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曲川旅情之歌》写作艺术刍议

2015-11-14 12:00王雪松
世界文学评论 2015年1期
关键词:游子诗歌日本

王雪松

《千曲川旅情之歌》写作艺术刍议

王雪松

内容提要:岛崎藤村是历经日本明治、大正、昭和几个时代的文学第一人,在日本文坛上占有重要地位。在诗歌创作艺术上,他既沿用了日本古代诗歌的五七调,也有机地运用了西方诗歌的技法,所创作的诗歌形式多样、手法灵活、内容丰富。《千曲川旅情之歌》是收录于岛崎藤村的诗集《落梅集》中的一首近代诗歌,其主要的写作特色是以否定性的表达减少了诗歌中固定形象性的元素,增加了读者对诗歌的主观性遐想。其生命力在于极富于抒情性和浪漫性,很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千曲川旅情之歌》 五七调 近代诗歌 小诸古城

一、岛崎藤村其人及其作品研究①

岛崎藤村于1827年3月25日出生在日本岐阜县中津川市,原名岛崎春树,日本诗人、小说家。他曾随其父学习《孝经》和《论语》,后又学习《诗经》。曾在三田英语学校、共立学校等升学预备校学习,后入明治学院。在学校他与马场孤蝶、户川秋骨结交成友,并受到其恩师的影响,接受了基督教的洗礼。他在学习西方文学的同时也学习松尾芭蕉、西行的古典作品。岛崎藤村曾参与杂志《文学界》的创刊和编撰,作为浪漫派诗人,他出版了诗集《嫩菜集》,后来又自费出版了小说《破戒》和《春》,由此成为具有代表性的自然主义作家。此外,岛崎藤村还创作了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巅峰之作《家》、《新生》以及以其父为原型的《黎明前》。1943年8月22日因脑溢血突发,卒于神奈川县大磯町自己家中,葬于大磯町地福寺,享年71岁。

明治、大正时期,日本诗歌受英国、德国、法国等西方诗歌的影响,特别是受到了《新体诗抄》、《于母影》、《海潮音》、《珊瑚集》等翻译诗集的影响,迎来了近代诗的诞生。

岛崎藤村诗歌创作的历史并不长,从189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嫩菜集》到1901年出版最后一部诗集《落梅集》不过5年左右的时间,共发表了94首诗,这些诗歌奠定了日本近代诗歌的基础,促进了日本浪漫主义诗歌的繁荣,成为日本近代诗坛上的划时代作品。

日本文坛对于岛崎藤村的研究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相关的研究论文和专著不胜枚举。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近代文学研究迈入兴盛期,藤村文学在吉田精一、猪野谦二、濑昭茂树等先学与紧随其后的和田谨吾、山田晃等学术新锐一同兴起了藤村文学研究的高潮。1963年日本东洋大学成立了“岛崎藤村学会”,每年举办一次大型研讨会,还不定期出版《岛崎藤村研究》等会刊,迄今已出版近40期。

在20世纪的岛崎藤村及其文学的文献研究成果中,首任岛崎藤村研究会会长伊东一夫编撰的《岛崎藤村事典》由著作解说、与作者的关联项目、参考资料三大部分构成,堪称是关于岛崎藤村的百科全书;昭和女子大学近代文学研究室编撰的《近代文学研究丛书》第51卷中收录了岛崎藤村的生平、作品年表、业绩、先行研究一览等内容;石川岩的《藤村书志》对藤村的所有著作进行了解说。

有关岛崎藤村的评传和基础研究主要有《岛崎藤村的文学》(伊藤信吉,1936)、《岛崎藤村》(平野谦,1947)、《评传岛崎藤村》(濑昭茂树,1959)、《岛崎藤村的一生》(池田义孝,1961)、《岛崎藤村论》(铃木昭一,1979)、《岛崎藤村:(春)前后》(佐佐木雅发,1997)等,尤其是《照片与书简组成的岛崎藤村传》、《不为人知的晚年的藤村》、《与藤村相关的女人们》、《从手稿看岛崎藤村》(伊东一夫、青木正美,1998)中收录了很多珍贵的文献资料。

