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美术评论要重塑批评精神

2015-11-14 03:28叶青
中国文艺评论 2015年2期
关键词:批评家美术理论

叶青

当代美术评论要重塑批评精神

叶青

近期,对美术批评的再批评成为一个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这种关注源自人们对于美术创作与发展现状的认识,也源自于人们对于美术批评自身社会责任、文化使命的反思。

相对于美术理论和美术史研究来说,美术批评侧重于对美术家、美术创作、美术思潮和美术现象的解析、阐释和评价,进而揭示其社会文化意义和美学价值。美术批评是沟通理论与创作的桥梁,是美术创作、欣赏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对于引领正确的审美风尚、促进美术创作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中国当代美术批评的现状

中国当代美术的繁荣发展,为美术批评提供了大量鲜活的案例和丰富的话题;美术学科自身的快速发展,也不断为美术批评队伍输送着新鲜血液;而当代美术活动的日益活跃、美术市场自身的巨大需求以及新媒体兴起的助推,更使当代美术批评呈现出十分活跃的态势。有人说,当代美术批评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为兴盛。

具体表现为:首先,美术批评文章数量众多。尽管公开发行的专业美术刊物数量整体上没有太大变化,但其他报刊、出版物对美术创作与活动的关注与日俱增,对美术批评文章的需求也不断增大;再加上民间创办的各类美术类报刊的兴起,以及各类新媒体对美术创作、美术活动的关注,在各类媒体上实际刊发的美术批评文章数量十分可观。其次,投入美术批评写作的人员不断增多。其中既包括专业美术批评工作者和参与美术讨论的画家,也包括频繁客串的各相关学科学者、越俎代庖的媒体记者以及新媒体上关心美术创作与美术现象的自由写手。

在美术创作和美术活动的共同助推下,当代美术批评在繁荣中呈现出多元的发展态势:美术批评的价值取向日趋多样,各种美术理论与多彩的美术实践结合,形成了多样的美术批评方法与话语体系。

美术批评的多元折射出当代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多元,也体现了社会对于艺术创作自由的充分尊重。“多元是一种现象,不是艺术作品评判的标准。但多元也是社会文化的一种价值观,只有在尊重艺术创作自由的民主社会,才可能出现多元的局面。”当然,美术批评在文化艺术的多元背景下也面临着种种困惑。如,当我们放弃了一元的价值标准,美术评价的“标准”如何确定?美术批评作为创作与审美风尚的引领,在多元中如何追求有序?这些都需要当代美术批评认真面对。

二、当前美术批评的主要问题

当代美术批评活跃、多元的发展态势是与批评的泛专业化倾向等“虚热”现象相伴的,透过这种“虚热”现象,对当代美术批评中存在的种种深层次问题进行反思,是十分必要的。笔者将这些问题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大量移植西方艺术理论,本土美术理论弱化,现实主义创作方法遭解构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美术热衷于引进西方现代与后现代美术理论,视觉心理学、精神分析、图像学分析以及抽象主义观念等受到欢迎,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行为艺术、装置艺术等术语广为使用;与此同时,立体主义、达达主义、后现代、超现实等各种西方艺术流派受到中国当代艺术家的模仿、学习。

在“西化”氛围之下,本土美学传统和美术批评思想却受到冷遇。在中国当代美术家疲于与国际“接轨”之时,美术批评也呈现出缺少冷静思考与深入研究的浮躁情绪和盲目追随。在美术批评实践中,西方艺术理论被作为参照系,西方艺术思潮成为美术批评的标准,美术杂志和著作中充斥着西方概念与语汇。一些美术批评家盲目崇拜西方理论,言必称西方,以论著中套用西方理论的多少显示自身的学术水平的高低;一些批评家以西方当代美术为标准、导向,当代中国美术创作似乎只有合乎这种方向的才是创新,才是佳作,否则就是保守、落后。以至于中国人创作的美术作品好与不好,必须以西方画廊是否接受为标准,于是,一些迎合西方艺术市场对政治题材和波普艺术的期待的作品,成为某些批评家的最爱。

与新潮美术的兴起、西方美术理论涌入同步,在20世纪中国艺术史上影响深远的现实主义艺术创作方法受到“反思”。一些当代美术批评以对现实主义美术话语权力的解构为主要述求,质疑其作为创作方法的主导地位,为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艺术及其观念的进入铺平道路。值得指出的是,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质疑,形成了对近代以来中国美术发展的否定,其批判的对象不仅指向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革命现实主义,而且指向中国自近代“美术革命”以来所形成的“现实主义”艺术思想,甚而将新时期的反思现实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纳入其解构的范畴。

