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诗焱
中国文学英译期刊评析
许诗焱
作为文学作品的呈现载体之一,文学期刊保存鲜活的文学现场,记录时代的文学高度,连接作者与读者、创作与阅读、生产与消费,是“文学生态的重要组成”。在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过程中,文学译介期刊以连续性和时效性的优势,及时、系统地反映中国文学状况,其“在场”表达的作用不容忽视。目前中国文学英译期刊主要有《人民文学》英文版Path Light(《路灯》),由俄克拉荷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国家汉办合作出版的Chinese Literature Today(《今日中国文学》)和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作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南京师范大学合作出版的Chinese Arts & Letters(《中华人文》)。这三份期刊尽管创刊时间不长,但均在国内外引起了一定反响,同时也各自面临一些问题。怎样通过文学译介期刊向世界呈现一个真实的中国文学全景?期刊如何保证中国文学译介的质量和效果?中国文学译介期刊如何获得更大的世界影响力?本文将通过对三份期刊的办刊思路、译介实践、推广途径等方面的对比分析,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文学在海外的传播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大多依靠外国出版社、外国媒体来推动,在某种程度上带有自发和偶然的性质。在缺乏规划性和自主性的情况下,很难比较全面地反映中国文学的面貌,因此需要一种“准确的、强大的、有序的和有效的方式”推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人民文学》杂志社2011年11月推出英文版试刊号,刊名为Path Light(路灯),与“人民文学”的英文直译People’s Literature首字母相同,其寓意也十分明显,希望期刊作为中国文学“走出去”道路上的一盏明灯,提升中国文学在世界的影响力。谈到Path Light的创刊,时任《人民文学》主编的李敬泽说:“《人民文学》推出英文版就是因为中华文化有走出去的迫切需要,当然也是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迫切需要。这几年,我经常参加中外文学聚会,遇见很多国外汉学家、出版家,我发现,他们对中国文学特别是当代文学充满了好奇,也很感兴趣,但是他们对中国文学的了解,说得难听点,基本是靠道听途说。没有一个专业的平台告诉他,哪些中国作家值得关注。所以,我们一定做一本专门给外国人看的、介绍中国文学的杂志,我们的目标是:《人民文学》英文版一册在手,中国当代文学一目了然。”Chinese Literature Today(《今日中国文学》)于2010年10月创刊,期刊中方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张健教授所阐述的办刊宗旨与Path Light基本一致:通过译介当下中国优秀的作家作品和报道中国文学的最新资讯,“推进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提高其国际影响力”。Chinese Arts & Letters(《中华人文》)于2014年4月在伦敦书展推出创刊号,期刊主编、南京师范大学杨昊成教授同样希望《中华人文》能够“整合各方资源,开辟中华文化传播的新路径和新形式,让世界真正认同并接受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之精华。”
虽然英文译介三份期刊的总体目标基本相同,但它们各自所针对的目标读者群有所不同,因而刊物栏目设置各具特点。《人民文学》作为一份国家级文学杂志,在国内文学界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尽管Path Light强调“英文与汉语同轨,创作与翻译并行”,但它并不是《人民文学》中文版的英文版,而是为海外特定读者群专门打造: “我们这本杂志不是给外国普通读者阅读的。它的读者是外国的专业读者,比如国外出版商、翻译家、文化机构学术人员。”与此相适应,Path Light的栏目设置一目了然:小说和诗歌基本各占一半,加上简明的新书介绍,实时展现中国文坛的面貌。以试刊号为例,小说部分不仅包括张炜、刘醒龙、莫言、毕飞宇、刘震云五位茅盾文学奖得主的作品,同时也包括蒋一谈、七格、笛安、向祚铁、李娟等新锐作家的作品;诗歌部分译介侯马、西川、雷平阳、宇向、孙磊等人的诗作;新书介绍栏目则推出格非的《春尽江南》、王安忆的《天香》、贾平凹的《古炉》等八部长篇小说。李敬泽强调,“我们的目的就是要让国外的出版商盯上我们的作家,把作者推出去。”
