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失败经历对企业是 “长痛”还是 “短痛”?

2015-11-13 02:22:44杜威剑李梦洁
财经论丛 2015年8期
关键词:财务状况出口样本

杜威剑,李梦洁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天津 300071)

一、引言及相关文献回顾

出口会扩大企业产品的消费市场,使企业具有更大的获利空间并分散仅在本国市场销售的风险。然而,进入出口市场需高额的固定成本,在出口规模较低的情形下会造成大量的利润损失[1]。此外,企业出口所需投入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贷款,一旦出口失败后再转回国内市场将造成大量的债务,因而不得不放弃一些国内市场的机会,以偿还出口固定成本带来的债务[2]。但对出口企业而言,由于具有更大的产品市场,可通过国内与国外市场的收入来偿还企业贷款,因此出口会直接影响企业在国内市场的经营状况。随着微观层面数据的完善,关于出口企业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但对广泛存在于出口市场的另一类企业——出口失败的企业却鲜有涉及。基于此,系统地比较出口失败企业、持续出口企业与内销企业的国内经营状况,不仅可以推进理论界关于企业出口失败行为的研究,同时可以更准确地估计企业出口的机会成本,为企业是否进入出口市场提供参考,因此这一研究具有很好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关于内销企业、持续出口企业与出口失败企业的界定的文献较少。Cadot(2013)选取非洲四国的企业数据,分析企业成功进入出口市场的决定因素,认为企业向同一国出口数量越多,企业成功进入该出口市场的概率就越大[3]。陈勇兵等(2012)利用中国企业层面匹配数据估计中国企业的出口时间,同时考察企业出口持续时间的决定因素[4]。本文参照主流文献的研究,依照企业出口存续时间将企业样本分为内销企业、持续出口企业与出口失败企业三类。

在界定不同类型企业的基础上,现有文献对企业出口与国内经营状况的研究主要从两者之间的关系展开。Ahn和McQuoid(2012)认为出口收入与国内收入之间可能存在替代关系,由于企业生产能力的约束,当企业存在正向出口冲击时会降低企业的国内销售收入[5]。McQuoid和Rubini(2014)区分不同企业进入出口市场对国内市场的影响[6],类似的研究还有Blum(2013)[7]。邱斌和尹威(2010)利用中国制造业细分行业的数据研究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中出口市场与本地市场的关系[8]。邵敏和包群(2011)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分析企业退出出口市场的行为对企业国内市场经营表现的影响[9]。

现有文献关于出口对企业国内经营表现的影响主要是针对出口成功的企业,对投入大量固定成本却未能持续出口进而转回国内市场的企业却鲜有探讨,而这类企业在出口市场中也是广泛存在的。与以往的研究不同,本文在企业异质性与局部均衡的假设下,着重考察与持续出口企业和内销企业相比,企业的出口失败经历对其今后转回国内市场经营状况的影响并进行经验分析,以验证理论模型的结论。

二、理论模型推导

假设消费者对不同国家间产品具有固定替代弹性(CES)形式的偏好,qi为对产品i的消费数量,σ为产品间替代弹性,由于消费者更偏好多样化产品,因此σ>1。个人总支出关系式应满足,其中I为个人总收入。求解个人效用最大化,我们可得到一国对产品i的总消费量为:其中,内生变量mi为一国购买产品i的总人数,由企业在该国市场的投入决定①例如,市场宣传、产品设计等方面的投入都会影响该商品的消费人数。。参照Melitz(2003)的研究[10],假设进行生产企业必须支付固定的市场进入成本fe,并得到企业生产率φi且服从G(φi)分布。同时,若选择出口,则需额外支付fx单位的出口固定成本。若企业为风险中立型且进入出口市场具有不确定性,则是否可以持续出口取决于在国外市场能否匹配到适合的买家。假设γ比例的企业能出口成功②将持续出口的企业界定为出口成功,具体标准参照实证分析部分。,γ是外生给定的。如果出口收入低于总投入(即出口固定成本、市场支出及出口到国外市场可变成本之和),企业将不再出口,我们定义其为出口失败企业。

与Manova(2008)的研究一致[11],假设企业将以银行融资的方式支付所有出口成本fx、生产成本fd和市场投入成本F(mi)。其中,市场成本F(mi)=mβi为内生的,决定了企业面对的消费者数量,同时市场的边际成本递增,并采用企业利润来偿还债务。在企业为风险中立型的假设下,只有出口预期利润非负的企业会进入出口市场。与以往文献不同,本文假设企业投入出口固定成本fx后,是否能成功出口取决于企业与国外市场的匹配,因此存在不确定性。对出口失败而仅销售国内市场的企业而言,预期的利润最大化为:

