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井忍
日本有句老话:“秋茄子不给媳妇吃。”此话有两种讲法:一是秋天的茄子太美味了,做婆婆的舍不得给儿媳妇吃,有点欺负媳妇的意思。另一说是秋天的茄子多吃容易受寒,考虑到媳妇的健康 (其实是家族香火),还是不吃为好。不管是哪种解释,秋茄子的美味是没得说的。
茄子从夏天开始收获,一段时间后产量会降低。大约八月中旬的样子,需要把植株拦腰截断,经过这般暴力的治疗,九月前会长出新芽,之后可以收获更有滋味的“秋茄子”。之所以美味,是因为这时候的茄子皮薄、子少、更结实。
营养学家的研究也显示,秋茄子的氨基酸含量比夏天的要高得多。
不过对我来说,茄子仍算是夏天的蔬菜。小时候每到暑假,父母会把我送到外公外婆家住上几周。外公的业余爱好是种菜,后院大约一百平方米的空地被他开辟成了菜园。
夏日清晨,外公先在榻榻米上为祖先上香,之后就带着我去后院“觅食”。外公递来一把笨重的园艺剪,一边指点外孙女:“这个可以摘,那个还得等两天……”在夏日的阳光下,在寂静的菜园里,好像每棵蔬菜都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番茄的浓郁酸味,茄子艳丽的表皮,还有黄瓜蛮有攻击性的绿色毛刺。
我一收完蔬菜,就跑去外婆那里献宝。外婆总是一副吃惊的表情:“哦哟哟,这么大的茄子啊,看起来很好吃呢!”每回我都被夸得轻飘飘,而真正的劳动者却一言不发,外公通常都是咳嗽几声,就去享受他的第二爱好—抽烟。
外婆的茄子料理比较固定。一是烤茄子,二是鴫烧。其实这两道菜肴的味道挺像,主要靠味噌调理。把茄子竖着剖开,炭烤后去皮,最后涂上一层酱,这就是烤茄子的做法。鴫烧是将茄子翻炒后,加入少许料酒和白糖,再用味噌调味。
小时候我总是偏爱鴫烧,因为它的味道偏甜。但我很长时间一直不知道这道菜叫作鴫烧,就叫“味噌茄子”。每逢小学远足郊游,我总会请母亲做上一份,美味又耐饥。
鴫烧这道菜的来历,经过一番调查后得知:鴫(shigi)是生活在水边的一种野鸟(中文名为鹬),如今在日本几乎没人吃。而且鴫烧这道菜里并没有鴫肉,那为什么叫鴫烧呢?
经过我的考证:“鴫烧”是日本几百年前就有的一道传统菜。十六世纪室町时代的禽肉料理说明书《武家调味故实》介绍做法如下:用盐腌好的茄子,切一半后除掉白色部分,以鹬肉取代。再覆上柿子叶烤一烤,最后用盐调味。所以,最初“鴫烧”名副其实,是有禽肉的,后来才演变成纯素菜而保留原名。
所以,十几年后再出版的室町时代料理书《庖丁闻书》里,这道菜已经变成这样的说明:“鴫烧”已经不用鹬肉,代之以茄子。也许是因为时代变了,大家不再食用鹬肉,也可能是因为当时普及了素食料理。再过了近一百年,江户时代的料理书《料理物语》里介绍的“鴫烧”更进化一步:将茄子切开,串上竹签并加上花椒风味的味噌烧烤。可见,十七世纪的“鴫烧”已和今天的有些像了。
在日本菜谱网站上搜索“鴫烧”,会发现现代的做法并不一定是烧烤式,只要将茄子油炒后用味噌调味就可以称鴫烧了。不少人为了口感或营养考虑,还加了青椒、猪肉、白芝麻。
北京夏天的一个下午,我到菜市场去买菜,看到深蓝、肥大的茄子,我脑海里就闪现出外婆温柔的夸奖,还有寡言的外公身上那淡淡的烟味。忍不住伸手跟阿姨要两个,回家做的就是“味噌茄子”。
便当源在中国
“便当”一词源于中国,日文汉字写作“弁当”[bento]。料理研究者奥村彪生在《日本的便当》一书中写道:含便利之意的“便当”在日本室町时代传入日本,到了安土桃山时代已明确指“存放食物的便携式多层方木盒”。
日本车站小卖部的“铁路便当”。烹调方式以烤、煮或凉拌为主,使用调料最多的是酱油和味噌。这些调料含有的氨基酸,让食材冷却后也能保持美味。尤其是多用干香菇和蔬菜的日式煮物,冷却后更入味。由于使用了当地土产和优质稻米,并用传统方式烹饪,别具风味。
日本年轻妈妈们最喜欢的是卡通便当。小饭团上用海苔、奶酪等“画出”眼睛鼻子,再用鸡蛋、肉末和五彩的蔬果来构成方寸之间的小世界。早上的母亲们真辛苦啊。卡通便当的出发点只是为了让孩子中午在幼儿园多吃一点,但这一技术被主妇们钻研得越来越深,加上现在的便当工具和食材都变得非常丰富,所以诞生了闻名世界的日式卡通便当。
编辑/周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