Chinese Literature Today杂志社社长、俄克拉荷马大学昂迪亚诺教授(Robert Con Davis-Undiano)认为,中国文学在西方长期以来基本上只是汉学家所关注的领域,他希望通过Chinese Literature Today,将更多的西方学者和读者引入中国文学。因此,Chinese Literature Today的栏目设置兼顾学术性和可读性,“提炼和阐发中国文学中具有世界意义的话题,关注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联系”。每期重点译介一位主推作家,主推作家不仅有毕飞宇、格非、莫言等内地作家,还有李昂、杨沐等海外华文作家。同时设有主推学者专栏,介绍海内外文化学者的成就。主推学者包括王德威(David Der-wei Wang)、奚密(Michelle Yeh)、乐黛云、叶维廉(Wai-Lim Yip)、夏志清(C. T. Hsia)、顾彬(Wolfgang Kubin)等。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也曾被作为期刊主推学者,Chinese Literature Today不仅收录了他的一篇会议演讲、一篇自我访谈以及两部译作选段,同时刊发汉学家克里斯托弗·卢普克(Christopher Lupker)撰写的《现代中国小说与葛浩文的声音》( “Modern Chinese Fiction and the Voices of Howard Goldblatt” ),全面介绍葛浩文的翻译与学术生涯,并对葛浩文独特的翻译风格进行评析。由于期刊目标读者群中有相当一部分掌握中、英两种语言,诗歌栏目的中文原稿与英文译稿平行排版,让读者同时领略两种语言的魅力以及翻译的神韵,别具一格。
Chinese Arts & Letters致力于为喜爱中国文化的西方普通读者提供一份读物,所以栏目设置也充分考虑到他们的需要,雅俗共赏,避免将期刊做成专业性太强的小众文学刊物。每期均有一位主推作家,译介其代表作品并配发访谈和相关评论。访谈译介的作用类似于热奈(Gerard Genette)所提出的“副文本”(paratext)概念中的“外围文本”(epitext),不仅可以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能为文本重构一个文化语境,便于目标读者群理解相对陌生的文化土壤中产生的作品。评论的译介旨在对作品的写作风格和文学特色进行赏析,期刊编委许钧教授指出,中国文学作品的“诗学价值”在某种程度上是被忽视的,而Chinese Arts & Letters对于评论的译介可以对目标读者群的关注点进行积极的引导,“从对异域文化的猎奇心态逐渐转变到聆听中国文学真正的声音”。为了呈现更为广阔的文化语境,每期还刊发关于中国文化的专文,内容涉及书法、绘画、园林等多种中国文化符号。专文均由国内外知名学者用英文撰写,具有专业性和权威性,使期刊兼具中西方视角与立场,实现中国文学与世界学术界的互动。
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总体目标是希望通过中国优秀作家作品及其研究的译介,向世界展现当代中国最鲜活的状貌和样态,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文学,在潜移默化之中塑造中国形象,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三份中国文学英译期刊的办刊宗旨均与此目标相一致,它们各自所针对的目标读者群又形成互补,为中国文学的对外传播构建起一个更为有效的平台。目前,三份期刊也通过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相互促进,共同助推中国文学“走出去”。2013年10月,Chinese Arts & Letters主编杨昊成教授与Chinese Literature Today常务副总编石江山博士(Jonathan Stalling)共同出席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举办的“中国与世界:文明多样性与跨文化交际”国际学术研讨会。2013年12月,石江山博士访问Chinese Arts & Letters编辑部并在南京师范大学讲学。2015年,Chinese Arts & Letters编辑应邀赴俄克拉荷马大学访学,将参与该校“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档案馆”的筹建。
“理想状态下的文学期刊并不是文学的博物馆,它起的不是价值的保存与固化作用,相反,它更像是定期举办的文学展览,是供交流、评判、筛选的历史的中间物”,文学译介期刊要凭借扎扎实实的作品分量才能在文学现场发挥能动作用,译介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期刊在海外的接受情况。三份中国文学英译期刊都对目标读者群的期待和需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精心选择译介内容。
Path Light所译介的内容均为《人民文学》上刊登过的作品,每期围绕一个主题进行重新组合。2011年11月的试刊号选取了文学界当时的大事——第八届茅盾文学奖——作为主题,及时地反映了国内文坛的动向。2012年2月出版的第二期则集中介绍伦敦书展中受邀的中国作家。“因为3月是伦敦书展,中国是主宾国,一批中国作家会参加这个以版权交易为主要内容的展会。面对出版商,你不能光说这是张三,这是李四,他们怎么怎么厉害,你得有东西给人家看。我们的杂志就刊登这些作家的作品。”2013年春季号的专题是“未来”,也是海外读者比较感兴趣的主题,译介了王晋康的《养蜂人》 、星河的《去取一条胳膊》 、刘慈欣的《2018年4月1日》 、陈楸帆的《无尽的告别》等科幻作品。Path Light每期主题相对统一,便于目标读者群捕捉相关信息。同时,主题的选择注意契合海外读者对中国文学的兴趣点,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接受效果。