其中,λ为企业能归还贷款的概率,Bi为企业需归还的贷款,fe为企业的市场投入。作为企业融资的抵押,其他变量同上。在求解企业利润最大化时,还需满足以下约束条件:

其中,(3)式为流动性约束,要求企业净收入不低于企业需归还的贷款,仅限制较低生产率的企业;(4)式为融资机构的参与约束,保证融资机构预期收益不低于其向企业进行的融资。

考虑不受制约的出口失败企业利润最大化,将(1)、(4)式代入(2)式后得到:

由(5)式可知,求解得到企业利润最大化情形下的企业产品价格和市场投入。在上述基础上加入(3)式的约束,求解得到出口失败企业受约束的边际生产率为:

对内销企业而言(即fx=0),受约束的边际生产率为:

而对持续出口的企业来说,因与国外市场的规模有关,在不失一般性的前提下,假设国外市场与国内市场类似,计算得到成功出口企业的受约束边际生产率为:

比较(6)、(7)式,可知φfailc>φdomec。相比内销企业而言,出口失败后的企业由于出口固定成本的投入会限制企业的发展,更容易受到流动性约束的限制。比较(7)、(8)式,可知φfailc>φsuccc。与成功出口企业相比,出口失败企业同样更易受到流动性约束的限制。

三、计量模型与数据介绍

(一)计量模型

根据理论模型的结论可知,与内销企业和持续出口企业相比,出口失败的经历使企业在国内市场的表现恶化。现实情形是否支持理论模型的结论,本文将通过实证分析进行验证。与持续出口企业相比,如果尝试出口但失败后的企业在国内市场的表现变差,那么究竟是出口失败的经历导致企业在国内市场的表现不佳?还是由于其他原因同时使企业出口失败和国内市场表现不佳呢?首先,生产率高的企业会更倾向于出口并在国内市场具有更好的表现,外资企业也可能更倾向于出口而获得更多的贷款,从而具有更好的财务状况。其次,研究的样本区间为1998-2009年,不仅包含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还包括中国加入WTO之前出口受到严重限制的时期,因而危机年份和入世冲击对出口企业的影响可能会被忽视。再次,企业发展具有周期性,在企业成立的初期发展较快,随着企业的进一步成熟,企业的增长速度会下降。对出口失败的企业而言,可能由于在出口前企业处于成长期而在国内市场表现得较好,但出口失败后的企业恰好处于成熟期、增长速度放缓,从而导致企业在国内市场的表现欠佳。最后,在持续出口与出口失败之间可能存在随时间变化的其他因素的干扰。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将对可能涉及到的情形逐一进行排除。估计中加入企业固定效应,可以排除不随时间变化的企业特征的干扰。考虑到经济中短期冲击对企业国内经营状况的影响,加入年份的虚拟变量进行处理。对企业的发展周期,本文分析中采用倍差法,以排除由于自身发展而非出口失败造成的下滑趋势的影响。据此,我们建立的基本计量模型如下:

其中,Yit为企业的国内市场表现指标,分别选取企业销售收入(R)和企业财务状况指标(F),其中财务状况指标采用流动资产与总资产的占比衡量;αi代表企业的固定效应;ηt为年份固定效应;afterit为虚拟变量,当企业进入出口市场及之后的年份取值1,其他情形下取值0;Sit为衡量企业出口成功的虚拟变量,对样本期内出口超过1年以上的企业记为1,其他情形下记为0;变量afterit*Sit衡量了出口成功企业与出口失败企业在出口尝试之后年份的二者差异,其系数β2为所要估计的主要系数,即倍差估计量;μit为随机误差项。

对企业而言,为达到出口的要求以拓宽国外市场,在进入出口市场当年或短期内会降低国内市场的供给,加大对海外市场的研发与投入。因此,为考察出口成功和失败经历对企业国内市场表现的短期和长期影响,我们将虚拟变量afterit进一步分解后得到如下的回归式:

