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实
本刊特稿
救亡图存的战鼓 民族精神的号角:抗战中的中国文艺
赵实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党和国家举行了一系列重大的主题活动和盛大的阅兵仪式,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极大地鼓舞和振奋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乃至世界各国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认真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在纪念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回顾和总结中国文艺在抗日战争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斗争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大力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进一步振奋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铭记伟大的抗战历史、纪念伟大的抗战胜利、缅怀伟大的革命先烈、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完全胜利,是中国革命和中国走向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转折。在这场伟大的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奋勇抗战,创造了弱国打败强国的光辉业绩,创造了一个军力、经济力都不如敌人的弱国战胜帝国主义强国的经验,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洗刷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从此,再也没有侵略者可以在中国的土地上横行肆虐。不仅如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地域范围最广,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中国的持久抗战有力地制约了日本北进战略、南进战略、西进战略、结盟战略的展开,对日本侵略者的彻底覆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以前所未有的气势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激发出团结御侮的巨大能量,彰显出气贯长虹的爱国主义精神。习近平总书记高度概括指出,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这场战争,使中华民族有史以来空前觉醒、空前团结,为民族命运而抗争的意识空前增强。这种巨大的民族觉醒和空前的民族团结,从根本上决定着战争的进程和结局。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不但是战胜日本侵略者的力量支撑,更是实现民族复兴的不竭动力,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在这场空前激烈悲壮的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的重要作用。正是在党的领导下,抗战文艺成为一支特殊的、重要的、不可抵挡的战斗力量,在唤醒民众、鼓舞斗志、团结教育人民、凝聚民族精神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无数有骨气有血性有才华的文艺工作者,饱含着无限的爱国激情、肩负着神圣的时代责任,奋不顾身地投入到抗日救国的历史洪流之中,用生命和艺术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壮怀激烈的战歌。无数的作家艺术家“拿起笔作刀枪”,大力宣传抗战,唤起劳苦大众和各个阶层救亡图存的觉悟和激情,用满腔热血创作着、演出着一曲曲、一部部誓与日本法西斯决战到底的血性文章和作品。“演员四亿人,战线一万里。全球作观众,看我大史战。”著名剧作家田汉在自己的诗作中,将14年的抗日战争,喻为一出四万万中国人在全世界面前演出的为抵御外侮、救亡图存而战的历史活剧。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大史战”中,文艺以其鲜明的民族精神和战斗精神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成为刺向敌人心脏的“真正的锋利刀刃”。从那些揭露侵略者的罪行、描写沦陷区人民苦难生活、歌颂抗战英雄业绩、批判妥协投降行为、呼唤正义与和平等丰富厚重的文艺作品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民族在血泊和烈火中傲然屹立起来的英雄群像,并且感悟到了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基因的、浩气长存的、伟大的抗战精神。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抗战文艺继承并发扬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优良传统,在艰苦复杂的历史条件下,形成了以进步作家艺术家为骨干的文艺界统一战线。