(二)当代美术理论建设滞后于创作,缺少理论支撑的美术批评遭遇边缘化

与新思潮美术兴起同时,中国当代美术理论创新和体系建设也面临紧迫的局面。面对新的艺术现象的失语,使当代美术批评面临被边缘化的境遇。

1917 年马塞尔·杜尚的“现成品”艺术品《泉》的出现,给现代美术批评带来了全新的观念,对约定俗成的“艺术品”提出挑战。由此启发的后现代艺术创作现象,逐步成为当代美术批评的中心话题。美术批评不应回避当代艺术提出的新问题,而应以有效的理论建构将具有创新价值的优秀艺术品与标新立异的“江湖骗子”区分清楚。美术批评应该具有穿透力地面对当代艺术的纷纭,而不应在人云亦云中失去判断力。

面对种种艺术现象,当代美术理论的准备显然不足。在艺术多元化发展的同时,由于缺少自身有效的理论建构,使我们无法对艺术创作提供及时的、学术上的判断。“当代中国的美术批评,基本上就是西方文艺理论的消费场所,这真是无可奈何的事,因为我们没有自己的理论支撑。谁不想有所建树,但理论建树又谈何容易。”由于缺乏理论支撑,一方面,当代美术批评往往生搬西方的美术理论和概念;另一方面,一些评论者理论功底薄弱,导致批评乏力、质量不高,尤其缺少真正的具有学术价值的美术批评。美术批评无法深入到艺术创作和艺术现象的实质,往往点到即止,流于表态,缺乏深入的分析、研究和讨论。批评无法从对创作的追随、依附中解脱出来,难以显示自身独立的价值。甚或批评行为本身也被其他因素所裹挟。

与创作领域的活跃成对比的是,面对新的美术现象的不断出现,特别是对9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实验美术的兴起,缺少理论建构支持的美术批评家们一时难以找到评价的标准,难以与美术创作者沟通与对话,当然也就更谈不上对他们施以积极的影响。因而很多时候,美术批评更像是在自言自语。

(三)商业资本的进入与新媒体的兴起共同影响着美术批评的生态环境,当代美术批评受到多方面的冲击

转型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也反映在美术批评之中。伴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资本作为一种强劲的势力进入文化、艺术领域,对美术产生了日益显著的影响。美术批评与商业资本与市场运作纠缠在一起,甚至成为金钱的奴隶。一些美术批评忽视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和社会效益,近似于广告宣传,充满功利性与铜臭气。

被商业和市场左右的美术批评,成为艺术炒作的推手,营造着虚假的“繁荣”。商业运作裹挟着美术批评对美术家进行炒作,一些“权威批评家”也深陷其中并乐此不疲。美术批评与创作之间形成了吹捧与被吹捧的关系,批评家和被批评者利益相关,这直接影响着美术批评的公信力和学术价值。

新兴媒体的出现,给美术批评的泛化提供了便利,或者说传媒的泛滥助长了批评的泛化。它吸引了大量的写手,美术批评仿佛无所不在。网络上的评论者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好恶,这种真诚的表达十分可喜;但也有很多人把网络当成发泄的场所,新媒体平台上充斥着不负责任的吐槽,以其现状,显然无法承担起以真善美标准提炼精神价值、引领艺术潮流的功能。

缺少客观批评的环境,浮躁、虚夸之风盛行,导致美术批评丧失批评立场,价值观模糊,回避热点难点,难以听到客观、理性的声音。即便是没有直接利益交换关系的美术批评行为,也因大的环境的影响以及其中种种牵扯而无法保持公允、客观,当批评家需要对美术家及其创作做出价值判断时,批评家往往顾左右而言他,或者绞尽脑汁发表一些“巧妙的”客套。丧失了自身的品格、独立性和学术性的美术批评,无法对美术创作起到匡正、引领的作用,必然失去艺术家的信任,也失去读者和公众的信任,使真正的批评的声音在市场的喧闹中变得极为微弱。