其中,企业初次进入出口市场在当年及接下来一年内的aftersit取值1,其他情形下取值0,以衡量企业出口行为的当期或短期影响;afterlit在企业初次尝试进入出口市场之后的两年及以上的年份取值1,其他情形下取值0,以衡量企业出口行为的长期影响;aftersit* Sit、afterlit*Sit分别衡量出口成功与失败企业在出口短期和长期国内市场经营状况的差异。

(二)数据介绍

本文分析的主要数据来源为工业企业数据,样本区间年份为1998-2009年①由于样本期内2004年不包括企业的出口交货值的统计,因此将企业2004年数据从样本中剔除。,数据库样本范围为全部国有工业企业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②这里的“规模以上”要求企业每年的主营业务收入(即销售额)在500万元及以上。。考虑将工业企业数据中存在统计问题的样本剔除,具体方式如下:第一步,剔除关键指标(如总资产、职工人数、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净值和销售额)缺失的观测值;第二步,剔除不满足“规模以上”标准的观测值,即固定资产净值低于1000万元或销售额低于1000万元或职工人数少于30人的观测值;第三步,剔除一些明显不符合会计原则的观测值(包括总资产小于流动资产、总资产小于固定资产净值)和累计折旧小于当期折旧的观测值。

四、经验研究分析

(一)倍差法分析

结合(10)式,我们分别选取企业国内销售额与财务指标进行倍差回归分析,具体见表1的模型(1)、(2)所示。模型(1)衡量了出口对企业国内销售收入的影响,可以看出短期内出口企业的国内销售收入系数为正但并不显著,说明进入出口市场当期对企业的国内销售收入不存在显著影响;从长期看,与国内销售企业相比,出口企业的国内销售收入偏低近一半左右,说明企业出口会降低国内销售收入,对出口成功与否的企业均是如此。观察交互项的系数后发现,与出口失败的企业相比,短期内持续出口企业在国内销售收入方面并不具有优势,表明能否成功进入出口市场与企业国内销售规模并无显著相关性,这也验证短期内持续出口的企业可能由于需要提高产品质量和进一步拓宽国外市场而在很大程度上挤占国内销售份额;从长期看,持续出口企业的国内销售收入显著高于出口失败企业,表明企业出口可能由于存在“干中学”或规模经济效应而促使其在国内市场的扩张,同时也支持出口失败企业由于出口固定成本带来的债务而影响企业国内销售长期表现的结论。模型(2)在短期和长期的企业财务状况系数均为负且绝对值逐渐增大、显著性提高,表明尝试出口的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明显减弱。与预期的一致,进入出口市场使企业进行大量的出口固定成本投入,从而限制企业的资金流,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恶化了企业的资金状况,无论能否持续出口均需承担这一成本。通过交互项进一步考察出口失败企业与持续出口企业之间的财务状况,可以发现持续出口企业明显优于出口失败企业且长期内更为显著,说明出口失败经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

表1 倍差法的基本估计结果

考虑到企业在经济萧条年份和正常年份进入出口市场对企业国内表现可能存在不同影响,而样本中同时包括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因此为排除经济萧条年份的影响,我们剔除样本中1998、2008与2009年进入出口市场的企业后重新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模型(3)、(4)所示。在排除经济萧条冲击后,短期内出口企业与内销企业的系数为正且显著,说明国内销售表现较好的企业可能更愿意尝试出口,以拓宽产品的销售市场,实现更大的获利空间;从长期看,出口企业的国内销售收入与国内财务状况均显著低于内销企业,且与总体样本分析得到的系数差异不大,表明无论是否在危机年份,尝试出口对企业国内经营状况影响的结论一致,从而证明模型的稳健性。比较持续出口与出口失败企业可以发现,出口失败企业在进入出口市场时短期内往往比持续出口企业具有更高的国内销售收入,且财务状况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与理论模型中的假设一致,说明企业进入出口市场能否取得成功与进入时其国内销售表现并不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企业持续出口关键在于能否与国外市场成功匹配。长期来看,出口失败企业的国内表现显著低于持续出口企业,在排除经济萧条年份后这一结论仍不变。

此外,考虑到中国出口市场的特殊性,中国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在此之前大量企业是不具有出口权限的,因此出口可能面临更高的成本。为排除这一因素的干扰,在样本中剔除中国入世前相关年份的企业数据后重新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模型(5)、(6)所示。与出口失败企业相比,持续出口企业的系数扩大了近一倍,即在仅考虑中国入世之后样本区间时,持续出口企业能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国内市场经营,其他系数无显著变化,这进一步证明了模型的稳健性。

