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辜学超
略谈新时期以来旧体诗词入史问题之讨论
◆ 辜学超
由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激进主义的进化论的文学史观,20世纪旧体诗词长期处于边缘化的状态,各类文学史鲜有提及。然而,在“天演”、“物竞”、“淘汰”等文学史观的冲击之下,旧体诗词其实并未被彻底消灭,反而延脉发展,并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旧体诗词创作群体覆盖面极广,不仅有“笺残墨剩漫抒情”的旧学文人,也有“勒马回缰写旧诗”的新文学家,更有“落花时节读华章”的政治人物。可谓风骚卓绝,洋洋大观。事实上,自从晚清诗界革命以来,随着旧体诗人书写“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的艰苦探索,旧体诗词已经在嬗变中不断突破,诞生了一批具有现代思想品质并能与新诗相颃颉的作品。其存在不应为文学史所忽略。进入新时期之后,中国社会开始了历史性转型,学界也逐渐对以往新旧二元对立的文学观念进行重新审视,文学史观趋于多元化。在重写文学史的呼声之中,旧体诗词的入史问题成了学术争论的焦点。反对入史者大多坚守“五四”立场,认为旧体诗词古老的文学样式不合时宜,不具有充分的现代性,其文学成就不足以入史。而支持入史者则倡导多元化的文学史观,在论述20世纪旧体诗词取得巨大艺术成就的基础上,阐释20世纪旧体诗词的合法性和现代性。在争论的过程中,旧体诗词入史逐渐为学界所接受,并开始进入整理书写的阶段。本文即粗略梳理新时期以来旧体诗词入史问题相关讨论的发展脉络,并对旧体诗词入史问题提出自己的浅见。
姚雪垠是旧体诗词入史最早的倡导者之一。1980年1月15日,姚雪垠在听了茅盾在第四次文代会上的讲话后,写了一封《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另一种编写方法——致茅公同志》的信。在这封书信里,姚雪垠尝试提出了一种“大文学史”的编写方法,即在“大文学史”中,“第一要包括‘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的旧体诗、词”。不仅如此,姚雪垠还初步构建了现代旧体诗词的研究框架。他认为以下四类旧体诗词创作群可以纳入文学史的研究视野。第一类为老一辈革命家兼诗词创作者,如毛泽东等;第二类为兼擅旧体诗词的新文学作家,如茅盾、郁达夫等;第三类为“不写白话作品,却以旧体诗、词蜚声文苑,受到重视”的旧体诗人,如柳亚子、苏曼殊、吴芳吉、沈祖棻等;第四类则为不在人民公敌之列的国民党旧体诗人,如于右任等。姚雪垠呼吁旧体诗词进入现代文学史,体现出其开阔的文学史视野。其实,姚雪垠本身也是一个出色的旧体诗人,创作颇丰,成就斐然。然而,在当时的姚雪垠看来,旧体诗词只不过是现代文学的旁支末流,因为他在信中强调“仍以‘五四’以来的文学主流为骨架,旁及主流之外的各派作家和诗人,绝无混淆主次之分”。
其后,倪墨炎在《书林》1985年第2期发表《应重视旧体诗在现代诗歌中的地位》,强调旧体诗在文学史中的重要性。1987年,毛大风发表《现代旧体诗的历史地位》,提出“现代旧体诗这样广泛而生动地反映我们的时代和生活,它与别的文学样式相比,应立足于文学之林而毫不愧色”。同年,丁芒也发表《从当代诗歌总体论旧体诗词的社会价值》,认为旧体诗词的兴盛“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已达到不容忽视的地步。我们应该摆脱陈见,从当代中国的诗歌运动总体上去加以考察”。
然而,旧体诗词入史的提出,一开始就遭到了坚守“五四”立场的新文学家的反对。80年代,唐弢就指出:“我们在‘五四’精神哺育下成长起来的人,现在怎能回过头去提倡写旧体诗?不应该走回头路。所以,现代文学史完全没有必要把旧体诗放在里面作一个部分来讲。”这鲜明体现出他对“五四”以来激进主义的进化论的文学史观的坚守。
其实,在这场学术论争的过程中,20世纪旧体诗词的研究工作早已在同步进行。新时期以来,关于鲁迅、郁达夫、聂绀弩、萧军、王统照、郭沫若、臧克家等人旧体诗词的研究论文时有发表,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刘纳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1年第3期发表的《旧形式的诱惑——郭沫若抗战时期的旧体诗》。旧体诗词的研究论著也不断出版。诸如吴海发《二十世纪中国诗词史稿》(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胡迎建《民国旧体诗史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刘梦芙《二十世纪名家词述评》(安徽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李遇春《中国当代旧体诗词论稿》(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等专著,也都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其他还有施议对的《当代词综》(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钱理群、袁本良《二十世纪诗词述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李遇春《现代中国诗词经典》(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等诗词选集,也为旧体诗词的传播普及和经典化作出了贡献。这些研究工作为旧体诗词的入史进一步扫清了障碍。
在我看来,旧体诗词和新诗并非截然的二元对立,而应该是一种互文见义、互相发现的关系。百年新诗的发展,为中国诗歌打开了更为广阔的视域。旧体诗词的当代发展或许可以在新诗之中获得有益的启迪。而在新诗领域,也不乏归寻本土化和民族化,将传统和现代互相交融,并创作出诗歌精品的成功范例。旧体诗词和新诗之间不应是“东风压倒西风”的关系。它们应二元并存,交融中而又相区别,从而共同描绘出现代汉诗的光辉图景。虽然延续三十多年的旧体诗词入史的讨论没有得出统一的结论,但是在论争的过程中,旧体诗词存在于现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已然得到逐步的廓清。
注释:
①“笺残墨剩漫抒情”出自沈祖棻《新秋》(五首其一),“勒马回缰写旧诗”出自闻一多《废旧诗六年矣。复理铅椠纪以绝句》,“落花时节读华章”出自毛泽东《七律·和柳亚子先生》。其中,沈祖棻、闻一多、毛泽东分别是旧学文人、新文学家、政治人物创作旧体诗词的相关代表人物。
②黄遵宪著,钱仲联笺注:《人境庐诗草自序》,《人境庐诗草笺注(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页。
③姚雪垠:《无止境斋书简钞》,《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第2期。
④姚雪垠:《无止境斋书简钞》,《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第2期。
⑤姚雪垠:《无止境斋书简钞》,《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第2期。
⑥毛大风:《现代旧体诗的历史地位》,《群言》1987年第4期。
⑦丁芒:《从当代诗歌总体论旧体诗词的社会价值》,《浙江学刊》1987年第2期。
⑧唐弢:《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写问题》,《唐弢文集》(第9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371页。
⑨蒋文:《现当代旧体诗研究与创作漫议》,《玉溪师专学报》1993年第2期。
⑩李怡:《十五年来中国现代诗歌研究之断想》,《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5年第1期。
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