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别开生面的官场讽喻小说
——《我不是潘金莲》新探

2015-11-14 08:52纪德君
文学与文化 2015年3期
关键词:潘金莲雪莲做官

纪德君

一部别开生面的官场讽喻小说

——《我不是潘金莲》新探

纪德君

内容提要:刘震云的小说叶我不是潘金莲曳袁在众多官场小说中可谓别开生面遥它不是一部揭批官员徇私枉法尧野在其位不谋其政冶的小说袁也不能算是一部关注上访问题与底层大众疾苦的小说遥它实际上是一部写野做官冶如何戕害了官员的身心健康尧扭曲了官员的人格尊严的小说遥小说最后的野正文冶提醒人们袁脱离官场尧另谋职业袁过一种悠闲自得的尧有尊严的生活袁倒不失为一种明智的人生选择遥小说这样写袁对那些已做官的或想做官的袁不啻泼了一瓢清醒剂袁其变相地针砭现行的官僚体制袁针砭国人热衷于做官之时弊袁讽喻和警醒已做官者或想做官者之用意袁是不言而喻的遥

刘震云叶我不是潘金莲曳官场讽喻小说

最初阅读《我不是潘金莲》,是被它的书名吸引了;读起来,又很快被它的内容吸引了。这确实是一部耐人寻味的小说。一个名叫李雪莲的女子,因为想超生,与丈夫假离婚,不料弄假成真,被丈夫趁机抛弃了。她要证明之前的离婚是假的,与丈夫复婚,然后再离婚,并要摘掉丈夫给她戴的“潘金莲”的帽子,于是便走上了漫长的告状路。她从县里、市里,一直上告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可结果呢,不但没能把假的说成假的,还把法院庭长、院长、县长乃至市长一举拉下马,以至于二十多年来每到“两会”时她所在的省市县都要上演围追堵截的一幕。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桩荒唐、离奇的告状故事呢?他想反映什么、揭批什么,或者说想让读者从中悟到点什么呢?

表面上看,这好像是一部揭批官员不作为、不清廉、不能主持公道、不能伸张正义的小说。小说中的官员名字,如法官王公道、董宪法,法院院长荀正义,县长史为民、郑重,市长蔡邦富,省长储清廉等,似乎有意要以谐音的方式,反讽官员们不能维护公道、正义,为民做主;可揆诸作品描写的实际,又觉得名不副实。

首先,这肯定不是一部揭批官员贪腐的小说。尽管李雪莲在告状时曾说:“董宪法贪赃枉法。”但叙述者马上解释道:“说董宪法贪赃枉法,这话没有根据;也许董宪法在别处贪赃枉法过,但在李雪莲这件事上还算不上;董宪法老婆收了李雪莲一包袱棉花,两只老母鸡,也够不上贪赃枉法;倒是董宪法看他老婆把鸡炖了,骂他老婆‘贪赃枉法’。”李雪莲后来又说:“荀院长,你是院长,你不能像董宪法一样,也贪赃枉法呀。”叙述者又解释道:“也许荀正义在别处贪赃枉法过,但在李雪莲这件事上却没有。”

小说不仅没有写一件官员们贪赃枉法的事实,反而还反过来写官员们为了劝阻李雪莲上访,几乎每年都送东西给她。如法院院长王公道就说:“为了哄住她,二十年来,她可没少得东西。光猪腿,我给她送过十七八个。”“都见大家给当官的送东西,哪见过当官的给一个农村妇女送东西?”后来,市长还亲自出面宴请李雪莲。