在译介内容选择方面,Chinese Literature Today非常尊重国外汉学家和学者的意见。昂迪亚诺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期刊邀请国外汉学家和学者参与编辑工作,通过他们来选取海外读者容易接受的中国当代优秀小说、诗歌和戏剧作品。海外作家和学者也可以直接向俄克拉荷马大学Chinese Literature Today编辑部投稿,稿件由知名汉学家和文学评论家组成的委员会进行审定。期刊还不定期地策划特别专题,比如少数民族诗人、画家诗人、用英文写诗的中国诗人与用中文写诗的外国诗人等,既保留中国文学独特的文化基因和审美方式,又关注跨文化传递过程中的诠释方式与交流效果,让中国文学成为世界文学格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Chinese Arts & Letters则由作家协会和期刊中外文主编共同商定每期所译介的内容。作家协会提供主推作家人选,期刊主编在选定作品时尊重作家本人的意见,期刊译介的主推作家的作品均在作家自己所提供的作品中选择。在尊重作家意见的同时,也接受译者投稿。因为译者都是热爱中国文学的外国人,他们的选择更接近目标读者群的品位;同时,译者对于作家和作品的认同和欣赏也让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更加投入,就像葛浩文所说的那样,“我要挑一个作品,一定是比较适合我的口味,我比较喜欢的”,只有这样,才能“带着尊重、敬畏、激动之情以及欣赏之心走入原著”,取得最佳的翻译效果。在译介当代文学作品的同时,Chinese Arts & Letters也兼顾历史,即将出版的第三期专文主题为钱钟书,以后会陆续推出以鲁迅、沈从文等为主题的系列专文,一方面“在自己的时间和自己的文学里,实现‘此刻’的空间,使自己成为世界空间的同时代人”,另一方面又“继承自己历史传统的谱系,在时间上构成历史的延续”,让中国文学的形象更加生动立体。
在为Chinese Literature Today创刊所写的贺辞中,乐黛云教授指出,通向世界的文学渠道之所以一直不畅通,主要原因是“发送和接受的双方缺少真正的沟通”,“缺少协商、沟通的经常机制”。三份中国文学英译期刊在译介内容选择方面的具体做法虽然不同,但都注重建立东西方之间“协商、沟通的经常机制”,因而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选定译介内容之后,另一个重要问题是“由谁译”,因为“译者的选择、翻译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作家在国外的文学形象及其作品在海外的传播”。关于“由谁译”的问题,三份期刊基本达成共识,译者均由母语为英语的外籍翻译家担任,避免作品因无法被目标读者群接受而成为“博物馆的文物”。李敬泽强调,“Path Light的翻译必须是懂汉语、母语是英语的翻译家,而不是懂英语的中国人”。Chinese Literature Today也邀请母语为英语的汉学家作为期刊译者,力求推出“最优秀中国文学作品的高质量译本”。Chinese Arts & Letters“原则上均选用母语为英语的作者和译者或长期生活在国外的专业双语工作者的来稿”,以“确保语言文字的纯正地道以及在海外的可接受性”。
葛浩文曾说,“我认为最理想的译者是像我和丽君这样,我也懂中文,丽君也懂英文。我的母语是英语,她的母语是中文。两个语言两个人都能用的,这个更好一点。”然而,像葛浩文夫妇这样能“自如地往返于两种话语体系和文化脉络之间”的译者实在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针对这种情况,三份期刊都参照葛浩文–林丽君模式,为母语为英语的译者配备母语为汉语的编辑,通过译者–编辑合作模式完成译稿。以Chinese Arts & Letters为例,期刊依托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选择专门从事文学、翻译研究的教师作为编辑。合作基本程序为:译者翻译第一稿,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与编辑随时进行交流,译稿完成后由编辑进行校对并与译者共同修改,修改完成后由主编进行最后审定,保证译文既符合目标读者群的阅读习惯与审美趣味,又准确传达文字背后的文化内涵。Chinese Literature Today和Chinese Arts & Letters还邀请知名学者作为期刊顾问和编委,共同为期刊的翻译把关,进一步保证期刊的翻译质量。
文学译介期刊所特有的连续性和时效性是它的优势,但也对翻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一支人员充足的翻译队伍,否则可能陷入“等米下锅”的窘境。就译者而言,母语是英语的译者非常有限,目前大部分译者同时供职三份期刊,工作量较大,有时甚至延误交稿时间。Chinese Arts & Letters副主编石峻山(Josh Stenberg)建议,文学译介期刊为国外汉语专业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同时加强国际合作,拓展海外资源,发掘和培养更多的译者。就编辑而言,拥有双语优势和国际视野的海外留学人员是理想人选,期刊也要为他们提供平台和机会,构建一支由译者和编辑共同组成的高水平、专业化的翻译团队,进而建立全球中译外人才库,为期刊自身同时也为中国文学外译提供保证。
