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小说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研究综述
·本刊编辑部·
2014年11月21-23日,由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明清小说研究》编辑部、常州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古代小说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江苏省常州市委党校成功召开,来自国内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50余名专家学者与会。会议开幕式由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姜建研究员主持,常州工学院副校长朱海山教授、人文社科学院院长钱明霞教授、《明清小说研究》编辑部常务副主编徐永斌研究员分别致欢迎辞,吉林大学王汝梅教授、复旦大学黄霖教授、福建师范大学齐裕焜教授分别作为特邀代表致辞。其后四个时段的大会学术交流分别由北京大学中文系廖可斌教授、济南大学文学院范丽敏教授、北京大学侯忠义教授和浙江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楼含松教授主持。闭幕式由常州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副院长陆克寒教授主持,徐州工程学院人文学院齐慧源教授和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涂秀红教授分别代表小组做了学术小结,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原所长、《明清小说研究》编辑部原主编萧相恺研究员作了大会总结。
会议共收到论文近四十篇。其内容可以用“丰富多彩”四个字概括。说它们丰富多彩,首先是这次研讨会与会诸位提交大会的论文,研究对象的面很广,切入点或者说视点很多。现分几个专题择要概述如下:
一、关于名著研究
小说名著研究一直是学界关注和研究的大宗。这次提交大会的论文主要集中于对《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几部名著的探讨。其中关于《水浒传》研究代表性论文共有两篇,它们分别是: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刘海燕教授的《从田虎、王庆二传看〈水浒传〉的文本差异——兼论小说的文人改写问题》,重点考校繁简本中,田虎、王庆部分故事人物的异同。另一篇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许勇强教授和东华理工大学中文系李蕊芹教授合写的《元代水浒杂剧与〈宣和遗事〉关系新论》,论者在仔细比较《宣和遗事》与元代水浒杂剧的异同后,得出了明初的《水浒传》主要吸纳了以《宣和遗事》为代表的南派水浒故事,以元代水浒杂剧为代表的北派水浒故事对小说的成书贡献相对较小,但也不是毫无影响。
关于《西游记》研究有四篇会议论文,它们分别是:河南大学文学院曹炳建教授的《〈西游记〉浅野世本与台湾世本校勘及其启示》,论者详细地比较了分藏于台湾、日本两种《西游记》世德堂本文字、插图的同与不同,指出这两个本子属于同一个系统,却不是同一个版本,尽管其相同处十分明显,颇具说服力。商丘师范学院文学院韩洪波博士的《〈西游记〉世德堂本与朱鼎臣本关系新论》则详细比勘了《西游记》世德堂本与朱鼎臣本的文字,指出是朱本删改了世本,而不是世本增饰了朱本。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魏文哲副研究员的《〈西游记〉的谬误》找出《西游记》的“讹误”、“谬误”,并一一加以辨证,但他认为从小说艺术的角度讲,以上那些“失误”、“讹误”无伤大雅,丝毫无损于《西游记》的伟大,有些还是小说虚构的结果。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杜贵晨教授的《〈西游记〉写猴与〈聊斋志异〉写狐之“尾巴”的功能——兼及“人身难得”的文化意义》比较了《西游记》写猴尾与《聊斋志异》写狐尾的异同,分析其间的承衍关系,点明人身难得的文化寓意。
