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云龙 贾雨蒙
英语专业本科生文学研究能力培养个案研究——以东北师范大学剧兴英语剧社为例
仇云龙 贾雨蒙
英语专业本科生研究能力培养问题日益引起关注。在英语专业本科生研究能力培养过程中,读写能力和思辨能力是当下英语专业本科生普遍欠缺的能力,又是英语专业学术型人才需要具备的关键能力。英语专业本科生研究能力的培养可从课内和课外两个维度着手。在课内,可以通过增加读写课的课时和学分,丰富阅读课的材料类型、增加材料难度、设置文献阅读课和学术研讨课,强调写作课精讲多练、精细化批改等手段提升读写能力;可以通过开设形式推理与分析、汉语言文学和文化等选修课,在教学过程中以知识输出为导向来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在课外,可以通过打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联系,优化学术导师制的实施、扶持学生课外研究活动来提高学生读写能力与思辨能力。
在英语专业本科生的文学研究能力培养方面,提升上述两种能力的关键是增强学习者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对话性。对话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习者“驶入”作品,以局内人身份演绎作品,与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对话;二是学习者“驶离”作品,以局外人身份审视作品,与其他读者构建对话。基于这种认识,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以剧社为载体开展了英语专业本科生文学研究能力培养的实践。
本文将以东北师范大学剧兴英语剧社为例探述英语专业本科生文学研究能力培养问题。
创办之初,剧兴英语剧社就被定义为培养学生戏剧表演能力和提高学生学术研究能力的综合性社团。“剧兴”之命名采用了双关修辞,一方面取“剧兴”,喻戏剧表演和评论在大学校园勃兴之意;另一方面取谐音“巨星”,喻广大戏剧爱好者与剧社同成长,成为闪耀的明星之意。剧社的成立旨在加强英美文化学习与传播、增加课外阅读量、强化知识输出、提升英美戏剧赏析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为了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剧社形成了兼顾语言输入与输出,以输出为导向的理念。二语习得理论认为,语言输出和输入在语言学习和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二者有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语言输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习者接触和理解语言,大量的可理解性语言的输入能够有效地激活语言习得机制。同时,输出又能有效地促进输入。输出时为克服交际障碍而进行的协商有助于克服交际障碍,促进对于输入的理解和再创造。二语习得的过程中,学习者不断通过“说”和“写”的输出方式进行假设验证(hypothesis verification),只有持续发挥“说”和“写”在语言学习中的假设验证作用,才能确保语言习得的准确性和持久性。因此,单纯的强调语言输入的教学方法不可取,应保证输入与输出有效结合并不断探索重视语言输出的教学模式。为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剧社形成了理论与实践并重,从研究问题出发进行反思的理念。在文学研究中,理论可以指导具体话题的研究,因而,必要的理论研读可以帮助学习者超越细节,形成整体观照。但学术研究的研究对象往往是一个个具体的问题,研究者应具有敏感的问题意识,思辨能力训练宜从实践中生发的具体研究问题入手,对其进行共时分析和历时比对,进而形成原创性观点。
为了践行这些理念,剧社展开了系列活动,包括“剧兴工厂”、“剧兴之旅”、“剧兴沙龙”、《剧苑》杂志四个板块。“剧兴工厂”是指与剧目编排有关的活动,希望借此生产“巨星”。“剧兴之旅”是指剧目编排后在不同的舞台上表演、交流的活动。剧社选送的剧目分别在学校英文戏剧大赛、北京大学 莎士比亚戏剧表演大师班进行交流,并四次入围“中国大学莎士比亚戏剧比赛”决赛,在香港中文大学进行表演。“剧兴沙龙”是剧社定期举办的学术研讨活动,或围绕编排的剧目碰撞思想,或围绕剧作阅读各抒己见。《剧苑》杂志是剧社定期出版的、面向本科生征稿的杂志,其中的主要栏目为戏剧评论、小说(诗歌)评论和影视评论,鼓励原创性观点的阐发。
1. 读写能力