对于中国文学的外译,苏童曾经打过一个比方:“隔着文化和语言的两大鸿沟,所有经过翻译的传递不可能百分百精确,译者就像鲜花的使者,要把异域的花朵献给本土的读者,这是千里迢迢的艰难旅程,他必须要保证花朵的完好,而途中掉落一两片叶子,是可以接受的。”文学译介期刊整合各方翻译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可能掉落的“叶子”,尽力将“异域的花朵”保护得更好;但“把异域的花朵献给本土的读者”还只是“千里迢迢的艰难旅程”中的第一步,文学译介期刊还要解决“交流、影响、接受、传播”等一系列问题,对期刊进行推广。在期刊推广方面,Path Light、 Chinese Literature Today和Chinese Arts & Letters采取了三种不同的途径。
Path Light由外文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出版,目前暂时没有在海外发行,而是借助于网络时代的技术手段,通过电子刊物的形式进行海外传播。李敬泽认为,“一份纸质刊物,由北京抵达冰岛或者抵达新西兰读者手中,这在技术和操作层面都是很要命的事”,因此Path Light“通过亚马逊做电子收费阅读,以保证杂志的定向抵达。”汉译外出版物的出版发行要经过17道程序,费用远远高于面向国内发行的刊物,通过电子刊物的形式对Path Light进行推广不失为一个降低成本的有效办法,同时也能让日渐小众化的文学刊物拥有更多的受众和更大的生存空间。
Chinese Literature Today由俄克拉荷马大学出版社出版,俄克拉荷马大学是一所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大学,该校创办的World Literature Today(《今日世界文学》)是英语世界中历史最悠久的世界文学类杂志之一,该刊1969年设立的“纽斯塔国际文学奖”(Neustadt International Prize for Literature)是第一个在美国设立的世界文学奖项,在国际文学界和学术界享有盛誉。因此,Chinese Literature Today是在一个学术声誉较高的起点上起步,借助World Literature Today在全世界的发行渠道进行推广,很多媒体将这种方式称为“借船出海”,形象而贴切。在出版Chinese Literature Today期刊的同时,俄克拉荷马大学还出版“今日中国文学”英译丛书并定期举办“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学术研讨会和论坛,2008年设立的“纽曼华语文学奖”(Newman Prize for Chinese Literature)进一步扩大了期刊的影响力。目前,Chinese Literature Today已建立专门的网站,读者可在网站付费下载期刊的电子版。同时,通过与国家汉办的合作,将Chinese Literature Today的推广与孔子学院的布局进行整合,进一步拓展期刊沟通、推广、回馈的渠道,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Chinese Arts & Letters由凤凰传媒国际(伦敦)公司下属仙那都出版社(Xanadu Publishing Ltd.)出版,利用凤凰传媒在国内优秀的出版文化资源,以海外公司为平台,实现期刊出版和发行的本土化。仙那都出版社熟悉海外图书市场的销售环节、价格体系、市场布局和发行方式,操作流程符合西方出版发行体制的惯例,使得Chinese Arts & Letters能形成通畅的发行和流通渠道,并顺利地进入西方主流社会的视野。在对Chinese Arts & Letters创刊号进行推广时,仙那都出版社结合伦敦书展、“亚洲之家”作家之夜、“符号江苏”等活动,对期刊进行整体包装,效果理想。在注重商业运作的同时,通过南京师范大学这个平台,全面建立与国外大学及研究机构的合作,同时借助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让Chinese Arts & Letters进入国际高校图书馆系统。期刊编创人员还通过国内外学术会议对Chinese Arts & Letters进行宣传,增加其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影响。目前期刊电子版可以在“中国江苏网”在线浏览,期刊独立网站正在筹建,将实现在线阅读、订购、投稿等功能。