作为论文集出版的主要有《研究藤村文学的新观点》(东荣蔵,1979)、《岛崎藤村(黎明前)作品论集成》全四卷(剑持武彦,1997)、《岛崎藤村》(下山孃子,1999)等。在比较文学研究方面,《“文学界”与“西方文学”》(矢野峰人,1951)论述了岛崎藤村诗歌与以英国文学为中心的西方文学的关系;《“文学界”及其时代》下卷(笹渊友一,1960)论述了藤村文学与基督教和西欧浪漫主义之间的关系。此外,《岛崎藤村:小说的方法》(泷藤满义,1991)从近代日本的小说与“诚实”的视点分析藤村文学;《岛崎藤村:遥远的视线》(高桥昌子,1994)论述了藤村文学的写实主义方法;还有《重读岛崎藤村》(渡边广士,1994)、《岛崎藤村:文明批判与诗和小说》(平冈敏夫、剑持武彦,1996)、《岛崎藤村〈黎明前〉写实的虚构与真实:从木曾山林事件看衰败文学的背景》(北条浩,1999),等等。

自2000年以来,日本对于岛崎藤村的研究不只局限在作家研究和作品研究方面,出现了大量从近代化和日本文化等社会批评角度来研究藤村作品的论著,《岛崎藤村:〈东方之门〉》(藤一也,2000)通过考察在日本近代和传统的夹缝中长期“苦苦挣扎”的藤村来窥视其“内部的真实”;《岛崎藤村·文明论的考察》(平林一,2000)对藤村的文明论进行了系统梳理;《岛崎藤村的人间观》(川端俊英,2006)剖析了一直以文学来对抗旧习俗的藤村谋求人性解放的愿望,并依此来追问现代社会。在2000年后的包括评传在内的基础研究的成果还有《岛崎蓊助自传·对父亲藤村的抵触与回归》(岛崎蓊助,2002)、《岛崎藤村的余韵:访问有缘之地及有缘之人》(掛川邦男,2009)、《春回大地的世界——岛崎藤村的文学》(松本鹤雄,2010)等。在作品研究方面还有《向岛崎藤村〈破戒〉学习:如何生存》(佐藤三五郎,2003)从16个方面对跟《破戒》有关的问题进行了详实的分析;《岛崎藤村小说研究》(伊狩弘,2008)从西欧与日本两大文化体之间的冲突与融合来论述藤村文学的生成原因。此外,诗歌方面的研究有《岛崎藤村诗鉴赏》(神田重幸,2000)、《岛崎藤村研究——诗的世界》(水本精一郎,2010)等。

总体看来,日本学界对于岛崎藤村的研究长久不衰,与岛崎藤村相关的学术专著已过百部,日本国会图书数据库能搜到的近20年有关岛崎藤村的研究论文有近400篇,其中1989—1999年有167篇,2000—2010年有215篇,可见进入新世纪后,对岛崎藤村的研究不减反升,说明对岛崎藤村及其文学作品的研究是日本学界的“常青树”。

中国有关岛崎藤村的研究也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以往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译介和研究两个方面。译介阶段始于20世纪20年代,代表作是周作人翻译的《破戒》,收录于鲁迅和周作人合译的《城外小说集》中;1926年岛崎藤村的散文《从浅草来》收录到鲁迅翻译的《壁下译丛》中。岛崎藤村的作品虽然由鲁迅兄弟介绍到中国,但其主要作品的翻译和出版还有些滞后。国内的关于岛崎藤村的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后才步入正轨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藤村文学受到了中国读者的关注,1987年《译林》举办了“岛崎藤村文学翻译与阅读奖”活动,从此中国国内出现了“岛崎藤村热”,其小说、诗歌、散文都相继得以翻译和出版,还涌现出了一批关于岛崎藤村研究方面的成果,如《从〈破戒〉想起的——略论日本近代文学的发展与挫折》(刘振瀛,1979)、《试论岛崎藤村〈家〉的自然主义创作特色》(倪玉,1984)、《论悲剧人物青山半藏》(倪玉,1985)、《“屋外仍是一片漆黑”——评岛崎藤村的〈家〉》(李德纯,1983)、《新旧混杂中的迷茫》(李德纯,1988)、《〈破戒〉浅议》(俞秋东,1987)、《巴金的〈家〉与岛崎藤村的〈家〉》(邱岭,1988)等,研究范围也扩展到诗歌和散文,李芒、叶渭渠、陈德文在藤村诗歌及其其他文学作品方面的成果令人瞩目。叶渭渠在《日本文学史近代卷》和《日本文学思潮史》等著作中对岛崎藤村及其作品进行了大量评介;陈德文不仅翻译了岛崎藤村的主要作品,还对其诗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学术思想的进一步解放,在有关岛崎藤村的研究主题方面有了很大的拓展,如《岛崎藤村的文学轨迹》(刘晓芳,1995)、《岛崎藤村的近代自我》(刘晓芳,2004)、《从〈新生〉看岛崎藤村文学的告白性特征》(刘晓芳,2012)、《岛崎藤村的〈破戒〉——一部为“贱民”的人权呼吁的小说》(文洁若,1996)、《巴金与藤村的同名小说〈家〉中的“长子”形象》(于荣胜,1998)、《岛崎藤村的“旧家”与“新家”》(于荣胜,2000)、《论岛崎藤村早期浪漫主义思想》(肖霞,2003)等。