当下英语专业学生普遍存在阅读能力偏弱的问题,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之一是阅读材料深度不够。英语专业学生的阅读材料多为诙谐幽默故事、日常新闻、科普文、文学选段等,这类阅读材料“交际化指向明显,快餐化倾向严重”。斯蒂芬·克拉申(Stephen D. Krashen)(1981)指出“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输入材料本身和输入的方式会影响到情感过滤的结果和输出的质量。他用“i + 1”表述了“可理解输入”这一重要观点。“i”是习得者现有的语言水平,是学生所能理解的语言材料量。“i + l”是一个不定量 ,是超过目前这一水平的知识。语言输入只有稍高于 i ,即“i + l”,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换言之,在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中,有必要让学习者的语言输入包含稍高于其现有语言能力的语言项目。基于上述认识,剧兴英语剧社围绕所演剧目组织成员阅读原著、阅读与剧目相关的背景材料、阅读研究者发表的相关评论,提升了阅读材料的难度和深度。
当下英语写作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趋势是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当下英语专业学生写作方面的主要问题是观点不明,内容空洞,语篇组织结构不清、连贯性差;这些问题在专业等级考试和毕业论文写作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剧兴英语剧社通过创办《剧苑》杂志,促动广大同学在课外进行读写结合,推助他们将阅读后的零散感想提炼升华为具有明确观点的、内容丰满的、结构严整的、表达连贯的戏剧评论、小说(诗歌)评论和影视评论。在论文的写作和发表过程中,杂志执行规范的评审和编校制度,聘请专业教师进行多轮次订正,这种在课外进行的,语词、语法、语篇多层次修改并行的写作指导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写作课讲多练少、练而少批、批而不精的教学现状。
2. 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的培养潜存于“剧兴工厂”、“剧兴之旅”、“剧兴沙龙”、《剧苑》杂志四个活动板块之中。
“剧兴工厂”主要通过剧目的编排设计来培养思辨能力。表演是对静态化原作的动态化诠释,是将原作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具体化,每一次表演都不是对原作的定式复盘,而是具有创造意识的独特设计。戏剧表演不仅是语言和形体的展现,更体现出编演者对于文本本身的感悟。由于受到戏剧表演形式在时间方面的限制,编演者不可能将内容量极大的剧情全部呈现在舞台上,所以说,每一次表演都凝聚着演员对戏剧文本的理解、内化、升华以及再创作。从文本内涵而言,编演者需要思考应该选择哪些人物来突出作品的主题、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故事情节交代清楚、怎样让戏剧冲突合理呈现等等,而这些都对编演者的理解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思辨能力提出较高要求。就舞台设计而言,如何充分利用客观条件把构思呈现在舞台上也是编演者需要不断学习的。从灯光、背景音乐的选择与配合到幕布、道具和服装的设计和制作,每一个小细节的改变都有可能对整个表演产生重要影响,例如,在对《辛柏林》(Cymbeline)进行编排时,为了能够使剧情更加连贯,主题更加突出,编演者借助两个不同背景的幕布将舞台切割成两个空间。演员能够利用幕布空间上下台,避免了黑幕时带给观众的情节分割感。另外,在波塞摩斯(Posthumus)给伊摩琴(Imogen)写信的部分,正是借助了这两个不同的场景,将因为嫉妒而狠心抛弃爱人的波塞摩斯和对爱情坚贞不移却被爱人误解的伊摩琴同时呈现出来,演绎了一对苦命恋人跨时空的爱情之路。
“剧兴之旅”主要围绕“同剧异构”来培养思辨能力。通过走出去的方式,编演者可以了解不同戏剧团体演绎同一剧目的异同;通过分析比对,编演者力求发现异同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实现方式有哪些、取得的效果如何。在循环往复的反思过程中,发现别人的灵蛇之珠,发掘自己的荆山之玉。以剧社参演“中国大学莎士比亚戏剧比赛”的剧目《维洛那二绅士》(The Two Gentlemen of Verona)为例,2006年香港中文大学编演的《维罗那二绅士》选择了瓦伦丁(Valentine)、西尔维娅(Silvia)和史比得(Speed)作为戏剧的主人公,将瓦伦丁与西尔维娅的甜蜜初见和一见钟情作为主要情节,又把具有小丑人物特色的瓦伦丁的仆人史比得带入剧中,生动地演绎出两个年轻人在恋爱初期的青涩与美好,史比得的存在更是加强了喜剧效果,他能以恋爱者之外的视角说出恋人因羞涩而不愿讲出的情话,更加突出了青涩爱情的美好和单纯。而剧社在2014年参加比赛时,对该剧的设计凸显了自己的特色,以普罗蒂亚斯(Proteus)背叛爱人、欺骗朋友,Julia男扮女装勇敢追爱,西尔维娅坚守爱情为三条主线构架情节,表现了追求爱情的艰辛。剧目编排也展现出两对爱人在经历了艰难的爱情抉择之后都重修于好的场景,既遵循了原著的喜剧基调,也更深刻地表现了戏剧主题。