因此,尽管当下的美术批评十分活跃,人们却普遍感到缺乏真正的美术批评,更缺少美术批评大家,我们已经很少能读到褒贬有据、观点鲜明的艺术批评,种种人情世故,太多的利益牵扯,已经使大量艺术批评偏离了其应有的定位。批评的力量虚弱,在许多重要的领域集体“失语”。

三、当前美术批评的精神重塑

时代需要健康的美术批评。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作为文艺批评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批评同样是观照美术创作实践得失的镜子、治疗美术领域不良症候的良药,是促进美术创作多出精品、引领正确的审美风尚的重要力量。美术创作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美术批评的同步提升。重塑健康、理性、公正而富于锋芒的批评精神,是美术批评建设的当务之急。

(一)构建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和当代审美引领价值的美术理论,是重塑批评精神的基础

中国美术批评的提升需要美术学理论的不断创新。作为名副其实的美术批评家,首先必须在艺术史及艺术理论的坐标系中确立自己的立场和审美价值取向,必须要掌握正确的方法论。这对于支持和推动当代美术批评、促进美术创作的健康发展十分重要。

近年来,文艺批评领域确实存在着以西方文艺理论为标准,度量中国文艺作品,阐释中国文艺实践,裁剪中国文艺审美的问题和现象。一些美术批评家也热衷于照搬远离中国艺术实践和审美经验的西方概念,以种种简单移植而来的时髦理论强行阐释中国的艺术创作和艺术现象。

美术的繁荣发展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和相互交流。中国当代美术取得今日成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得益于文化领域的对外开放。从美术作品的互展、美术家间的交流到艺术理论的译介与学术交流,都大大拓宽了中国美术家的视野,直接带来了艺术观念的创新。

但是,艺术交流的目的应该取长补短,而不应该是照搬照抄。中国美术理论的构建必须坚持民族文化的立场,必须在全球化中保持民族文化的个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我们文艺才能更好发展繁荣起来。”在悠久历史中形成的中国艺术传统,凝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价值取向和独立的美学精神。构建中国的美术理论体系,就要打通中西美术,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重视民族文化资源的发掘,基于民族深厚的审美积淀,融会我国传统美术理论和西方美术理论,努力构建从民族文化传统中生长起来的、能够与世界美术理论与实践对话的中国当代美术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

(二)只有重视学术品格与学科建设,确立独立清晰的批评标准,当代美术批评才能逐渐形成自身的话语体系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美术领域出现的一系列新现象促使美术批评必须调整自身的姿态,以积极的态度应对时代美术的新发展。这些新现象不仅包括新潮美术形式的不断出现,还包括新媒体的革命性发展、大众文化的强势与视觉文化的兴起,等等。美术批评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好的美术批评不仅需要评论者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敏锐的审美观察力,还需要评论者能够面对日新月异的美术现象,及时对美术领域的创新做出预见和判断。在这个过程中,美术批评的标准也应该不断调整以适应文化发展的需要。新的美术批评标准的建立对于重树批评的权威具有重要意义,应当成为当代美术批评工作者认真面对的课题。

美术材料的不断创新、新艺术形式(诸如装置艺术、行为艺术以及影像方式)等的不断出现,使得以往的艺术标准和分析方法显得难以奏效。如在许多综合材料和观念艺术作品面前,传统的形式分析往往有些隔靴搔痒、不得要领。以新媒体为推手的大众文化的兴起,对所谓精英文化构成了压迫。“美术领域中出现的消解崇高、回避意义、图像狂欢、强调感觉的唯一性等倾向都可以看作是非知识分子化和大众化的文化表达。”视觉文化的兴起,强调美术批评的视觉关注,使当代美术理论面对着新的学术语境,并对美术批评的方法及标准产生一系列影响。

当代美术批评必须主动面对新的美术现象,重新建立美术评价的标准,这种标准并非排斥性的统一认识,而是要通过批评者的共同努力,基于美术理论重建的成果,重新确立美术批评的“权威话语权”,推进美术批评与当代美术创作实践的同步转型。

(三)批评的根本责任是引领和匡正

美术批评是美术创作实践的重要校正机制,是促进美术创作多出精品、引领正确的审美风尚的重要力量。当下,美术批评肩负着十分重要的文化使命。要加强美术批评,发挥其积极的引导作用,主动担负批评的时代使命。