总体来说,中国学者关于岛崎藤村的研究更多的是停留在译介、文学文本解读、以及与日本近代文学史相关联的常识性的阐述的层面上,多采用作家论和作品论的传统研究方法,还缺乏对藤村文学的整体把握和全面综合的分析。相对于日本学界对岛崎藤村研究的持久和全面的学术热情,中国学界略显后劲不足。

二、解读《千曲川旅情之歌》

1899年4月,岛崎藤村在小诸义塾任教,并与秦冬子结婚。这期间他受到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代表人物社会思想家、美术评论家约翰·罗斯金的影响,用美术写生的手法将环绕小诸古城的千曲河一带的自然景色和居住在那里的民众生活写成了散文《千曲川速写》,于1911年发表于杂志《中学世界》。吉田精一认为散文《千曲川速写》对诗歌《千曲川旅情之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千曲川旅情之歌》的第(一)部分最初的题目是“旅情”,1901年4月1日发表于《明星》杂志,岛崎藤村后将题目“旅情”改为“在小诸古城”;该诗歌的第(二)部分最初的题目是“一小吟”,1901年4月13日发表于《文学》杂志,岛崎藤村将“在小诸古城”和“一小吟”两首诗歌合二为一,定题目为《千曲川旅情之歌》,收录于岛崎藤村的诗集《落梅集》。这首诗与《秋风之歌》和《椰子》等诗歌一样,都是岛崎藤村的优秀作品。《千曲川旅情之歌》现已篆刻在日本长野县小诸市小诸城址的石碑上。

诗歌的第(一)部分描画出这样的场景:悠悠白云下,异乡游子来到小诸古城的千曲河边,映入游子眼中的是还没长出青草的浅褐色的贫瘠土地;抬眼望去,阳光照耀下的山岗上残雪渐融,雪水流淌;稍远处的绿色麦苗在柔弱的阳光照耀下泛着新绿,闻不到野草的青味,形似商人的旅者步履匆匆,为的是在天黑前赶到下一个驿站;暮色渐近,笼罩四野,浅间山被吞噬在黑暗中……这一切都引起了游子的无限感伤。他在小旅店独斟浊酒,远处传来的草笛声勾起了游子对往事的回忆,千曲河的潺潺流水些许慰藉了游子的悲伤之情。

第一段中的“雲白く”使人想到“春天来了”;“ 遊子”一词让人想到漂泊异乡、孤独、文雅的旅者。“遊子”是“悲しむ”的主语,与第三段的“濁り酒濁れる飲みて”相呼应。

第二段的“香も知らず”、 “浅くのみ春”、“麦の色わずかに”、“ 道を急ぎぬ”,每句都表示否定意义,这些都增加了游子的凄凉感。

第三段的“暮行けば浅間も見えず”描述了游子对黄昏的依恋之情;“歌哀し佐久の草笛(歌哀し)”一句从视觉转向听觉,游子的耳边传来千曲河浅滩有旋律的波涛声,表现手法简洁,但铺垫了后续;“濁り酒濁れる飲みて 草枕しばし慰む”,游子借酒浇愁,以酒来驱赶生活中的烦愁。