其次,这也不是一部揭批官员们“官僚主义”、“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小说;当然也不算是一部关注上访问题与底层大众疾苦的小说。平心而论,官员们在李雪莲告状这件事上还是花费了不少心血的。法官王公道就对李雪莲这么说:“秦玉河这个龟孙,如果放到清朝,我早把他枪毙了,无非现在讲个法制。……你告状告了二十年,各级政府都能理解。历届的政府和法院领导,也没少给秦玉河做工作。可他是头犟驴,二十年来,死活不吐口哩。秦玉河不通情理,才是这件事的病根,对不对?”可见,他们并非不想解决李雪莲的问题,而是这个问题确实无法解决。书中还有意借市长马文彬之口批评他手下的官员“工作方法简单,站到了群众的对立面;忘记了自己是人民的公仆,在当官做老爷;比这些更重要的是,遇事不相信群众,作为一个人,也该将心比心;一个人告状,锲而不舍了二十年,把大好的青春年华搭了进去,告到头发都白了,如果她没有冤屈,能坚持下来吗?”可见,马市长是很反对“当官做老爷”的,也很能理解李雪莲的疾苦。他手下的人,后来也都恪遵其令,想方设法慰抚李雪莲,希望做通她的思想工作。

虽然书中说“最大的腐败,是身在其位不谋其政;比这更腐败的,是像刁成信这样的人,身在其位在谋反政。”但是,当李雪莲到市里告状时,“刁市长管了,还亲自找她谈了”,李雪莲“还是不听”。倘若作者意在揭批官员们在其位不谋其政或谋反政,那么他就应该写刁成信对李雪莲告状置之不理,或趁机教人煽风点火,把事情闹大。

书中也写到了“中央领导”发火:“这么小的事,怎么就搞到大会堂了呢?是她要把小事故意搞大吗?不,是我们的各级政府,政府的各级官员,并没有把人民的冷暖疾苦放到心上,层层不管,层层推诿,层层刁难。”但这是由于他不了解情况。其实,李雪莲的疾苦主要不是当官的不作为造成的。她的不幸,是源于前夫秦玉河的薄幸。她之所以打官司,是为了“证明这离婚是假的,再跟秦玉河个龟孙结回婚,然后再离婚”,以此报复前夫,出口恶气。王公道就说:“反正你要跟姓秦的离婚,这折腾一圈又是离婚,你这不是瞎折腾吗?”还说:“李雪莲要跟她前夫复婚,也不是为了过日子,是为了复婚之后再离婚。一句话,纯粹为了折腾。”可是,由于她“不懂法律程序”,而又执迷不悟,官员们依法“管不了”,“她当成都不管”,于是就一路上告,一直告到党中央,并且一告就是二十年,害得一批官员丢了乌纱帽。王公道就对她这样说:“说句良心话,你离婚是真是假,能不能跟秦玉河复婚,然后再离婚,是这些市长县长能决定的吗?你没有复婚再离婚,是这些市长县长给闹的吗?要说冤枉,除了你冤枉,大家也都冤枉着呢。”

连跟她关系密切的同学赵大头也认为,她的疾苦是由于瞎折腾自找的:“折腾来折腾去,人家老婆孩子热炕头一直过着,可不就剩下折腾你自己?”“人家跟婊子过上了新日子,你还在折腾旧日子。人家当然不会承认你们离婚是假的。他一日不松口,你就一日告不赢。”最后,连李雪莲也意识到:“我算栽倒了这个龟孙手里,当初把他杀了就对了。”

其实,她本来可以避免这种“疾苦”,过上好日子的,赵大头劝慰她时就说:“也找个男人结婚呀。他能找,你也能找。跟他比着找。在这上头赌气,比跟他折腾过去的真假管用多了。你早这么做,也热乎乎过了二十年,不至于把自己老在告状路上。”李雪莲自己也后悔了,她想:如果“当初不理会秦玉河,重打鼓另开张,去找新的男人,说不定如今也过得热气腾腾,不至于二十年过去,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由此看来,作者写这件案子,既不是为了揭批官员贪腐,也并不是要抨击官员们漠视民生疾苦,“喝着百姓的血”,不为老百姓办实事,这不是作者的主要用意。否则,他完全可以改变这个案件的性质,在案件的冤情与官员如何贪赃枉法、不作为等方面多花点力气和笔墨。但是,他没有这么写,而是着重写李雪莲上访如何牵动了从下至上各级领导的神经,使他们草木皆兵,穷于应付,疲于奔命,苦不堪言。因此,与此说这是一部揭批官员“没有把人民的冷暖疾苦放到心上”的小说,毋宁说这是一部写“做官”如何扭曲了官员们的人格与心态,戕害其身心健康的小说。