提交给这次会议《红楼梦》研究文章计有七篇,它们分别是:兰州大学一分部文学院张同胜教授的《社会制度、民族习俗与伦理文化——以〈红楼梦〉中贾探春的伦理身份为个案的考察》,论者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之理论和方法,分析贾探春“只认得老爷和王夫人”、斥责生母赵姨娘、不认亲舅赵国基以及对胞弟贾环也颇冷淡的伦理叙事,批评学界某些指斥探春不孝的声音。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赵建忠教授《〈红楼梦〉研究中的“悟证”与“实证”》,讨论了红学研究中“实证”与“悟证”关系问题;评价刘再复的悟证成果,指出其价值与缺陷,进而肯定“悟证”必须建立在“实证”的基础上。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欧阳健教授提交了两篇:1.《〈红楼〉说“阿”——寻绎脂砚斋的蛛丝马迹》;2.《众里寻他“淒香轩”——黄一农先生“E考据”再回应》。正像论者在说“阿”篇中所说:“题目虽小,似乎与吴方言文化沾了一点边,又涉及一点版本学、辨伪学乃至侦察学,抽引而推求之,还能寻绎出阴伏的脂砚斋的蛛丝马迹。”论者考述颇为精细。中央民族大学王丽敏博士的《两部〈红楼梦〉程乙本校勘探微》则比较了《红楼梦》两部程乙本的异同优劣,指出“整套的本子,现存诸程乙本之间,是很难区分出其先后关系的”,体现出一种存疑的态度。而廖颖《〈红楼梦〉第四十三、四十四回的“以小见大”》又详细分析《红楼梦》第四十三、四十四回的生日描写,论证其中体现的贾家这一封建大家庭异常分明的等级,体悟出贾府这一盛世家族日益衰败的不可避免、各种女性实质一样的人生悲剧等诸多内涵。另两篇涉及《红楼梦》的论文,属“红楼”研究史的范畴:一篇是南京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苗怀明教授的《一位值得尊敬的“红学界的问题人物”——潘重规先生和他的红学研究》;另一篇是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温庆新博士的《近代“苏州奇人”黄人的〈红楼梦〉研究——兼及“小说界革命”视野下的〈红楼梦〉接受》。苗文比较潘重规与蔡元培研究的异同,肯定其在红学文献的搜集、整理与研究方面的努力,特别推重潘的气度、开明、坚持,指出这很值得人尊敬。温文则介绍了另一位红学先驱黄人的研究,认为黄人等是从艺术水平高低角度评判《红楼梦》前后部分的优劣与“续旨”,认为这是“小说界革命”视野下的《红楼梦》接受,主要关注时人对《红楼梦》政治的、社会的等内涵的解读情形,指出“诲淫”说就是这种背景的产物,但这并非彼时《红楼梦》接受的全部。
二、关于古代小说的改编、出版、接受、传播方面的研究
这次提交大会的论文,还有多篇涉及到或与之有所关联的关于古代小说的改编、出版、接受、传播研究论文,其中北京大学侯忠义教授的《古代小说的改编问题》,就白话小说对文言小说的改编,及白话小说与白话小说之间的改编,进行探讨,列举大量事实,阐明了这种改编在内容上的特点,及在小说史上的价值,资料丰富详实。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冯保善教授的《论明清江南世情小说出版的小说史意义》,详细统计了明清时期江南出版的世情小说,指出江南书业在中国小说版图史上重要的地位及其对世情小说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徐州工程学院人文学院王军明教授的《清代前中期小说的接受环境》,论文指出小说作为通俗文学,在清代前中期严酷的社会大环境中,它的传播管径基本上是畅通的,并没有因为文字狱而受到太多的封杀,而这结论与一般学者的看法恰恰相反。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王燕教授的《〈花笺记〉:第一部中国“史诗”的西行之旅》,着重分析了德国译者选择《花笺记》翻译的缘由以及他的“以诗译诗”的文体选择,译作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价值。文章还特别指出德译底本为《花笺记》保存下一个独特的中文版本,可以作为研究《花笺记》版本问题的宝贵参考资料,可以用来正误;某些“错误”有着特殊的研究价值,意味着他所采用的底本可能是明末版的。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李奎博士的《新马汉文报刊所载中国章回小说仿(续)作述略》则探索了新马汉文报刊中所刊的三篇章回小说《南游记》《镜花后缘》《新官场现形记》,分析它们的既是仿(续)之作,又并非全部模仿,具有“自己的特色”,这是又一种改写与传播。
三、跨界研究方面
这次提交的论文里面,还有一组跨界研究的论作,它们分别是: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倪惠颖副研究员的《从小说文本到诗文批评——论〈水浒传〉“点将录”形式的演变》、王思豪副研究员的《小说文本视阈中的赋学形态与批评——以〈镜花缘〉中的赋与赋论为例》、常州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谭坤教授的《从〈品花宝鉴〉看嘉道之际昆曲衰微的文化成因》、常州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刘文斌教授的《〈晏子春秋〉的著作性质及其对后世小说的影响》、浙江古籍出版社陈小林编审和北京大学中文系廖可斌教授合写的《播州杨氏与杨家将小说的成书》、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朱玲教授的《话本小说道德话语类型及其传播》、广州技术师范学院中文系系主任项裕荣教授的《话本小说与禅宗辞世词》、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小教系伍大福教授的《〈儒林外史〉与旅游文化脞述》。