无数进步的作家艺术家与祖国共存亡、与人民共命运、与时代共进步,充分展现自己的爱国热情和艺术才华,创作出了一大批人民喜闻乐见、战斗力强、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经典作品,铸就了我国文艺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至今为世人所传颂、所景仰。如,小说《吕梁英雄传》《四世同堂》等文学作品,秧歌剧《拥军花鼓》《兄妹开荒》《小放牛》,话剧《乱钟》《回春之曲》《放下你的鞭子》《保卫卢沟桥》《全民总动员》《国家至上》《塞上风云》《蜕变》,歌剧《白毛女》等戏剧作品;歌曲《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南泥湾》《延安颂》《黄河大合唱》《八路军进行曲》《东方红》《团结就是力量》等音乐作品;故事片《风云儿女》、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白求恩大夫》等电影作品,《东渡黄河舞》《抗日舞》《游击队舞》《送郎上前线》和舞剧《法西斯丧钟响了》《空袭》《警醒》《前进》等作品;美术《怒吼吧!中国》《七七的号角》《负伤之狮》《保卫大西北》《台儿庄大战》《枪口对外》《太行山下》《狼牙山五壮士》《写在投枪之前》等作品;摄影《彭德怀在百团大战前线》《朱德在太行山》《平型关大战》《战壕中的八路军指挥所》《收复察哈尔后城》等作品;曲艺《翻身记》《保卫大武汉》《贼说话》等作品,等等。这些艺术作品都大力歌颂中国人民的觉醒、奋起、团结和战斗,歌颂人民战士的勇敢无畏和视死如归,歌颂人民战争的正义性;揭露敌人的残暴罪行,揭露侵略战争必然失败的可耻下场,使亿万人民保家卫国意识全面觉醒,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勾勒出中华民族英勇抗敌的历史画卷。
1. 文艺工作者只有与祖国共存亡,文艺作品才能真正成为民族奋进的号角。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取得抗战胜利的强大动力。山河破碎、国破家亡的苦难,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最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精神。抗日的烽火,点燃了一大批有良知、有使命感的作家、艺术家的热情,他们“不做亡国奴”,坚信“中国不会亡”,把自己投进时代的洪流中去,与广大人民一道走上争取民族解放的战斗前线。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夏衍、田汉、聂耳、冼星海、徐悲鸿、赵树理、刘白羽等著名文艺家用他们手中的笔,创作出大量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优秀作品,不仅生动地表现了抗日军民以民族解放为己任的崇高精神境界,而且还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在强敌面前威武不屈的民族韧性和民族精神。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作词,是剧作家田汉在被捕前一个小时创作完成的。乐曲是音乐家聂耳从左翼作家夏衍手中接过歌词后,用热血和激情铸就了这部不朽的旋律。影片诞生后,这部乐曲立即就在广大民众和战士中传唱开,激发四万万同胞筑起血肉长城的士气,鼓舞着前方将士冒着敌人的炮火奋勇前进。1940年,当美国著名黑人歌唱家保罗·罗伯逊在纽约用中英文双语演唱这首歌时引起了全场轰动,大洋彼岸的人们仿佛听到了中国人民抗击法西斯侵略者的战歌。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之际,在盟军胜利凯旋的曲目中,《义勇军进行曲》赫然名列其中。今天,每当我们海内外中华儿女唱起这首歌时,仍然激情澎湃,爱国之情油然而生。在戏剧界,享誉世界的中国京剧大师梅兰芳在抗战爆发后,立即接连排演了《抗金兵》《生死恨》等剧,以古喻今、以戏明志,他不畏日军的威逼利诱,蓄须罢戏,甚至毅然冒死让家人为他注射急速高烧的针剂,拒绝日伪政府利用其粉饰太平,这种铮铮铁骨和民族气概令我们无比敬佩。戏剧家程砚秋不畏日伪敌寇,谢绝舞台、息演退隐,周信芳以演出《明末遗恨》借古喻今表达爱国之心,马连良编演《串龙珠》寓意抵御外辱,袁世海借《春秋笔》唱词寄托抗日决心,河南的“坠子名角”乔清秀乔利元夫妇、书坛烈女刘桂枝宁死不为日本宪兵队唱堂会,等等,这些艺术家们的崇高信仰、高尚的民族气节和风骨令人钦佩。著名表演艺术家于蓝17岁穿越封锁线,经历了近50天的跋涉到达了陕北延安,秦怡16岁就积极参演抗日主题的话剧和电影,田华14岁穿越无人区到敌占区开展抗日宣传等,她们用艺术和热血抒发自己保家卫国、投身革命的一片赤忱。正如《抗敌剧社社歌》唱的那样:“艺术是我们的枪,舞台是我们的战场!”被誉为中华“民族魂”的鲁迅先生在抗战初期就发表了一系列抗战檄文,豪迈地呐喊出“坚决反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战争,反对加于中国民众反日反帝斗争的任何压迫,反对中国政府的对日妥协”。直到临终之际,他依然庄严宣布无条件地加入抗日统一战线,他说,“因为我不但是一个作家,而且是一个中国人!”今天,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中,我们广大文艺工作者、特别是中青年文艺工作者,更要继承老一辈文艺家的高尚情操和优良传统,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把弘扬爱国主义、弘扬中国精神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2. 