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中国文艺的有效传播

2015-11-14 04:47王瑶
中国文艺评论 2015年1期
关键词:文艺文化

王瑶

业界瞭望

论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中国文艺的有效传播

王瑶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经提出,就释放出强大的号召力和感染力,成为中国走向未来的时代指南,成为激励人们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的强大动力和精神旗帜。文化的发展总是与时代的进步相关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就赋予我们每一位中国文艺工作者一种历史的责任与时代的担当。要紧跟时代步伐,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必须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独立创新,吸纳与包容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推动中国文艺健康发展;利用好新兴媒体、网络传播渠道和平台,用世界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国文艺有效传播。

一、坚守中国文艺正确发展方向和中国特色文艺品质

文化是灵魂,鲜明地体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品格。作为中华民族文化重要载体的中国文艺,最能代表时代风貌,最能引领时代风气,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在全球化背景下推动中国文艺的健康发展、有效传播,首先必须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正确方向,始终树立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能不能创作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一切轰动当时、传之后世的文艺作品,反映的都是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心声。文艺工作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新时期文艺工作者应该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只有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热情讴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充分表达人民群众的真情实感,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民审美追求,塑造社会主义文化之魂,传递发扬正能量,才能创造出为世人传颂的精品力作、为时代铭记的传世佳作,才能真正把握住实现文化繁荣的根本方向。

当前,文艺发展的外部环境条件和内在要素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艺术家的工作环境、对象、方式也在发生着很大的改变。但是无论怎么变,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始终不能变。

在全球化背景下推动中国文艺健康发展、有效传播,还必须坚守文艺品质的中国特色。品质的坚守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植根在中国人民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蕴育着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着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二是要大力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主要表现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是我们凝魂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是中华民族增强团结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

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文化发展道路,始终坚守中国文艺品质的中国特色,才能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下推动中国文艺持续健康地发展和有效地传播。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二、要在中国崛起中以文艺形式讲好中国故事

推动中国文艺的健康发展和有效传播,必须讲好中国故事。在当代中国的崛起中,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乃至世界“最成功的故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最恢弘、最精彩的“中国故事”。各国都在研究中国成功经验,关注中国发展道路,关心中国前途命运。以文艺形式讲述中国故事,演绎中国道路,昭示中国命运,应该是最生动、最有效、最受世界欢迎的形式。关键是如何能“讲好”。

要讲好中国故事,一是要通过生动可感的方式展示出中国人民美好的价值追求,引起“听故事者”的共通的情感共鸣,形成价值观和情感上的认同感。2014年2月,中国文联在摩纳哥举办的“今日中国”艺术周活动中,由中国文联和中国摄影家协会联合举办的“梦想•记忆——中国民生三十五年之变迁1978—2013” 摄影作品展览在当地获得了良好的反响。展览通过三十五年的跨度,表现普通中国人寻常生活新老照片的影像变化,让观众从老百姓的服饰、家居,甚至从他们脸上的表情对比上,真切感受到中国人民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通过一幅幅生动、形象、真实、可信的摄影作品,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引起了超越国界、民族、地域的美好情感共鸣。运用摄影这种艺术形式把中国的故事讲给外国人听,他们接受起来非常容易。摩纳哥政府国务大臣米歇尔•罗杰参观后就表示,这是一个非常精彩的图片展,从细节上表现了中国人民日常生活的发展与变化。可谓“一图胜千言”。

二是必须把握好“听故事者”在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生活习俗,以及语言方面的差异,依据消费需求,有针对性地用好 “世界语言”来讲中国故事,把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优秀文化的文艺精品力作推向世界。在国际市场取得成功的文化产品,共同点往往是瞄准了不同文化背景中消费者的共同需求,体现了真善美的普遍价值。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非洲国家坦桑尼亚进行国事访问,发表演讲时提及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正在坦桑尼亚热播,让坦桑尼亚的老百姓了解到中国老百姓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在这部电视剧非洲版本中,说着斯瓦希里语的男女主人公毛豆豆、余味喜剧感十足。《媳妇的美好时代》作为一部中国当代都市主题的生活喜剧,能够被非洲观众理解并受到欢迎,是因为剧中人、剧中事都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对真、善、美的追求。这也说明了优秀文艺作品以其诉诸情感、精神和心灵的强大感召功能,能够突破语言习俗和文化的差异,打动人类互通的美好情感,引起心灵的共鸣。讲故事当然比喊口号更能打动人,一个好故事往往能让道理生动,拉近心理距离,赢得信任与支持。

