三千年方见一花,万年结一子,子万年始熟。若人吃一颗,享年三千岁。”这是最早将西王母与长寿蟠桃联系在一起的故事。这个故事演变到《西游记》中,就有了王母娘娘隆重招待各路神仙的盛大宴会名叫“蟠桃会”,宴会上档次最高的一道佳肴是九千年才能一熟,吃了就可长生不老的蟠桃。而天生好吃桃子的孙悟空在天宫当弼马温期间,有机会觊觎蟠桃园,竟将园中先熟的蟠桃吃了个精光。这条不被人们注意的线索说明,由西王母演化而来的王母娘娘不仅长生不老,而且和孙悟空一样,也是一位嗜桃的角色。以桃为纽带,似乎既能帮助我们推出王母娘娘与孙悟空之间在食性方面的某些共同点,而且能够顺着这条线索,理出西王母与石猴在种属关系上的一致性,分析出其生命系统中的长寿基因及其原因。

三、石槃陀是美猴王的原型之二

以上的例子都证明,在《西游记》成书过程中,石槃陀对塑造孙悟空形象的启发是多方面的,但石槃陀跟美猴王何以是“石猴”是什么关系呢?仔细推敲,石槃陀的名字本身就是很鲜明的启示。“石槃陀”三字全是石头,姓“石”自不必说,“槃陀”则有二义:一是弯弯曲曲的道路,二是高低不平之巨石。显而易见,人们大概不会取弯弯曲曲的道路为名,因此,石槃陀名字中的“槃陀”应该是第二义“石头”。

四、结语

综上所述,河西走廊的神话传说和取经故事中,曾经出现过两个美猴王原型样本:一是带有西王母血统的走廊南山石猴样本,二是玄奘在瓜州所收的徒弟石槃陀样本。其中南山石猴样本是具有原始神话色彩的民间口头创作,看上去玄虚荒诞,无所凭依,但却是真正意义上的神话故事。这个故事最惊世骇俗的地方即故事的亮点,应该是王母娘娘与石猴的母子关系。这一微妙关系,本来可以生发出非常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然而,可能是受中国传统观念中“为尊者讳”思想的制约,《西游记》中石猴的孕育,无一字提及王母娘娘,完全是因为“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孕育成的一个石猴。作品中还用一大段文字阐释了之所以如此的哲学原理。这样当然避免了王母娘娘和玉帝的尴尬,却也使故事失去了更加生动的色彩。瓜州石槃陀作为“猴行者”及此后孙悟空的原型,是以玄奘取经的真人真事和《三藏法师传》等历史文献资料为基础,看上去比南山石猴更加真实可信,可是石槃陀只有猴相而无猴性,更无石猴与生俱来的灵性,当然也没有什么神话色彩。但天产石猴、柳谷石瑞、临松石字、石槃陀都有“石头”的文化基因,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这就为后世戏剧家小说家对这一原型进行加工、改造和提高预留了更大的空间。

从作为原型的南山石猴和石槃陀,到《西游记》中的美猴王孙悟空形象的完成,其间经历了数百年积淀、丰富、锤炼、取舍、重塑的过程,经过了人物传记、取经图像、讲经诗话、院本杂剧、话本小说等阶段,经历了粗略的真人真事原型、猴行者、通天大圣、齐天大圣、孙悟空等不同时期的不同身份形象的演变,由最后的写定者将行者、大圣、悟空合而为一这样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其中加入了大量自然界和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元素,增添吸收了许多类似原型或与之相关的创作素材。而所有素材都必须进入传播渠道,才有可能被热爱取经故事的有心人吸纳进入作品。我们认为,南山石猴故事最初主要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播,传播过程中发生变异的概率相当高;而石槃陀的故事则凭借《三藏法师传》这样的传世名著流播后世,传播过程中故事人物形象变异幅度可能较小。《西游记》在塑造孙悟空形象的过程中,首先要对石槃陀拜玄奘为师的真人真事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同时提取诸如南山石猴、祁连开石、白猿(江总《白猿传》)、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申阳公(《陈巡检梅岭失妻记》)、无支祁(《古岳渎经》)等形象的某些特质,将河西走廊“天产石猴”的故事移植到了“花果山”,一个不朽的艺术形象美猴王便横空出世了。这也正如鲁迅所说的“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符合小说创作的规律。由此可见,美猴王的遗传基因是复杂的,他经过了若干代或许是上千年的遗传、变异,杂取了东西南北各地不同种类猴属精灵的部分习性、特点,学习或修炼成了各种超自然力的神通。在他身上,既有王母娘娘等至尊大神的高贵血统及其神性和王者气度,又有猴子所特有的种种生活习性及其物性,还有人类普遍具有的人性。任何地方关于他的传说故事都不是唯一的。换言之,他不专属于任何地方,他是全世界宝贵的文化遗产。因此,为获得“名人效应”而争抢孙悟空故乡的口水仗是毫无意义的。

注:

①② [晋]陈寿撰、[南朝]裴松之注《三国志》(一),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06-107页。

③ [汉]司马迁《史记》(一),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91页。

④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导论》,《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0页。

⑤ 孙作云《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中华书局1966年版,第6页。

⑥ 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50页。

⑦ 萧兵《无支祁哈努曼孙悟空通考》,《文学评论》1982年第5期。

⑧ 李时人、蔡镜浩《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校注》,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32页。

⑨ [晋]郭璞注《穆天子传》,岳麓书社1992年版,第212~223页。

⑩ [清]钟庚起著,张志纯、郭兴圣、何成才校注《甘州府志校注》,甘肃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第119页。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东西方文化交流视野下的河西文学研究”(项目编号:12xzw007)、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河西走廊‘西游’文学研究”(项目编号:11XJA751006)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河西学院文学院

责任编辑:倪惠颖

猜你喜欢
王母娘娘美猴王西王母
快乐美猴王
今夜的天池
西王母的华夏母亲地位
牛郎织女(下)
星空遐想
《牛郎织女》教学实录及分析
女娲补天
浅析西王母形象演变及其原因
浅析西王母形象演变及其原因
滑稽三变 玩转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