下面,就让我们来检视一下作者对“做官”之诸种苦况的描写。

俗话说“做官难,难做官”,做官免不了要为千头万绪的工作和赶场子似的各种应酬而疲于奔命,损害身心健康。书中就这样写道:

县长史为民,从没休过礼拜天。一个县一百多万人,工农商学,吃喝拉撒,事情千头万绪;从中央到省里,再到市里,每天下发的文件有一百多份,都靠史为民落实。工人每天上班八个小时,史为民每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天天夜里开会。还有,从省里到市里,每天都有部门来县里检查工作;从省里到市里,部门有百十来个;县里每天需要在宾馆招待的上级检查组,至少有八拨。中饭和晚饭,史为民得陪十六拨次的客人。都是职能部门,哪个也得罪不起。史为民的胃,也让喝酒喝坏了。史为民时常捂着胃对部下感叹:“县长,不是人干的活。”

做官当然都想往上爬,用书中的话说:“从政是个迷魂阵,当了乡长,想当县长;当了县长,还想当市长和省长呢。”可爬不上去,就难免心灰意冷,受人轻视,甚至自轻自贱,闷闷不乐,借酒浇愁,如县法院专员董宪法就是如此。

做官想做出政绩,还得时刻担心身边的人嫉恨,暗中与自己较劲。书中写市长蔡邦富与常务副市长就是对头,刁成信常给蔡邦富使绊子、谋反政,蔡却奈何不了他,因这常务副市长不是蔡确定的,是省里确定的。而手下人因不领会领导的意思乱来造成的恶果,也要由领导本人承担。如蔡担心李雪莲告状会影响文明城市的评选,让人把李雪莲弄走,结果手下人却以“扰乱社会秩序罪”,把李雪莲关进了拘留所,导致事件升级,蔡被罢官。

做官还得时刻看领导的脸色行事,生怕失去上司的信任,前途堪忧。如县长郑重起初对李雪莲的告状满不在乎,可马市长特意打电话提醒他:“我去北京参加人代会,李雪莲就不要去了。”郑重就“不能不在意,也不敢不在意”了。由于他劝阻李雪莲告状方法不当,结果就被马市长当面批评了一通,“身上出了好几层冷汗”。后来马市长又责怪他:“是没有认识到这件事的严重性呢,还是没有责任心呢?这可让我有些失望。”这个“有些失望”,又让郑重出了一身冷汗;因为“马文彬一说对谁‘失望’,谁的前途就要走背字了”。书中还说:“上级如抓下级的话把,如蛇被打了七寸一样,下级就无法动弹了。”郑重被上级抓住了话把,结果一顿训斥之后,发现“自己的衬衣衬裤,从里到外都湿透了”。于是,他就把县公安局长找来臭骂一通:“养你们,还不如养一条狗,连个人都看不住。”“明天之内找到她,让她来见我;找不到,你带着辞职书来见我!”公安局长被骂之后,又把派出所所长找来骂了一通,“骂得跟郑重骂他一样”。

做官稍有不慎,或出现意外,就会丢掉乌纱,并且有冤难诉。书中写由于李雪莲上访,惊动了中央领导,中央领导向省长储清廉发难,省长先是“慌乱”,然后“惊出一身冷汗”,最后竟“从里到外的衣服都湿透了”;对领导的训话,他“忙像鸡啄米一样点头”。本来,不出这个事,他很可能会调任省委书记,可这一回却由省长变为政协主席,五年后又离休了。而那些连累了省长的市长、县长、法院院长等,也就是“把一粒芝麻变成西瓜、把一只蚂蚁变成大象的那些人”,则被省长一气之下,“通通撤职”了。

丢了乌纱帽的市长蔡邦富感到莫名其妙,“哭笑不得”,但“有什么用呢?你怎么去改变省里的决定呢”?于是只好叹道:“什么叫不正之风?这才是最大的不正之风。”又叹:“谁是‘小白菜’,我才是‘小白菜’。”县长史为民捂着胃大骂:“文件就这么下来了?还有没有说理的地方了?明天我也告状去!”法院院长荀正义哭了。法官王公道也憋了一肚子气,骂道:“不是讲法吗?让我们讲,你们办起事来,咋又不讲了呢?”