批评家的工作就是以其专业素养、学术精神和责任担当,坚持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标准,在尚未经过时间自然淘汰的大量的艺术作品中去粗取精、去劣存优,将真正具有较高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精品力作推介给读者与观众。并以其卓有成效的批评工作,达到引领正确的审美趋向和健康的时代风尚的作用,这是艺术批评的价值和使命所在。

艺术批评贵在有真知灼见,贵在有批判精神,有激浊扬清的勇气。尽管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干扰(如商业利益的干扰等),美术批评有时需要采取一种策略性的姿态,但美术批评首先应该确立其正确的文化判断与责任。如果缺失了批判精神和实事求是的勇气,纠缠于种种利益之中,艺术批评中就会出现无原则的吹捧或打压,就会导致审美价值标准和评价体系的模糊混乱,也必然影响美术创作的健康发展。实际上,近年来对当代美术批评的诟病中,指责最多的就是批评无法保持自身的独立性,未发挥引领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中倡导“讲真话、讲道理”的文艺批评,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讲真话”,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坚持正确的审美判断,直言褒贬,勇于批评,这是美术批评的重要职责之一;“讲道理”就以理服人,注意方式方法。当前,一些美术批评不大受欢迎,其主要原因之一就在没有“讲真话”。他们或者未能正确区分好作品和差作品,或者即使明知“好”与“差”却不说真话,将“差”说成是“好”,因而败坏了艺术批评的公信力。而批评中谩骂攻击现象的愈演愈烈,则严重违背了“讲道理”的原则。

美术批评首先需要正确的判断力,这是从事批评的基本条件,“我们就必须学会分辨哪些是会给我们文化带来光荣的艺术成就,哪些是瞬间即逝的时尚把戏;哪些是卓越大师,哪些只是江湖骗子”。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同样困难甚至更为困难的则是“讲真话、讲道理”,这需要“批评家不但要有水平,还要有胆量。……还要求批评家有良好的道德操守和起码的艺术良知”。

当代美术批评要重塑形象,就必须坚持“讲真话、讲道理”,在艺术作品的质量判断上敢于实事求是,旗帜鲜明地表明看法,绝不能因为顾及个人得失,以次充好,把粗制滥造、格调低下甚至内容错误的文艺作品推介给社会。

批评家未能明辨是非,原因较为复杂,除了批评家自身的个人原因外,也与中国当代美术创作与批评共处的环境密切相关,批评机制的不完善、艺术批评与艺术市场的距离太近等等,似乎都可以构成对当代美术批评的干扰。在中国当下社会和文化语境中,特别是在市场情景中,对“资本强权”的应对、保持批评的独立性,是当下美术批评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美术批评只有坚守自身的独立性,其公信力才能得到重建。

(四)新媒体时代的美术批评更需要价值导向的引领和批评精神的弘扬

互联网特别是移动网络的迅猛发展,对美术批评的生态环境产生了深刻影响。依托于新媒体的批评有着更为直接的表达与快捷的互动反馈,因而发展迅速,影响力不容小觑;评论不再是专业评论工作者的专利,而成为所有愿意对美术作品或美术现象发表意见的人们共同的活动。面对新媒体的兴起,评论的社会职责更为重大。

专业的美术批评者既要融入新媒体平台的交流中,又要努力保持自身的独立性。这就要求专业美术批评者要创新适应新媒体特点的话语、呈现形式与传播方式,使自己的批评文字既要体现专业水准、有真知灼见、文风清新喜人,使评论回归其本来职责和功能,从根本上改变权威美术批评失语与缺位的状况;同时要保持充分的自觉意识,努力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提高正确开展美术批评的能力。

在鼓励专业美术批评者主动进入网络平台,在新媒体上发表有深度、有温度的文章的同时,也应鼓励和引导更多的具有丰富艺术创作经验或鉴赏经验的美术家、观众、读者参与美术批评。现在网络媒体上大量的美术批评写手都是从读者、观众发展而来,他们视野开阔、鉴赏经验丰富、文化素养高、熟悉网络环境,不受利益圈子的左右,他们可能会写出更加鲜活的美术批评。

