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通道在创伤院前急救中的应用
王兵
1
周路坦
2
(1.河南省人民医院急诊医学部河南郑州450003; 2.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河南郑州450052)
【摘要】目的探讨绿色通道在创伤院前急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抢救的1 468例危重创伤患者作为对照组,2012年11月至2014年9月抢救的1 532例危重创伤患者作为干预组,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的创伤院前急救模式,干预组采用院前院内无缝衔接的绿色通道创伤急救模式,观察两组创伤患者的并发症、致残率、存活率、医务人员接触患者到进行手术的时间。结果干预组患者的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和致残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等待手术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院内无缝衔接的绿色通道创伤急救模式比传统的院前急救模式大大缩短了急救反应时间,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和致残率,为院内成功救治赢得了时间。
【关键词】绿色通道;院前急救;急救时间
创伤是机体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作用后,体表及内部结构发生紊乱和破坏,同时或相继出现的组织器官功能障碍,具有休克发生率高、死亡率高、并发症多等特点[1]。全球每年因创伤死亡人数达500余万,是美国40岁以下人群的主要死因;亦是我国第3大死因。创伤后1 h为抢救的黄金时间,而伤后10 min称为“白金10 min”[2]。尽早到达,尽早救治,科学、规范、高质量地实施救治措施,尽快为严重创伤患者创造手术和治疗时间和条件,对提升患者的生存率,降低致残率、致死率具有重要意义。院前急救是创伤患者救治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亦为创伤救治体系“三环理论”中的一个基本环节。本文对河南省急救中心2011年10月以来进行创伤院前急救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绿色通道在创伤院前急救中的应用价值,具体如下。
1.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10月至2014年9月在河南省急救中心进行院前救治的3 000例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抢救的1 468例危重创伤患者作为对照组,包括男1 020例,女448例;年龄13~82岁;平均(36. 2±1. 4)岁;交通事故897例,高空坠落125例,挤压伤101例,锐器伤345例;严重创伤357例,多发伤114例。2012年11月至2014 年9月抢救的1 532例危重创伤患者设为干预组,包括男946例,女586例;年龄12~86岁;平均(35. 7±1. 3) 岁;其中交通事故864例,高空坠落115例,挤压伤117例,锐器伤436例;其中严重创伤402例,多发伤13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受伤部位、受伤程度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具有可比性。
1.2设计方法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的创伤患者院前急救模式。干预组采用院前院内无缝衔接的绿色通道创伤急救模式,具体方法如下:医务人员在接到120呼救电话时,首先对创伤患者进行电话询问,做出预判断评估,通过电话指导现场人员进行初步处理并做相应准备。医务人员达到现场后边快速进行初级创伤评估,边进行现场抢救处理,根据评估结果电话组织调动院内急救力量做好积极抢救准备,患者到达医院,院内抢救随即启动,真正实现绿色通道畅通,使患者得到最快、最及时、最合理的处置。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致残率、存活率、医务人员接触患者到进行手术的时间。
1.4数据处理数据采用SPSS 18. 0进行统计分析,定性资料采用χ2检验,定量资料采用t检验,P<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组患者的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和致残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等待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创伤患者相关指标比较
为了开展创伤院前急救绿色通道工作,河南省急救中心成立了院前急救大队,对外负责郑州市120急救中心指派的各种急救任务和各种应急保障任务;对内负责协调各种急救患者的院前急救、院前与院内急救的交接及院内阶段救治、患者院内科室之间的转运、危重创伤患者手术前的转运工作。
大多数创伤工作者普遍认可“创伤-时间依赖性疾病”的理念。创伤救治工作存在救治“时间窗”,若错过或超出“时间窗”,将给创伤患者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甚者失去最佳的抢救机会,并发症发生率、伤残率将会成倍增加。故此,对于创伤的院前急救来说,时间等于生命。发达国家从受伤呼救到急救人员到现场,需要5~10 min。我国受交通状况、急救半径等因素制约,到达现场时间很难保证在10 min以内,故必须建立创伤院前急救绿色通道。河南省急救中心的创伤院前急救绿色通道模式为从接受呼救电话指令、派出救护单元、电话询问和指导现场处理、评估伤情、现场处理、安全转运、与院内交接或转送手术等每个环节都环环紧密相扣,只有每一个环节都做到畅通无阻,创伤院前急救的时间才能缩至最短,才能尽可能让患者在“黄金1 h”内得到准确治疗。为创伤患者开通绿色通道旨在最大限度地缩短创伤患者从受伤到获得确切性治疗的时间,最大限度地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致残率,这期间院前急救绿色通道的作用尤为突出。
目前,国家急诊医疗勤务体系(EMSS)对群众的现场急救越来越重视。因意外伤害多发生在道路、工作地、家庭、野外等环境,由于急救半径过长、实际交通路况等各种原因,导致医务工作者不能及时到达事发现场,很难作为首先发现者进行最先的院前急救。河南省急救中心采取电话询问、评估伤情、电话指导现场人员做一些基本的现场处理;急救单元到达现场后就能节约部分时间,做一些更专业的生命支持,为创伤患者在“黄金1 h”内得到确切性治疗提供机会。当然,若能对全体公民进行急救培训,电话指导现场救治会更好。我国在普及“第一目击者”现场急救知识方面的工作才刚刚起步,河南省急救中心近阶段也正在做此项工作,到附近社区、学校进行创伤健康讲座,培训“第一目击者”急救知识与意识,以便发生意外伤害时电话指导现场人员进行现场救治。
院前创伤急救特点:伤情危重,复杂易变,家属急躁、恐惧、无助、缺乏专业知识。故院前急救容易耽搁时间,错失创伤救治时间窗。因此,院前急救必须保证快捷、顺畅、默契、及时、高效;在院前创伤救治过程中,良好的医护合作显得非常重要。固定医护合作,不仅能增加医护之间的信任度,而且能增加医护之间的默契度。充分的信任和配合则能大大缩短院前创伤救治时间,同样能为创伤救治的“白金10 min”、“黄金1 h”赢得时间与机会。
综上所述,与传统的创伤患者院前急救模式相比,院前院内无缝衔接的绿色通道创伤急救模式大大缩短了急救反应时间,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和致残率,提高了创伤后“黄金1 h”的利用率,有利于急诊抢救和术前准备,为院内成功救治赢得了时间与机会。
参考文献
[1]曾勇,高志强.急救“绿色通道”新模式在交通伤救治中的作用探讨[J].中华创伤杂志,2010,26(7) :617-619.
[2]熊宁,王强,魏璐,等.急诊绿色通道抢救急性心肌梗死24例分析[J].西部医学,2010,22(3) :460.
[3]黄兵.绿色通道在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中的应用体会[J].医护论坛,2013,20(22) :182-183.
[4]蔡爱敏,朱燕.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在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20) :1885-1886.
[5]曾文莉.一体化急救护理管理在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探讨[J].中外医疗,2013,32(8) :14-16.
[6]李志勇,周敏,周健.急诊绿色通道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作用[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07,13(5) :235-237.
[7]周继红,王正国.我国创伤急救治疗几点问题的探讨[J].中华创伤杂志,2009,25(2) :100-102.
(收稿日期:2014-09-03)
doi:10.3969/j.issn.1004-437X2015.01.020
【中图分类号】R 4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