由于李雪莲的上访导致一批官员丢官,所以后来“从上到下的领导有些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对她的上访“草木皆兵”,千方百计劝阻,弄得苦不堪言。如王公道就可怜兮兮地哀求李雪莲:“你不告状呢,我这个位子就能保住;你要一折腾,说不定像二十年前的荀院长一样,我也被撸了。我的帽子,就在你手里提溜着呢。”说着说着,“差点哭了”。

小说所写让我们看到官场其实是一个危机四伏的世界,置身其中,如果稍有不慎,一件偶然的、甚至是荒唐的小事,也会让你功亏一篑,用马市长的话说,就是“因小失大”,“千里长堤,溃于蚁穴”。而且,在官场,撤官罢官,又是家常便饭。用王公道话来说:“您以为撤干部,领导会心疼呢?中国什么都缺,就是不缺干部;撤一批,人家正好换上一批自己的人。”如此这般,身在官场上的人,几乎无一不是患得患失,诚惶诚恐,人格上、心理上、身体上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疾患,或者说人性遭到了扭曲,于是做官的人,也就变成了一个不正常的人、一个病态的人、一个失去了人格尊严的人。

小说的主体写的就是上述这些内容。但令人费解的是,作者却称这些内容都不过是“序言”,而后面的一小段文字才是“正文”。这一小段文字写的是县长史为民丢了官之后,在西街开了个饭铺,名叫“又一村”,靠买招牌菜“连骨熟肉”优哉游哉地过日子,没事还能玩玩麻将。这不是分明在告诉人们,不做官,又如何?不做官,并不意味着就是“山穷水尽疑无路”;相反,这回自食其力了,生活却是“柳暗花明又一村”!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如果遇到麻烦事,比如春运期间,史为民弄不到火车票,还可以打个“冤枉”的招牌,在京城的敏感地带鸣冤叫屈,谎称自己是含冤上访的人,让官员们亲自派人服侍他,将他护送回家,结果把官员们都给忽悠了一把。因此,不做官了,做一个自得其乐的人又有什么不好呢?这不是更健康、更悠闲自在、更洒脱吗?

作者不止写了一个史为民,罢官归里,自食其力,自得其乐,他还写了其他一些官员也都有这样的想法或做法。如县法院专委董宪法,被罢官后,就如释负重地说:“去球,早不想跟你们玩了,我到集上当牲口牙子去。”王公道也说:“二十年啊,郑县长。我有时愁的,真想辞了这个院长,去做小买卖。”

由此看来,作者写完了官员们身处宦海之中身心遭受严重扭曲或戕害的诸种病态后,再来写一些官员罢官归田后的独立、自由、悠闲的生活,无疑是在告诉人们不必要把一官半职看得那么重,也不必总想削尖脑袋往官场钻、往上面爬。在现行的官僚体制下,做官绝不是什么好差事,做官无异于委身于人,不仅前途命运不能掌握在自己手里,而且会损害身心健康,扭曲人格尊严,甚至还会把“人”变成“非人”,用史为民的话来说:“县长,不是人干的活。”你看,史为民不做县长了,不是活得更快乐、更健康、更有人的尊严了吗?因此,这样写,对那些已做官的或想做官的,不啻泼了一瓢清醒剂;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这是一部写给已做官的或想做官的人看的小说,其变相地针砭现行的官僚体制,针砭国人热衷于做官之时弊,讽喻、警醒已做官者或想做官者之用意,都是不言而喻的。