诗歌的第(二)部分的第一段是游子的感慨自问:“昨日またかくてありけり 今日もまたかくてありなむ”,重点在两句中都用了“また”, 这不仅指“昨日”,也指从前。游子望着千曲河,诉说着人生的寂寥和惆怅,感叹昔日的古城沧海桑田,物是人非。阳光映照着岸边的翠柳,使游子感到春天正朝自己走来,但是眼下他还得忍受人生的悲凉和虚无,他孤独地徘徊于河边石径,满怀愁绪。第三、四行的“この命なにをあくせく 明日をのみ思ひわづらふ”使第一、二行的“昨日またかくてありけり 今日もまたかくてありけなむ”的情绪或许有所缓解。

岛崎藤村在第二段通过对自然风景的描写,使诗歌的画面感更加具体和清晰,从诗歌题目到思想内容都能体现出他对现实生活的感慨。游子在第三段抒发了对人生的感悟:昔日的武士们逝者如斯,历经沧桑的古城不过是荒凉的旧址。在第四段的“千曲川柳霞みて 春浅く水流れたり”两句中,岛崎藤村通过“柳霞みて”和“ 春浅く水流れ”把人间的哀愁与大自然结合起来描写,把握了“情”和“景”的统一共存,使游子的寂寥之情更能打动人心。

三、《千曲川旅情之歌》的写作艺术

(一)主题明确

《千曲川旅情之歌》的主题是“游子的哀愁”。岛崎藤村的性格随父,忧郁且多愁善感。青年时代的岛崎藤村因为接触了西方思想,所以他渴望独立、自由,并追求平等、浪漫、激情。他感情细腻,内心青春向上,后来北村透谷的自杀、长兄的入狱、母亲的辞世、婚姻的不顺……接二连三的人生不幸使岛崎藤村在不长的时间内饱尝了人间的痛苦,重创了他那颗年轻的心。这些痛苦消磨了他原本积极向上的少年意志,他觉得人世变幻,世事无常,自己的期望不过是镜花水月。

诗歌中的游子是岛崎藤村的化身,现实生活中的岛崎藤村对漂泊不定的生活多愁善感,踌蹴不前,诗中弥漫着游子漂泊异乡时的淡淡哀愁和无尽感伤,从《千曲川旅情之歌》可以读出岛崎藤村内心的满怀愁绪。他认为只有纯粹的大自然是亘古不变的,是不会别他而去的。当他的感伤与大自然混为一体时,就变得弥天盖地、触人心底。

(二)旋律优美

岛崎藤村的诗歌多采用日本古代诗歌的五七调的诗律,节奏鲜明,体现了日本古代诗歌的典雅、自然、古朴、流畅等特点。在《千曲川旅情之歌》中,他运用五七调的诗律,描绘了大自然的千姿百态和游子悲伤寂寥的情感波动。诗歌铺叙曲折,风格清新,岛崎藤村在和谐、优美的诗歌旋律中表现了其尚存的青春浪漫和激情。

三好达治在《写给读诗的人——学生教养新书》中以诗歌的第(一)部分为例,从诗歌的魅力、简洁的内容、和谐的音韵等方面对这首诗歌进行了评价。他写道:诗歌朗朗上口,随着诗歌起伏的旋律,使人心旷神怡,恍如融入了大自然一般。通常五七调诗歌很难完全体现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但这首诗歌却将作者的意思表达得淋漓尽致。诗的第二句“雲白く遊子悲しむ”中的“K、U、K”的发音组合所产生的效果令人叫绝。大木惇夫在《诗歌创作讲义》中这样写道:该诗歌开头的两句“小諸なる古城のほとり 雲白く遊子悲しむ”已经很美,第二段第三句“浅くのみ春は霞みて”和第三段的“暮行けば浅間も見えず 歌哀し佐久の草笛(歌哀し)”的用词非常到位,寓意深刻。诗歌平仄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性。