“剧兴沙龙”和《剧苑》杂志主要通过“阐释性对话”来培养思辨能力。“阐释性对话”包括与同剧作其他观点之间的对话以及与相关剧目之间的对话。与同剧作其他观点之间的对话是一种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旨归的活动,鼓励革新既有观念。如对美国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Tennessee Williams)名剧《欲望号街车》(A Streetcar Named Desire)中男主人公斯坦利(Stanley)的评价。文学评论界普遍视斯坦利为野兽,将其定位为悲剧制造者,对其持贬斥态度;但忽视了激发斯坦利兽行的深层原因和斯坦利本人的悲剧性命运,忽视了斯坦利所代表的社会群体面临的生存困境。与相关剧目之间的对话旨在透过文本的“互文性”,探究作品之间的意义关联,探寻作品创作中所秉持的立场。如莎士比亚名剧《哈姆雷特》(Hamlet)问世后以不同形式在不同媒介上得到改编,无论是《狮子王》(The Lion King)、《葛楚德与克劳狄斯》(Gertrude and Claudius),还是《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都是站在不同立场上对《哈姆雷特》的重新阐释,同时伴有后现代写作手法的运用,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对话以及纸质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互动。
综上,本文从办社理念与文学研究能力培养以及剧社运行与文学研究能力培养两个方面综观了东北师范大学剧兴英语剧社在英语专业本科生文学研究能力培养方面的理念及做法。为了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和思辨能力,剧社分别形成了兼顾语言输入与输出,以输出为导向的理念和理论与实践并重,从研究问题出发进行反思的理念。为践行这些理念,剧社开展了系列活动,以促进读写能力和思辨能力的提升。为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剧社围绕所演剧目组织成员阅读原著、背景材料以及相关评论,提高语言输入的难度;又通过创办《剧苑》杂志,促动广大同学在课外进行读写结合的创作,增加语言输出。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剧社开展的活动有:通过剧目的编排设计来培养思辨能力的“剧兴工厂”;围绕“同剧异构”来培养思辨能力的“剧兴之旅”;通过“阐释性对话”来培养思辨能力的“剧兴沙龙”和《剧苑》杂志。
注解【Notes】
①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基于学习者写作失误的英语专业写作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4YJA740010),第七批中国外语教育基金项目“英语专业本科生学术发展助推因素研究”(项目编号:ZGWYJYJJ2014A75),东北师范大学“学院本科教学综合改革”项目“优质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项目编号:2014DSJX0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2]仇云龙、高瑛、张绍杰:《英语专业本科生研究能力培养研究:综观·反思·前瞻》,载《外语教学》2016年第1期。
[3] 文秋芳、周燕:《评述外语专业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载《外语学刊》2006年第5期,第77—78页。
[4] 仇云龙、高瑛、张绍杰:《英语专业本科生研究能力培养研究:综观·反思·前瞻》,载《外语教学》2016年第1期。
[5] Krashen,S.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Oxford: Pergamon Press, 1981.
[6] 徐浩、高彩凤:《英语专业低年级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载《现代外语》2007年第2期。
[7]仇云龙、高瑛、张绍杰:《英语专业本科生研究能力培养研究:综观·反思·前瞻》,载《外语教学》2016年第1期。
引用作品【Works Cited】
[1] 仇云龙、张绍杰:《民国时期学术型英语人才培养特色及其当下启示》,载《外语教学》2012年第4期。
仇云龙,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语用学、外语教育和英美文学。贾雨蒙,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外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