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环境污染加重,竞争压力逐渐加大,已造成国民中亚健康和疾病高危人群比例增多,特别是慢性非感染性疾病发病率迅速上升。根据国际卫生组织和国内相关机构的调查,国民中健康人群仅占15%,被确诊为疾病者占15%,亚健康人群(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占70%。且亚健康状况多存在于18—45岁的人群中,成为慢性病群体庞大的后备军。而我国现有的慢性病患者已达2.6亿!
目前我国国民的健康素养较差,健康管理的覆盖面窄(仅限于部份城市居民),民众对健康状况和患病状态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均较低;而基层卫生机构的健康普查和健康档案又往往流于形式;因此,切实掌握国民的健康状况,对于决定国家和一个地区具体的卫生工作布署,以及引导百姓主动维护健康,已是当务之急。
健康体检和监测是解决这一难题的不二之路。健康体检不同于疾病检查,它是以康健为中心的预防保健性体检。我国的健康体检自2000年才逐步开展,而原有的体检主要是社会性体检,是对从事有规定的专业人员进行上岗前、上岗期间、离岗前的检查。还有一类是鉴定性身体检查。而健康体检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个体的体质和健康状况,定期体检是为了掌握健康的变化程度。
从SARS流行之后,健康管理受到重视并被引进国内,这极大地推进了健康体检的快速发展。健康管理是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是将被动的疾病治疗变为主动的管理健康。健康管理包括了健康信息的采集、评估和干预三大环节,它采集的健康信息已不局限于原有的体检项目。比如,亚健康状态的信息就是多种多样的,几乎每种疾病都有与之相近的亚健康表现,其产生原因有:自身存在的先天不足(包括遗传)、不良生活习惯、性格、心理因素、工作和生活节奏、环境污染、气候恶劣等。只有综合地采集了这些健康信息,才会形成更全面更科学的健康评价,才能保证健康干预的准确和有效。
目前,我国医学类健康管理机构已有8000多家,年体检人数达到一亿人次。健康管理机构又按照不同年龄、不同层次和危险因素的评价,制定了分类的体检和调查项目表,使体检更实用更具有针对性;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根据慢性病流调结论,对高危人群的体检还增加了相关项目的筛查,比如:对肿瘤高发区和有肿瘤家族史的人群进行肿瘤标志物检测,现能测定的18种肿瘤标志物,对于可能进入致癌诱导期的个体有一定的防治意义;对有遗传疾病的家族人群,可运用基因检测,进行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能有效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生率等。遗憾的是,健康管理尚未进入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
健康监测最初是疾病监测,是为了分析传染病和非感染性慢性病的动态和影响,包括从健康到发病的动态分布、区域分布及各类影响因素。当前,除了已建设完备的传染病监测体系外,按照国家发布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国成人体质测定标准》、《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等一系列文件,国民体质的健康监测愈来愈受到重视和发展。2014年9月,国家发布了《中国居民慢性病与营养监测工作方案》,多区域、大人群、长期地实施对现有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再进行整合和扩展,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慢性病及危险因素和营养监测系统。通过这种大样板大数据的统计分析,将形成各类群体和各区域的致病危险因素的评价,为政府提供维护居民健康的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