文艺工作者只有与人民共命运,文艺作品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文艺作品只有来自人民、植根人民、为了人民,才有更强大的生命力。抗战时期,大批进步的文艺家深刻地认识到只有顺应历史潮流、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把个人的命运与人民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才能创作出具有鲜明民族品格和强大感染力战斗力的优秀作品。剧作家夏衍的独幕剧《都会的一角》,阳翰笙的话剧《前夜》,胡可的话剧《戎冠秀》等;音乐家塞克、冼星海创作的歌曲《救国军歌》,孙慎、周钢鸣的《救亡进行曲》,崔嵬、钢鸣、吕骥的《新编九一八小调》,潘孑农、刘雪庵的《长城谣》,老舍、张曙的《丈夫去当兵》,芜军、黄友棣的《杜鹃花》,熊复、郑律成的《延水谣》,方冰、李劫夫的《歌唱二小放牛郎》等;美术家陈烟桥创作的《保卫卢沟桥》、胡一川的《到前线去》、张慧的《台儿庄》、张在民的《巷战》、古元的《青纱帐里》、彦涵的《当敌人搜山的时候》、李桦的《追击》等;摄影家方大曾创作的《日军炮火下的宛平城》、沙飞的《战斗在古长城》、吴印咸的《志同道合》等,表现的都是人民大众共赴国难、誓死抗敌的英雄壮举。无论是前方还是后方,无论是敌占区、国统区还是根据地,大批优秀的作家艺术家用文艺的力量,唤醒民众,凝聚民心,鼓舞民志,形成了一支“笔”的部队,很多人甚至在战场上壮烈牺牲。郭沫若同志就是这支“笔”部队的重要组织者,也是坚守时间最长、最为活跃、成果最为丰富的著名战士之一。抗战爆发后,郭沫若乔装回到祖国,积极投身抗战大业,除了自己创作了大量的话剧、诗歌等文艺作品外,还办报办刊,竭力参与领导全国抗日文艺宣传。郭沫若的所有抗战文艺作品都饱含了对战争中人民的艰苦生活的深切了解和悲叹,却从未动摇抗战必胜的信念。抗战文艺的伟大实践告诉我们,只有那些充满着对人民命运、对人民悲欢的关切的作品,只有那些以精湛的艺术彰显深厚的人民情怀、人民奋进的作品,才最有可能成为传世的名篇佳作。当今时代,我们能否创作出深受人民喜爱的优秀作品,同样取决于我们的文艺家能否满腔热情地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3. 文艺工作者只有与时代共进步,才能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救亡图存、争取民族解放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文艺的鲜明主题。无数进步的文艺家得风气之先,勇于改变自我,直面时代主题,回应时代召唤,坚持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在现代中国文艺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抗战初期,文艺急需动员人民大众奋起投身民族解放斗争,很多文艺家就利用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艺术形式来写新内容,利用鼓词、小调、皮簧、河南坠子、数来宝和评书、演义、旧诗词等形式,反映抗战生活、激励人民投身抗战。比如柯仲平的诗歌《边区自卫军》,战士剧社创编的短剧《查路条》,田汉创作的皮簧《雁门关》,赵树理创作的鼓词《茂林恨》,老舍和欧少久等创作的鼓词《打小日本》、相声《骂汪精卫》,张天翼、沙汀、艾芜创作的章回小说《卢沟桥演义》等,这些时代化大众化的文艺作品,在当时都较好地反映了全民抗战气氛,发挥了激发民众抗战热情和觉悟的积极作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不仅是争取独立与解放的民族解放战争,而且也是追求民主与进步的深刻社会变革。许多抗战时期的文艺作品既突出时代性,也体现了创新性,既为抗战救亡这一最大的时代主题服务,也努力在实现旧文艺与新文艺、传统文艺与现代文艺的融合方面作出了新的努力和贡献。新兴木刻运动、群众歌咏运动、新秧歌运动等都较好地体现了抗战时期文艺创作的时代性、创新性。比如,王大化、李波创作的秧歌剧《兄妹开荒》,艾青创作的歌颂边区劳动模范的长诗《吴满有》,古元创作的反映陕北农村生活的木刻《割草》,丁玲、欧阳山根据合作社新人新事,分别创作出人物特写《田保霖》、《活在新社会里》,杨绍萱、齐燕铭改编的平剧《逼上梁山》,延安平剧团编演的历史剧《三打祝家庄》等作品,都比较成功地实现了传统文艺样式在抗战时期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抗日战争中所产生的中国文艺,是我们民族一个时代的光辉写照。今天,中国又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周期,一个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已经起航,新的历史史诗,需要我们去书写。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时代。这个大时代有它的大主题,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个大时代有它的大目标,这就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当代中国文艺工作者只有准确把握住这个时代的主题和特点,踏着时代的节拍歌与舞、鼓与呼,用自己的智慧和艺术才华,书写和描绘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才能做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才能使艺术之树常青。
抗战时期的中国文艺之所以能产生如此广泛的影响,取得如此突出的成就,作出如此重大的贡献,与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引领,与抗战文艺队伍的壮大和团结是密不可分的。