大木惇夫和三好达治都认为这首诗歌是五七古语定型诗,诗歌不落单调,诗韵很有音乐感,读诗如同歌唱。

(三)否定意义表达

诗歌的第(一)部分第一段第三句的“緑なすはこべは萌えず”、第二段第三句的“茫野に満つる香も知らず”以及第三段第一句“暮行けば浅間も見えず”都是否定形式的表达。

游子来到千曲河边,看到河边裸露着的浅褐色的贫瘠土地上青草还没长出,岛崎藤村在此处用了“緑なすはこべは萌えず”否定表达的手法,表达了游子的心中充满了对春天的向往,这也是蕴藏于岛崎藤村内心深处的青春情感的真实写照。第二段第三句的“野に満つる香も知らず”描写的是游子将目光移向稍远处的绿色景物,看到微暖的阳光照耀着大地,短短的麦苗虽然泛着新绿,可是却闻不到“青”的味道,通过描写游子喜悦和无奈交织的心情,反映了岛崎藤村对现实生活充满矛盾的心态。第三段第一句“暮行けば浅間も見えず”描写的是游子看到形似商人的旅者为了在天黑前赶到下一个驿站步履匆匆,暮色笼罩四野,浅间山也跟那些旅者一样消失在了黑暗,这一切都使游子感到孤独、寂寥,这是岛崎藤村对自己的经历、感伤心情的真实写照。三句否定形式的描写,跨越了从早晨到晚上一个整时间段,把游子从希望到失望的心情表现得非常到位。三好达治认为这几句否定性的表达给人以“集中、整体”的感觉,将诗歌内容单纯化了。关良一认为这种否定性表达与作者思索的“无常”和“永恒”有关。

岛崎藤村曾经在自传体小说《春》中写道:“虽然我不起眼,但我也是有生命力的。”他的生命力就是把目光聚焦于不断地否定自我,不断地凝视自己。他的诗歌的浪漫性就是抓住了负向思考,用否定性的手法把作者的内心世界表现出来。他的这种构思是基于王朝文艺的传统性的想法,这点可以从在原业平的诗句“世上由于有了樱花,我们的心才无法平静”得到印证。否定性的表达减少了诗歌中固定形象性的元素,增加了读者对诗歌主观性遐想。

总之,这首诗歌中的感情是真实的而非虚无的。诗歌的主题明确,否定形式的表达相对较多,固定形象性的元素相对较少,读者对诗歌的印象多集中在了主观性的遐想中,使人感到诗歌的徜徉感和音乐性,读诗如同歌唱。

这首诗歌的学习重点在于捕捉诗歌最感人的词、句,理解作者的想法和感受,分析、研究、考证该作品与其之前相关作品的关系。在诗歌的赏析上,要将作者表现出的感慨理解成作者的内心所想,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萃取诗歌的精华,避免单纯性地理解字面意思,一般性的内容可忽略。

四、有关《千曲川旅情之歌》的评价及其教材性地位

大木惇夫首推《千曲川旅情之歌》为鉴赏作品,之后吉田精一、三好达治、伊藤信吉、坂本浩、关良一也都在《诗歌创作讲义》(1935)中对该诗歌发表了各自的观点。大木、三好、伊藤认为《千曲川旅情之歌》令人陶醉,他们站在诗人的立场,从诗人的角度分析、解读这首诗歌。诗人在诗歌的第(一)部分叙说了异乡游子的寂寞感伤,在第(二)部分抒发了对人生的感慨。大木惇夫和三好达治都认为这首诗真实地表达了人的情感,是一首具有优美旋律的艺术性抒情诗。

吉田精一、坂本浩、关良一则站在研究者的立场,从诗歌作者的经历、境遇、心境、字句之间的关系入手,来发现这首诗歌的意义和价值。轻轻地吟诵诗歌的第一句“雲白く”,使人联想起蓝色的天空,烘托了诗歌的氛围。第(一)部分写的是游子浓厚的寂寥心情,第(二)部分无论是诗歌的内容还是作者的思想都有一个较大的起伏,处于一个相当广阔的背景中,诗的旋律深深触及了人的内心深处。