如果就该小说的创作方法来说,这部小说在精神上、构思上以及讽喻手法的使用上,似乎都与古代的一些小说名著一脉相承。如《金瓶梅》、《红楼梦》等,即喜欢以人名的谐音来表现其讽喻意味,这在《我不是潘金莲》中也有突出表现,不过后者采用王公道、董宪法、荀正义、蔡邦富、储清廉等带有双关、谐音色彩的人名,似乎使的是烟雾弹,摆的是迷魂阵,是有意要误导读者向反贪倡廉、反官僚主义等方面去理解它,而实际上它旨在揭示现行的官僚体制如何扭曲、戕害了官员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尊严,暗示人们不做官,倒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也是在这个意义上,笔者以为《我不是金瓶梅》在构思与精神上与《儒林外史》异曲同工。《儒林外史》在淋漓尽致地摹写科举体制扭曲、戕害了读书人的身心和人格之后,结尾写了四个自食其力、置身于功名富贵之外的市井奇人。这些人中有卖火纸筒的王太、开茶馆的盖宽、写字的季遐年、裁缝荆元。他们不迷恋科举做官,不受功名富贵羁绊,追求“天不收,地不管”的自由生活,沉醉在琴棋书画的雅趣之中,怡然自得,表现出正常人的尊严和独立人格。《我不是潘金莲》的“正文”,也写了四个市井奇人:开饭铺的史为民、开酒厂的老布、批发烟酒的老王和开澡堂的老解,这四个人也是自食其力,不求富贵,有空搓搓麻将,喝喝小酒,活得自由自在有尊严。更有反讽意味的是,小说最后还借两个官差老董、老薛之口,说不做县长的史为民是“改邪归正了”,“悔过自新了”,这不是有意在警示人们脱离官场、另谋职业才是正确的乃至是理想的人生选择吗?这般说来,这确实是一部别开生面的官场讽喻小说啊!

(纪德君,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文学与跨文化交流

主持人语:20世纪是一个身份与话语整合的时代袁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遥相对于东方而言袁西方的身份自文艺复兴以来一直是稳定的袁但应当引起我们思考的是袁它的身份为什么五百年来一直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状态遥其实这里面有一个重要原因袁就是它不断地怀疑自己身份的稳定性袁因而不断地调整它的话语形态袁或者说袁野西方冶具备着一种强大的自我清洁尧自我调适尧自我更新的功能袁所以袁它频繁地对业已成型的野套话冶加以解构尧重建袁从而使它的野核心价值观冶保持坚挺遥要要要这里面的文化建构辩证法真值得野东方冶认真借鉴袁即只有转换话语袁才能保持身份稳定遥本栏目的叶重构野知识冶主题要要要埃柯历史编纂元小说对史传文学的野摹拟冶曳和叶英雄的使命要要要掖荒原业拯救主题的人类学阐释曳两篇文章袁就是对西方这种话语与身份辩证法的具体诠释遥而黎跃进教授的叶东方现代民族主义文学思潮论纲曳一文则是对东方话语反省与身份重构的一种宏观思考袁探讨了东方身份焦虑的原因袁分析了它被迫作出话语调整的复杂境况遥东方的文学袁当然也包括我们中国的文学袁在20世纪的后殖民背景下袁都遭遇了野民族寓言冶的悖谬性陷阱袁大众对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分裂性立场就说明了这一窘境遥至于如何解除这一窘境袁通过文学干预使野东方冶也进入身份稳定的历史进程袁每个有责任感的文学研究者都应当扪心自问遥渊王志耕冤

A Satirical Novel Against Officialdom—I Am Not Pan Jinlian

Ji Dejun

I Am Not Pan Jinlian,novel by Liu Zhenyun,is unique in the novels describing officialdom.It does not reveal and criticize the officials who bend the law for the benefit of themselves and are guilt of dereliction of their duties.It is not a novel that limits its theme within the social problems like ordinary people’s sufferings and their applying for an audience with the higher authorities to appeal for help.It describes how people get harmed mentally and physically after they become officials,and how their personal dignity get twisted.At the end of the novel,people are reminded that it is a wise choice to leave officialdom for a leisurely and dignified life.The novel is a wakeup call for those who are officials or thirsty for being officials.It also criticizes the current bureaucracy and the social evils of officialdom. Keywords:Liu Zhenyun;I Am Not Pan Jinlian;Officialdom;Satirical Novel

猜你喜欢
潘金莲雪莲做官
说说做官
为什么雪莲不怕严寒
说说做官
东山再起
潘金莲人物形象的深层解读
砒霜与酒
怕打针
捐赠
要夹着尾巴做官
辛苦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