从文艺队伍和文艺组织的发展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是抗战文艺社团和文艺组织的发源地,并引领着抗战文艺队伍前进的方向。从我们党直接领导成立的全国最早的抗日文艺社团“苏区文艺工作者协会”(成立大会时由毛泽东同志提议改名为“中国文艺协会”),到延安成立的“特区文艺界救亡协会”,再到“陕甘宁边区文艺界抗战联合会”的成立,都体现了党对抗战文艺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在国统区,受中国共产党全民抗战主张和抗日统一战线的直接影响,抗战文艺社团也纷纷涌现,其中骨干成员大多是中共党员和进步人士。从“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上海漫画界救亡协会”“上海战时文艺协会”等70余个文艺社团联合组建的“上海文艺界救亡协会”,到1938年在武汉由中国共产党参与建立的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都体现了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和扩大。全国抗敌协会的宗旨非常鲜明,提出,“应该把各个分散的战友的力量团结起来,像前线的将士用他们的枪一样,用我们的笔来发动群众、捍卫祖国、粉碎寇敌,争取胜利。”全国抗敌协会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这些党领导下的群众性进步文艺组织,有力地促进了全国文艺界的广泛团结,推动了全国抗战文艺运动的蓬勃发展,对于凝聚广大文艺工作者参与抗战发挥了重大作用。
从文艺理论的发展看,党中央的文艺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是抗战时期中国文艺的重要指南和行动纲领,对我国文艺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重大影响。《讲话》继承和发展了党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积累的宝贵文艺工作经验,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提出并解决了革命战争时期我国文艺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讲话》从理论上阐明了文艺工作的地位作用、文艺为什么人、普及与提高、内容与形式、歌颂与暴露等一系列带有根本性的理论问题和政策问题,明确提出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正确方向,强调文艺工作者必须到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熟悉工农兵,转变立足点,为革命事业作出积极贡献。许多优秀的作家艺术家在《讲话》精神的指引和鼓舞下,在塑造工农兵的主体形象、塑造劳动人民的艺术形象和反映抗日战争、革命斗争方面获得了崭新成就,在文艺的民族化、大众化、生活化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从思想内容到表现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国统区,党领导下的进步作家艺术家受《讲话》精神的影响,在反映现实的深度、广度与多样化方面也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讲话》是包括抗战文艺在内的当代中国文艺发展的方向盘和导航仪,始终指引着新中国文艺前进的道路和方向。
战争是一面镜子,历史是教科书。今天,我们重温历史是为了更好地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砥砺前行。70年前的那场决定中国和世界前途命运的伟大胜利,永远铭记在所有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民心中。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的历史关头,文艺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和伟大祖国鼓与呼。70年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号召广大作家艺术家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争做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今天,我们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更加珍惜和维护我国改革发展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继承和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以我们生动的艺术创造,鼓舞全国人民一道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发展人类和平友好事业而不懈奋斗!
⋆本文系作者在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抗战中的中国文艺”座谈会上的发言,发表时略作修改。
赵实: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
(责任编辑:周由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