尽管三份期刊都在努力推广并取得较好效果,但要在“走出去”的口号下,一蹴而就地实现中国文学对外译介的大跃进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期刊的发展需要更多的耐心、更长远的眼光和更大力度的扶持。文学译介期刊的销路相对局限,但翻译、设计、出版、发行的成本却很高。创刊于1951年的Chinese Literature(《中国文学》)曾经是“新中国第一份面向外国读者,及时、系统地翻译、介绍新中国文学发展动态的外语国家级刊物”,但由于资金和市场渠道方面的问题,该刊于2011年停刊。2011年4月,文学双月刊《天南》也曾尝试随刊发行精选英文版刊中刊Peregrine(《游隼》),但2014年1月该刊也由于经济原因而停刊。像Path Light这样由国内出版的期刊发行到国外,费用要远远高于面向国内的期刊,而像Chinese Literature Today和Chinese Arts & Letters这样由国外出版的期刊,不仅印刷、发行成本高,运回国内的费用更高。目前,维持三份期刊运行的资金仍然大部分来自国家资助,如何在国家资金的扶持之下逐步将文学译介期刊的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统一起来,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个民族的文学对外传播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Path Light、 Chinese Literature Today和 Chinese Arts & Letters三份中国文学英译期刊从一个新的起点布局中国文学“走出去”,将中国文学放到世界文学的框架内去传播、展示和交流,让中国当代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发展形成密切、直接和及时的交流与互动,前景令人期待。“国运终以人文盛,敢请四海识中华”,张隆溪先生为Chinese Arts & Letters创刊号的题词表达了美好的愿景:愿“路灯”照亮“今日中国文学”通向世界的道路,更为有力地提升“中华人文”的国际影响力,共同迎接世界阅读中国的时代。
本文系张杰教授主持的江苏文化建设工程重点项目“江苏优秀文学作品对外翻译与推介”(1411009)和“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二期项目”(20140901)的研究成果。
许诗焱 南京师范大学
注释:
①⑬胡妍妍:《文学期刊:差异性建构文学的共同体》,《人民日报》,2012-02-14。
②③④⑦⑧⑨⑭㉒㉛李舫:《中国当代文学点亮走向世界的灯》,《人民日报》,2011-12-09。
⑤⑩㉓洪柏:《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今日的中国文学——访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张健教授》,《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01-14。
⑥㉔杨昊成:“Editor’s Note”,Chinese Arts & Letters, 2014第1期第2页。
⑪⑳许钧:《我看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法国的译介》,《中国外语》,2013年第5期第12页。
⑫祝一舒:《翻译场中的出版者——毕基埃出版社与中国文学在法国的传播》,《小说评论》2014年第2期第6页。
⑮王玉、吴婷:《2010抵达世界不同文明体系的心灵深处——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工程在京启动》,《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01-21。
⑯曹雪萍、金煜:《葛浩文:低调翻译家》,《新京报》,2008-03-01。
⑰吴赟:《西方视野下的毕飞宇小说——〈青衣〉与〈玉米〉在英语世界的译介》,《学术论坛》,2013年第 4期第95页。
⑱⑲乐黛云:《通向世界的桥梁——祝〈今日中国文学〉杂志创刊》,《中国比较文学》,2010年第2期第144页。
㉑马会娟:《解读〈国际文学翻译形势报告〉》,《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第115页。
㉕闫怡恂、葛浩文:《文学翻译:过程与标准——葛浩文访谈录》,《当代作家评论》,2014年第1期第201页。
㉖吴赟:《作者、译者与读者的视界融合——以〈玉米〉的英译为例》,《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第123页。
㉗许诗焱、许多:《译者–编辑合作模式在中国文学外译中的实践——以毕飞宇三部短篇小说的英译为例》,《小说评论》,2014 年第4期第11页。
㉘任伟:《译路漫漫 路灯长明——对〈人民文学〉英文版的思考》,《海外英语》,2013年第9期第143页。
㉙高方 、苏童:《偏见、误解与相遇的缘分——作家苏童访谈录》,《中国翻译》,2013年第2期第47页。
㉚谢天振:《译介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1页。
㉜肖娴:《从莫言获奖谈英文文学期刊的困境与出路——以〈中国文学〉和〈人民文学〉英文版为例》,《出版发行研究》,2012年第11期第11页。
㉝何琳、赵新宇:《意识形态与翻译选材——以“文革”为分期的〈中国文学〉选材对比研究》,《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第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