伊藤信吉在《现代诗歌鉴赏》中感慨地说这首诗歌撞击心灵,他试图从岛崎藤村的内心世界、历史、社会等方面来究其原因。诗歌的作者岛崎藤村当知道自己即将成为人父时,一方面感到肩负无可推卸的家庭责任,另一方面也对漂泊的生活感到抑郁,他无法为自己的人生航船把舵。岛崎藤村在叙述青春情感的同时流露出深深的哀愁,他感到自己的青春光彩在人生的虚无中日渐褪色。诗歌第(二)部分中所描写的哀愁和忧郁并不单指作者个人,而是指19世纪50年代末浪漫派已经过了鼎盛期,人们已经回归到追求人生与关注现实的阶段。伊藤信吉在《岛崎藤村——我心目中的一位作家》中说:岛崎藤村的诗歌有两个特点,一是藤村自身的新生,二是时代的新声。它们是具有两种意义和作用的两重春光,这两重春光被日本文学史家称为“近代诗的地基”和“近代诗的出发点” 。

坂本浩在《现代文的教法》一书中写道:诗歌写的是千曲河川边游子的哀愁。诗歌的第(一)部分第一段的描写集中在“游子的哀愁”,其主题是“哀愁”;第二段和第三段的描写集中在“结队几行商”和“浊酒亦可酣,聊以慰我旅中愁”。第(二)部分的主题是“忧思翻滚”,着重点是游子心境的表白、对过往的追思以及自然与人生的对比。

关良一在《评释现代文学/近代诗》中写道:诗歌的第(一)部分描写的是游子希望生命里有青春的颜色,但是这一愿望难以实现,于是他借助“繁缕、嫩草、麦、草笛”等象征青春的元素,抒发了异乡游子对青春生命的眷恋和无尽的乡愁。第(二)部分叙述的是诗人哀叹理想、愿望以及对无常现实的无奈。

岛崎藤村的诗歌唱出了诗人的觉醒和新生的心曲,闪烁着近代思想的光芒和绚丽的浪漫主义文学色彩。他的作品有不少都被编入教材。自1917年1月8日富山房出版发行的教材《帝国读本》首次将《千曲川旅情之歌》编入其中后,岛崎藤村的诗歌便不断地被编入教材,如《问答诗》被编入中学1年级教材,《椰子》被编入中学2年级教材,《晚春的别离》被编入中学4、5年级教材,《千曲川旅情之歌》被编入中学3年级教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4家出版社将《千曲川旅情之歌》编入了高中1年级教材,两家出版社将该诗歌编入了高中2年级教材。上海外国语大学(原上海外国语学院)日语专业3年级精读课教材中也采用了《千曲川旅情之歌》,可见该诗歌作为教材具有很高的历史地位。

五、结 语

在诗歌艺术上,岛崎藤村既沿用了日本古代诗歌的五七诗律,同时还将西方诗歌的技法加以有机运用,使其创作出的诗歌形式多样,表现手法灵活,内容丰富。《千曲川旅情之歌》的生命力在于其富于抒情性和浪漫性,能够唤起读者的共鸣。岛崎藤村的富有表现力的诗歌艺术是时代的春光和自我觉醒的交融、汇合,它大大地超越了日本古代诗歌,为日本近代诗歌打开了全新的领域,不愧是日本近代诗歌的开拓者。

注解【Notes】

①该部分的资料、数据来源于刘晓芳:《岛崎藤村小说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在此特向该书作者致谢。②三田英语学校:现锦城学园高中。位于日本东京都千代田区,有130多年的历史,男女合校。