三、加强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为重点的中国文艺传播

“一带一路”是十八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智慧结晶,是针对新的国际经济政治形势和国内“新常态”提出的一项极具创新性和前瞻性的国际战略助推器,是今后较长时间内中国对外开放、社会发展的总规划。不久前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把文化建设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一带一路”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也为中国文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提供了重要契机和平台。近年来,我国与世界一百多个国家签订了文化合作协议,以“文化年”“交流年”为主题开展了各类大型文艺活动,通过中国文联“今日中国艺术周”的举办,将摄影、戏剧、音乐等丰富多彩的中国文艺作品亮相世界各地,让外国民众感受到中国文化生态的多样性,看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面貌的巨大变化。中国摄影家协会正在策划举办的“中国摄影家眼中的世界”和“世界摄影家眼中的中国”国际交流摄影项目旨在让世界著名摄影家聚焦今日中国,用摄影语言和作品给世界展示一个丰富多彩的真实中国。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在当今全球化时代,文化交流日益成为国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把中国文艺健康发展、有效传播放到经济和社会发展大的战略背景下来考量,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包容性和时代性,增强中华文化的穿透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但另一方面,也必须看到当前在我国对外文化交流中存在的 “逆差”。目前对外交流给人的印象是,“看得见”的经济合作多于“看不见”的文化交流。这种“逆差”必须改变。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艺更要紧抓机遇,围绕“一带一路”等对外开放战略,乘势而上、借船出海,适应市场化运作模式,以高水准、高认知度的中国文艺精品力作增强中国文化的吸引力、竞争力和影响力,推动中国文艺的健康发展和有效传播。

四、借助科技网络新渠道和新媒介传播中国文艺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文艺作品、文艺思潮通过高度发达、无孔不入的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介平台、渠道和我们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大众和文化结合得越来越紧密。尤其是互联网时代,文艺传播、鉴赏、创作方式发生着重大的变化。新兴传播媒介优势巨大,发展迅速,传统媒体受到巨大冲击和挑战。今后,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快速发展,全球文化传播格局也面临着迎来新一轮的洗牌。

不久前,根据人民网2015年7月9日刊登的题为《如何更好讲述“中国故事”“互联网+”带来新机遇》报道,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与某国际著名调研平台合作开展了首次外国人对中国文化认知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在电视剧、电视节目等文化产品的消费渠道方面,视频网站成为外国多数受访者的首要选择,33.6%的外国民众首选互联网作为接触此类文化产品的渠道;在观看中国艺术演出内容产品方面,33.3%的外国民众首选视频网站,32.8%选择电视转播的方式收看,仅有24.3%的外国民众倾向于前往演出现场观看;在观看中国电影方面,39.4%的外国民众首选电视媒介,26.1%选择视频网站,仅有23.4%的外国民众倾向于前往电影院观赏中国电影;在参与中国文化节事活动方面,40.5%的外国民众希望通过互联网的便捷渠道参与,仅有1/3的受访者愿意前往节事活动现场。此次调查结果还显示,互联网的快速崛起在加快信息传播速度的同时,也获得了外国民众在信息传播可靠性方面的认可。从调查数据来看,接近2/3的受访者将互联网作为接触中国文化信息的首选渠道。学历越高的外国民众,选择互联网获取与中国相关信息的比例越高。“互联网+”行动计划为中国文艺传播体系、文化产业升级带来新的契机。我们必须适应形势、转换理念,利用我国互联网企业发展优势,把握“互联网+”国家产业发展战略的契机,在中国文艺传播方面敢于尝试和推广运用世界通行的互联网新媒体传播手段,大力建设新媒介传播平台,在全国文化传播格局中抢占制高点,保障和推动中国文艺在全球范围广泛、强势传播。