但是,美术批评的振兴绝非是仅仅借助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去获得话语权那么简单。每一个写作者都在自觉不自觉地传达一种价值判断,好的艺术批评,必须在与读者交流的过程中,抓住一些本质性的东西,将评论者的价值判断融化在直接有力的文字表述之中。媒介平台的拓展与话语趋向多元不能导致价值的弥散。无论在什么媒体上,美术批评都首先应是价值判断过程及其结论的呈现,其基本价值追求应是基本一致的,那就是集中于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美学观,集中于对社会良知的唤起,集中于对美好人性的反映。因此,当代美术批评振兴首先需要解决的是核心价值观的确立。美术批评要善用媒体,转变表达方式,但必须直面现实、关注社会,在价值引领方面旗帜鲜明。特别是面对当前文艺创作中存在的庸俗、低俗、媚俗现象,不能含糊其辞,不能丧失价值立场。

(五)回归美术创作的本体是美术批评的时代趋向

美术批评应以“作品”为研究对象,这本是正常的趋向。从注重审美感悟和对感悟的理性思考的印象式批评,到注重通过操作性很强的理论模式进行形式分析的“新批评”,都聚焦于作品本身。但在当代艺术发展的语境中,美术“作品”本身发生了变化,大量的美术实践突破了“架上绘画”的范畴,装置、影像等形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此时,当代美术批评也从艺术的形式,转向艺术的内涵、思想的研究,对艺术的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的研究成为当代美术批评的重要领域。“当代艺术从架上的‘形式实验’逐渐转向了综合材料所塑造的‘观念’和‘社会批判’的历史转向,即艺术家更关注于作品背后的社会意义和文化批判的使命”,这种转型的内在理由正是当代艺术转型的必然结果。“当代艺术创作模式、生产机制与传播方式领域所发生的种种变化,不可能不得到敏感的艺术批评家们的关注”。

美术批评重视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对艺术作品进行讨论,基于艺术品的外部的“文化研究”对美术批评影响深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与此同时,美术理论研究中的文献与观念研究也影响着美术批评的角度和趋向。但无论是“文化研究”式的美术批评还是源自美术史论的文献研究都忽视了对艺术形式、技法等艺术本体的考察,导致美术批评忽视图像,忽视艺术家的创作,即使进入到作品研究时,批评家们也往往采取印象式描述和自发的感悟式批评,使美术研究缺乏令人信服的标准。因此,当代美术批评应该回归艺术本体批评,直接地研究艺术作品,揭示艺术自身的规律,这应该成为当下美术批评的重要导向。

近年来,随着视觉文化的兴起,美术批评开始重新强调视觉关注。“通过围绕‘看的行为’的跨学科视域整合,而在新的层面将美术批评的思考点重新拉回到‘视觉经验’”。在此理论背景下,人们重新思考如何来评价一幅作品。人们在思考,当我们面对一幅美术作品时, 我们根据什么来判断它是一幅好作品还是差作品?这种判断的标准究竟在哪里?在这样一种追问之下,离开作品本身的美术批评受到质疑。如果说,美术作品是表象,美术批评正是要透过这种表象对美术作品乃至其所代表的现象进行理性的研究与思考,重新关注作品,回归美术的本体,应该成为当下美术批评的重要取向。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评论工作,提出要“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这对构建中国当代美术批评话语体系与批评标准,提出了鲜明的导向。历史的、美学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凸显了“社会-历史”视角与审美视角的统一;人民的观点,就是要以人民的审美期待与需求作为批评的标准,并以之对艺术作出价值判断;而艺术的观点,则体现了对于艺术创作本体的关注。当代美术批评,要始终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从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和美学的四个维度建立科学的参照系,开美术批评新风,实现对当代美术批评的精神重塑。

注释

[1] 邵大箴:《开放与传播:改革开放30年中国美术批评论坛文集》,《美术之友》2009年第12期。

[2] 郑工:《“美术理论批评化”的困顿》《美术观察》2008年第3期。

[3] 顾丞峰:《当代美术批评的困惑》,《艺术探索》2004年第1期。

[4] 黄专:《当代何以成史》,见巫鸿:《走自己的路:巫鸿论中国当代艺术家》,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8年。

[5] 陈醉:《美术批评:树立三个意识》,《美术观察》2010年第5期。

[6] 祝帅:《批评的危机》,《美术观察》2011年第3期。

[7] 孔新苗:《美术批评的逻辑与范式》,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叶青:江西省文联党组成员、主席

(责任编辑:程阳阳)

猜你喜欢
批评家美术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新锐批评家
美术篇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围城》新读本——郝庆军《批评家》
“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家奖”授奖辞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
台湾当代美术
画家和批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