(二)倾向得分变权回归分析

根据前文的分析,内销企业、出口失败企业与持续出口企业之间可能存在一些随时间变化的特征差异,从而使仅采用倍差法的估计出现不准确性。为进一步排除上述因素的干扰,我们对(10)式采用倾向得分估计方程改变企业权重,以消除企业的特征差异的影响。本文采用以下方式计算得到企业的倾向得分:对每年的企业样本,选取出口失败企业作为处理组样本,以内销企业与出口失败企业作为对照组样本,将处理组与对照组各年样本混合后对企业特征进行回归①受到样本的限制,此处的企业特征变量选取企业国内销售值、流动负债、长期负债、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利润和年份等变量。,最终得到企业出口失败的概率。考虑到行业之间的差异,在倾向得分估计中针对样本涉及的不同行业分别进行估计。此外,对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平衡性进行检验,结果满足倾向得分要求。参照Busso等(2009)的研究[12],我们将倾向得分转化为权重,使倾向得分权重回归式满足参数的一致性要求,估计出口失败经历对企业国内销售收入与财务状况的平均处理效应(Average Treatment Effect,ATE),并要求企业满足共同支持条件,具体可参见Cameron和Trivedi(2005)[13]。倾向得分变权估计方程通过企业得分可以控制随时间变化的企业特征,因此能改进仅采用倍差法估计导致的企业自选择问题。采用倾向得分变权估计方程重新估计(10)式(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倾向得分变权估计方程的回归结果

从模型(7)、(8)的回归结果可知,出口企业与内销企业、持续出口企业与出口失败企业在短期内不存在显著差异,表明进行匹配之后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控制随时间变化的企业特征。从长期看,有出口经历的企业国内销售收入比内销企业的销售收入偏低50%左右,财务状况则偏低15%左右,因此相比内销企业而言,出口行为显著降低企业的国内销售收入且恶化企业的财务状况,对企业存在长期的持续影响。与出口失败企业相比,企业持续出口行为对国内销售收入和财务状况则存在正向影响。其经济学解释是:企业出口需大量的固定成本投入,而企业资金更多的是来自银行贷款,自有资金占比较少,出口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会提高企业的资金使用成本,进而恶化企业的财务状况。同时,出口固定成本挤占了用于改善企业经营设施的资本投入,制约企业针对国内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产品生产的能力,从而阻碍了企业的国内经营。然而,与出口失败企业相比,持续出口企业具有更广阔的市场,可能由于存在“干中学”或规模经济效应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出口固定成本投入对企业国内经营状况的不利影响。

模型(9)-(12)分别在排除经济萧条和中国入世前出口权限制对企业出口冲击的情形下,进一步考察出口失败经历对企业国内经营状况的影响。比较出口失败与持续出口企业的国内表现可以发现,出口失败经历从长期看同样会直接影响其国内表现,显著抑制其国内销售收入和财务状况,其他系数的符号和显著性表现与之前分析的结论一致。

由于中国特殊的转型背景下市场化进程并不完善,国有企业可能以更低利率和更便利的条件从银行获得贷款,而私营企业则缺乏这种能力。因此,出口失败经历对私营企业的国内经营状况影响可能会超过对国有企业的影响。考虑到企业的异质性,为进一步验证模型的稳健性,我们按所有制类型将企业划分为国有企业、私营企业与外资企业,并采用倾向得分变权估计方程分样本检验出口失败经历对企业国内经营状况的影响(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出口失败经历对企业国内经营状况的稳健性检验(所有制差异)

由表3的结果可知,出口失败经历对企业国内经营状况的影响存在明显的所有制差异。从长期看,出口失败经历对私营企业国内经营状况的负向影响程度最为显著,对企业财务状况的抑制作用明显高于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对外资企业而言,出口失败经历会恶化企业的国内销售收入,但对财务状况的影响程度较低。相比较而言,出口失败经历对国有企业尽管同样存在长期的负向影响,但显著性最低。与预期的一致,国有企业可以凭借其先天优势以较低的成本转回国内市场,外资企业在缺乏稳定出口市场的情形下,尽管资金流等财务状况并未显著恶化,但国内销售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影响。对私营企业而言,出口失败经历对企业经营状况的负向冲击作用最强。此外,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尽管不同所有制企业受到出口失败经历的影响程度和显著性有所差异,但出口失败经历在长期对企业的国内经营状况均存在持续的负向影响,这与之前分析的结果一致,再次证明了研究结论的稳健性。