五、学习借鉴世界先进文化成果

世界各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便有着善于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优良传统。在全球化过程中,中国文化一方面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以滋补本民族的文化血脉;另一方面,在与外民族文化系统的交流中,也传递出其独有的“智慧之光”,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社会主义文艺要繁荣发展起来,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还必须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先进文化成果。一是要自信地学习借鉴。当今中国正处于大发展时期,不管是哪个国家、哪种社会制度下创造的文明成果,只要是进步的优秀的东西,都应积极学习和运用。强调对他国先进文化成果的吸收借鉴,既是文化自信的表现,也是文化自觉的表现。二是要自主地吸收借鉴。对他国先进文化成果的吸收借鉴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以我为主,就是始终坚持中国文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维系文明的中华之根。我们要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我们不能数典忘祖,不能妄自菲薄、步人后尘,要在吸收借鉴中坚持辩证取舍、择善而从、为我所用、发扬光大。

六、加强中国文艺发展传播的支持和管理

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加快提升并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事关党和国家全局的重大课题。在全球化时代,面对来自西方的文化竞争、渗透,加强对我国文艺发展传播的管理与支持显得尤为重要。

人才是中国文艺健康发展、有效传播的根本保证,加强对文艺事业的管理支持,首要是发现和培育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各级党委要把文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贯彻好党的文艺方针政策,把握文艺发展正确方向。要选好配强文艺单位领导班子,把那些德才兼备、能同文艺工作者打成一片的干部放到文艺工作领导岗位上来。要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健全体制,形成不断出精品、出人才的生动局面。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必须有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一个文化兴盛的时代,必然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我国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争鸣带来思想文化的高峰;达•芬奇、但丁等大师的艺术创造铸就了欧洲文艺复兴的艺术辉煌。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关怀引领下,各条文艺战线都产生了一批造诣深厚、影响深远的名家,在中国文化建设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又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大力培养中青年文艺人才,如“四个一批”人才战略计划,中宣部、中国文联等部门评选表彰的“德艺双馨”中青年文艺工作者活动等,都取得了明显成效,调动了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力推动了我国文艺事业的发展传播。

二是要进一步增强各级文联、文艺家协会等党领导的群团组织在中国文艺发展传播中的枢纽作用,保持和增强各级文联和协会工作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积极应对新形势下的新机遇新挑战。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协会等非营利社会组织在文化领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在美国,各个文化中心、文化艺术基金会、旅游事业管理局、电影管理办公室等非营利性组织,都是“枢纽型”社会文化组织。他们虽为政府“派生”,但不是沿袭政府的行政管理方式,而是通过项目推介、资金支持、购买服务、法律维护等方式来开展各类社会文化活动,在美国文化体系构建和美国文化全球传播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各级文联、文艺家协会是党领导的文艺界人民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文艺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在团结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讲话中强调,群团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证明,新形势下,党的群团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改进提高、不能停滞不前。我们必须根据形势和任务发展变化,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在全球化背景下,文艺家协会如何加强自身建设,推动中国文艺健康发展和有效传播呢?我认为应该做到“六适应和六调整”。一是要适应社会结构的变化,及时调整我们的工作对象;二是要适应文化创作和生产主体的变化,及时调整协会的工作观念;三是要适应文化生活的内容和样式的改变,及时调整协会的工作机制;四是要适应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带来的变化,及时调整协会的工作重点;五是要适应新技术、新媒体的变化,及时调整协会的工作方式;六是要适应社团组织结构的变化,及时调整协会的工作职能。

鲁迅先生曾倡导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思想——“此所为明哲之士,必洞达世界之大势,权衡较量,去其偏颇,得其神明,施之国中,翕合无间。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强盛振兴,离不开文艺的发展繁荣和广泛传播。传承、创新与传播中华文化的伟大实践是我们每一位文艺工作者神圣而崇高的使命。中央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以来,我国的文艺工作又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坚信,中国文艺必能走出一条符合自己民族特色的文艺复兴之路,为推动中国文化与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相融共生、共同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一步推进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注释

[1] 鲁迅:《文化偏至论》,《鲁迅全集》(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57页。

王瑶: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分党组书记

(责任编辑:杨婧)

猜你喜欢
文艺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1942,文艺之春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The Great Charlie Brown The 1980s generation has to grow up sometime 现代都市里文艺青年们的 困惑、挣扎和追求
浪漫雅痞文艺
节日畅想曲
文艺小淑女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