③共立学校:现开城高中。位于日本东京都荒木区,私立男子初、高中学。

④马场孤蝶:(1869.12.10—1940.6.22)出生于日本土佐郡(现高知市)。英语学者、评论家、翻译家、诗人、庆应义塾大学教授。

⑤户川秋骨:(1871.2.7—1939.7.9)出生于日本肥后国玉名郡岩崎村(现熊本县玉名市)。评论家、英语学者、随笔家。

⑥松尾芭蕉:(1644.10.12—1694.11.28)出生于日本三重县伊贺市。江户时代俳句诗人。

⑦西行:(1118.2.16—1190.3.23)平安时代末期至镰仓时代初期的武士、僧侣、诗人。

⑧《落梅集》:岛崎藤村的诗文集,1901年出版。

⑨吉田精一:(1908.11.24—1984.6.9)出生于日本东京都。日本国文学者。

⑩猪野谦二:(1913.4.2—1997.9.11)出生于日本宫城县仙台市。日本文艺评论家、近代文学研究者。

⑪和田谨吾:(1922.5.12—1994.11.15)日本近代文学研究者、北海道大学名誉教授。

⑫山田晃:(1945.4.14— )日本经济评论家。

⑬伊东一夫:(1924—2013.8.17)出生于日本长野县。日本东洋大学名誉教授、岛崎藤村学会名誉会长、日本近代文学研究者。

⑭《千曲川速写》:收录了岛崎藤村的散文代表集《千曲川随笔》以及其他散文随笔集中的部分文章。《千曲川随笔》是藤村1899年4月至1905年在小诸义塾任教时的作品,也是他由浪漫诗派转向写生散文的标志,对他成为自然主义代表作家更有重要意义。

⑮《秋风之歌》:岛崎藤村创作的一首近代诗。以拟人手法歌颂了现代日本社会中的自我觉醒,并号召庶民百姓追求自由、民主、博爱,赞美了进步知识分子先觉者那种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求索精神。

⑯《椰子》:岛崎藤村创作的一首近代诗。收录于《落梅集》。

⑰北村透谷:(1868.12.29—1894.5.16)出生于日本神奈川县小田原市。评论家、浪漫主义诗人。早年深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关注民权和自由。其诗歌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情操,表现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其作品大胆讴歌爱情,摈弃世俗功利,主张个性解放。1894年5月15日夜晚,吊死于自家院中。

⑱三好达治:(1900.8.23—1964.4.5)出生于日本大阪。诗人、翻译家。

⑲大木惇夫:(1895.4.18—1977.7.19)出生于日本广岛市。日本诗人、翻译家、词作家。

⑳关良一:(1917.12.14—1978.3.10)日本近代文学研究者。

㉑在原业平:(825—880)日本平安时代初期的贵族。《伊势物语》是以在原业平的诗稿为中心而编成的,主人公即是虚化现实生活中的在原业平。

㉒伊藤信吉:(1906.11.30—2002.8.3)出生于日本群马县。作家、诗人、小说家。

㉓坂本浩:(1907.5.21—1988)日本近代文学研究者。

㉔四家出版社:好学社、筑摩书房、秀英出版、中央图书。

㉕两家出版社:角川书店、明治书院。

㉖该教材由陈生宝、胡国伟、陈华浩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

引用作品【Works Cited】

[1]潘世圣:《鲁迅与日本近代主义文学——兼及成仿吾的〈呐喊的评论〉》,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年第1期,第142页。

[2]刘晓芳:《岛崎藤村小说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1—17页。

[3]桥本畅夫.「千曲川旅情の歌」の考察:教材研究のために[J].广岛:广岛教育学部光叶会;1962:30

[4]桥本畅夫.「千曲川旅情の歌」の考察:教材研究のために[J].广岛:广岛教育学部光叶会;1962:31

[5]桥本畅夫.「千曲川旅情の歌」の考察:教材研究のために[J].广岛:广岛教育学部光叶会;1962:32

[6]刘晓芳.岛崎藤村小说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326-327

[7]桥本畅夫.「千曲川旅情の歌」の考察:教材研究のために[J].广岛:广岛教育学部光叶会;1962:31

Shimazaki Touson is the first person in literature who has gone through Meiji, Taisho, and Showa times in Japan. He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Japanese literary. In poetry, he inherits the skills of goshichi verse( a traditional poetic form with five or seven characters to one line) in Japanese ancient poetry and the techniques in Western poetry. His poems are diverse in forms, flexible in skills, rich in contents. The Wayfaring Song of Chikuma River, a modern poem included in his poetry Rukubaishu, is highly lyrical and romantic as well as resonates with the readers.

The Wayfaring Song of Chikuma River Goshichi Verse Modern Poem Komoro Ancient Cities

Wang Xuesong is at Foreign Language Institute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majoring in Japanese Language and Japanese Culture.

王雪松,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主要研究日语语言、日本文化。

Title: Discussion on the Writing Art about The Way faring Song of Chikuma River

猜你喜欢
游子诗歌日本
诗歌不除外
日本元旦是新年
探寻日本
清明雨
七月诗歌
潮细胞
一支游子心弦上的小夜曲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游子的行囊
日本混乱中迎接希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