五、结 语

本文分析出口失败经历对企业国内市场经营状况的影响,并分别从短期和长期进行考察。通过理论分析探讨进入出口市场与出口失败两种情形对企业的影响,为排除时间和企业特征等因素的干扰,我们分别采用倍差法和倾向得分变权方程验证理论分析的结果并得到如下的结论:第一,在短期内,进入出口市场企业的国内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与内销企业并无显著差别,尝试进入出口市场的企业并不具有明显的规模优势,在控制企业随时间变化的特征因素的倾向得分变权回归时结论一致;第二,从长期看,对有出口经历的企业而言,由于出口固定成本的投入,使国内销售状况和财务状况均显著低于内销企业;第三,在出口当期,持续出口与出口失败企业之间的财务状况并不存在显著差异,销售状况的差异在进行倾向得分变权估计时也不显著并符合模型的假设,即企业能否持续出口主要在于企业与国外市场匹配情况,与企业出口前的国内市场表现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第四,从长期看,出口失败经历会影响企业的国内销售状况和财务状况,通过样本期内的分析可知,出口失败企业的国内销售状况和财务状况比持续出口企业显著偏低,出口失败经历对转回国内经营的企业具有持久的负向影响;第五,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相比,出口失败经历对私营企业的负向冲击作用最为显著。

无论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而言,政策制定者均强调企业进入出口市场的重要性,并制定相关政策支持企业进入出口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然而,对国内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来说,出口失败经历可能给企业今后的国内市场经营造成长期的负向影响,尝试进入出口市场的企业由于需要大量的固定成本而将提高国内销售产品质量、改善企业生产技术的资源用于出口成本的投入,最终制约了企业的长期发展。因此,企业在决定是否进入出口市场时需综合考虑出口的机会成本,并结合企业自身特点进行权衡,切不可盲目出口。

[1] Eaton J.,Eslava M.,Kugler M.,et al.Export dynamics in Colombia:Firm-level evidence [R].NBER Working Paper,No.13531,2007.

[2] Auboin M.Restoring trade finance during a period of financial crisis:Stocktaking of recent initiatives[R].WTO Staff Working Paper,ERSD -16,2009.

[3] Cadot O.,Iacovone L.,Pierola M.D.,et al.Success and failure of African exporters [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13,(101),pp.284-296.

[4] 陈勇兵,李燕,周世民.中国企业出口持续时间及其决定因素[J].经济研究,2012,(7):48-61.

[5] Ahn J.B.,Mcquoid A.F.Capacity constrained exporters:Micro evidence and macro implications[R].Department of Economics Working Papers,Florid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January 15,2012.

[6] McQuoid A.,Rubini L.The opportunity cost of exporting[R].Unpublished Manuscript,2014.

[7] Blum B.S.,Claro S.,Horstmann I.J.Occasional and perennial exporters [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13,90(1),pp.65-74.

[8] 邱斌,尹威.中国制造业出口是否存在本土市场效应 [J].世界经济,2010,(7):44-63.

[9] 邵敏,包群.企业退出出口市场行为与企业的经营表现——基于倾向评分匹配的经验分析[J].财经研究,2011,(1):79-90.

[10] Melitz M.J.The impact of trade on intra-industry reallocations and 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J].Econometrica,2003,71(6),pp.1695-1725.

[11] Manova K.Credit constraints,heterogeneous firm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R].NBER Working Paper,No.14531,2008.

[12] Busso M.,DiNardo J.E.,McCrary J.New evidence on the finite sample properties of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and reweighting estimators[R].Unpublished Manuscript,2009.

[13] Cameron A.C.,Trivedi P.K.Micro-econometrics:Methods and Application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猜你喜欢
财务状况出口样本
用样本估计总体复习点拨
新常态下房地产企业财务状况分析及应对措施
推动医改的“直销样本”
比率分析公司财务状况——以步步高及永辉超市为例
消费导刊(2018年8期)2018-05-25 13:20:09
一只鹰,卡在春天的出口
学生天地(2017年11期)2017-05-17 05:50:51
随机微分方程的样本Lyapunov二次型估计
数据出口
汽车纵横(2017年1期)2017-02-17 18:58:57
数据—出口
汽车纵横(2016年9期)2016-10-27 12:47:01
数据 出口
汽车纵横(2016年8期)2016-09-24 15:38:21
村企共赢的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