倪文从另一个层面谈《水浒传》一百零八将的诨号,由《水浒传》内的诨号联系到诗文批评的“点将录”,政治、文坛批评《点将录》,并且做了详细的分析,颇有新意。王文则探考了《镜花缘》以“诗赋取士”结构全篇,文章不仅为小说研究开了一个生面,对赋学研究、赋史研究无疑也具较大意义。谭文则是一篇以小说为资料研究戏曲的文章,从《品花宝鉴》考察了当日上演的昆剧剧目、昆曲艺人的生存状态、观众对昆曲的态度。对昆曲的传承衰微原因也做了分析论述。陈、廖的论文又探究了西南地区播州杨氏与小说杨家将之间的关系,认为该家族的征战故事可能逐渐与早已流行的杨家将故事杂糅为一体。播州杨文广征讨獠穆、收服九溪十洞等故事,很可能就是杨家将小说中木(穆)桂英等重要人物和杨宗保攻打木阁寨等重要情节的原型。刘文在《晏子春秋》与《穆天子传》的比较中,着重辨说《晏子春秋》非小说的性质,同时论证《晏子春秋》对后世小说的重大影响。朱文虽也论传播,指出话本小说是民众道德话语传播的有效方式,着重分析了市民道德话语的类型,是修辞学介入小说研究一篇论文。项文将话本小说、笔记小说里的辞世颂与佛教中的辞世偈联系起来考察,并论证其作用价值。伍文从旅游文化的角度,阐发《儒林外史》的旅游资源,将书中旅游形态和类别、旅游设施,特别是将旅游事象的叙写与文本的文学意义结合起来论述,别开生面。
四、关于稀见小说及其他研究
另有一组论文,探讨的是一批稀见小说,说这些小说稀见,不如说对它们研究较少。它们分别是: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刘琦教授的《试论明代艳情小说的内容及特征》、吉林大学文学院王汝梅教授的《梦幻世界中的同性恋与易性美容术——两篇男色小说的述评》、遵义师范学院王猛教授的《〈姑妄言〉与清初经世思潮》、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涂秀虹教授的《〈大宋中兴通俗演义〉与〈精忠录〉的关系》。刘文从艳情小说的内容入手,归纳概括了这些艳情小说基本特点,阐释了其中表现出对人性的肯定和张扬,反映出那个时代人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追求;反映出鲜明的时代特点,给我们指出了一个值得注意的文化现象。王文认为《姑妄言》题材内容、思想主旨、情节安排、人物设计等诸多方面,都体现了清初经世实学的重要影响,这是造成其“奇书”风貌的重要原因。王汝梅先生的文章则从文化的角度,阐释了《宜春香质》月集中“宜男国”、“圣阴国”的文学价值与文化价值。涂文讨论《大宋中兴通俗演义》与《精忠录》的关系:在从内容、正文之前的图像(包括赞词)和正文之后附录的《会纂宋岳鄂武穆王精忠录后集》的比较中,考证出《精忠录》是《大宋中兴通俗演义》的重要素材之一;《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小说正文与《精忠录》前三卷关系密切;《大宋中兴通俗演义》的编撰在参考正史的同时吸收“小说家言”;而其编撰目的是便于“愚夫愚妇”的观览,提出了与石昌渝先生不同的观点。
其他方面的会议论文计有四篇,它们分别是:徐州工程学院人文学院齐慧源教授的《从名士清谈到朝臣议政——〈世说新语〉与〈续世说〉成书比较》、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张平仁教授的《翻案与误读:潘金莲研究反思》、暨南大学珠海校区人文学院罗立群教授的《苏曼殊小说的言情模式与命题》、山东大学文学院王平教授的《从罗烨〈醉翁谈录·舌耕叙引〉看说话伎艺的分类》。齐文从“编撰背景”“卷帙门类”“立意与选材”等方面,比较《世说新语》与《续世说》成书的异同,突出了《续世说》的特点和意义,看得出论文作者扎实的文献功底。张文反思近些年对潘金莲形象的解读,指出解读的误区;同时分析《金瓶梅》中潘金莲的形象及意义,指出潘金莲承载了作者的双重意旨:对不作道德评判的人性沉溺的发掘,与对基本道德伦理的固守与追求,指出作者这无疑是在没有道德的世界中追寻道德,是想给人性的沉溺开出拯救的药方,是想执着地赋予人以精神超越能力。罗文着力探讨了民初苏曼殊言情小说,论者以苏曼殊小说的情节模式为切入点,结合作者的生平、思想,探讨其小说的深层意义与生成原因。王文认为《舌耕叙引》是一片独立的议论说话技艺,特别议论了演史。论者还推辞《醉翁谈录》除这十集二十卷外似乎还应有演史、公案等的资料。论文还论述了《醉翁谈录》说话名目对研究《水浒传》《三国演义》的意义,以及说话技艺的艺术特征。
综上所述,这次研讨会,与会者提供的论文,除了内容丰富多彩外,还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一是论文资料详实,见得出论者的扎实文献功底;因为资料详实,故所论多有颇强的说服力;二是跨界(综合性)研究的文章、稀见小说研究的文章数量不少,这是值得继续提倡的;三是老先生宝刀不老,而青年才俊大批涌现,令人振奋。
从论文的水平看,可以说这是一个高质量的学术研讨会。
(本文初由萧相恺先生草拟,后经本刊编辑部和常州工学院谭坤教授增删而成)
作者单位: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倪惠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