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支撑决策:软件企业的运营管理

2015-11-11 03:32欧阳忠诚
软件和集成电路 2015年6期
关键词:流程管理

文/欧阳忠诚

依公司战略规划,通过不断完善公司规章、制度、流程来服务于研发、交付和销售,让公司经营活动有章可循;通过不断完善IT系统、经营分析模型、风险评估模型以持续提升公司的业务处理效率和风险防控能力。

从2010年起,笔者所在的公司已经连续五年蝉联了I D C中国银行业IT服务和解决方案市场占有率的第一名,并在同年成功入围Fintech全球金融软件百强企业。

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公司的管理也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运营管理体系和独特的风格,作为公司运营管理体系的主要规划和设计者之一,我个人感到非常荣幸也颇有感触,也希望和大家一起分享这些经验和心得,在这里我们就针对软件企业运营管理这个议题做一个简单的探讨。

运营管理的概念始于制造业,参考百度文库的定义,“运营管理就是对运营过程的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是与产品生产和服务提供密切相关的各项管理工作的总称。”

目前市场上能够获得的运营管理知识大多都是针对制造型企业的经验总结,软件企业运营管理的书籍几乎没有,我们也只能一边参考有限的资料,一边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来规划和建设公司的运营管理体系。

经过充分的研讨,我们最终将公司运营管理体系建设的目标定义为,根据公司的战略规划,通过不断完善公司的规章、制度、流程来服务于研发、交付和销售等部门,让公司的经营活动变得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据可查;通过不断完善IT系统、经营分析模型、风险评估模型以持续提升公司的业务处理效率和风险防控能力,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套用现在比较流行的术语来讲,运营管理就是以数据分析为基础,为公司的经营决策提供支持,以价值分析为基础对公司业务流程进行再造和优化。

按照上述定义,运营管理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既包括经营计划的编制与执行监督管理、公司业务规范和流程的制定与优化、项目机会与售前投标管理、合同和项目的执行管理、渠道和供应商管理等具体工作,也包括对公司业务规范和流程的制定与优化工作、IT系统和经营分析模型、风险评估模型的建设工作等,这些工作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共同支撑公司的业务发展。

由于篇幅的关系,在本文中我们将仅针对经营计划的编制与执行监督管理、公司业务规范和流程的制定与优化、合同和项目的执行管理和IT系统建设几个方面做更详细的说明。

根据公司的战略规划,通过不断完善公司的规章、制度、流程来服务于研发、交付和销售等部门,让公司的经营活动变得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据可查。

经营计划的编制与执行监督管理

首先,让我们先看一看经营计划的编制与执行监督管理部分。

每家公司都会在年初制定本年度的经营目标和战略,而这些目标和战略的实现首先就会体现在公司下属各产品部门、交付部门、销售部门、职能部门及各分、子公司(以下简称为各部门)的计划和预算中,但是公司制定的这些战略目标能够实现吗?公司的整体目标和各部门的部门目标兼容吗?各部门之间的目标有没有矛盾的地方?实现目标所需的资源能够得到保障吗?

因此,制定经营计划时,首要目标就是要确保这些计划和预算执行的可行性,防止经营战略和计划中存在的缺陷和风险,并要能够平衡各种潜在的矛盾和冲突(如短期的业绩目标需要与长期的产品研发等核心竞争力建设之间的矛盾),同时对执行过程中的各种风险进行管控。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在每年年初都会要求各部门提交各自年度的商业计划书,在商业计划书中必须明确该部门的年度目标(财务目标及非财务目标)及实现的策略、需要公司及其他部门的支持等,公司会集中组织对各部门的商业计划书进行评审,并通过成立特别项目组的方式保障跨部门任务或公司重点任务的执行,特别是在公司的资源总是相对有限的情况下,这种做法也确保了能够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公司或部门的战略项目或活动上。

特别项目组的种类也不仅限于业务调研或产品研发,针对公司内部管理活动也可以设立特别项目组,如近两年公司就针对智慧银行、互联网金融、云架构规范、实施工艺标准化推进等分别组织了多个跨部门的特别项目组,并由专人负责,独立考核,对公司创新业务的发展和管理水平的提升起到了相当的促进作用。

另一方面,制定良好的经营计划还要依赖于对历史数据的有效分析和对现有业务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充分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更加合理的目标。

虽然初期由于历史数据的缺乏,会存在一定的“拍脑袋”的成分,如项目利润率多少才算合理?售前费用占合同收入的比例应该是多少?职能部门的成本又应该控制在多少才合适?但随着历史数据的不断积累,这些问题慢慢都会找到答案。

最重要的是,经营计划不只是制定,更需要执行。如何保障经营计划的执行过程,需要对各部门的各项经营数据进行定期的跟踪和检查,而对实施过程进行监管,尽早发现错误或偏离,及时进行纠正是运营管理建设的核心工作之一。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一方面通过不定期地举办销售体系和技术体系的风险评估联系会议来跟踪管理风险,另一方面通过借鉴银行业风险管理的成熟经验和方法,利用IT技术手段建立各种评价模型、监管模型、风险模型等,通过对相关过程数据的分析实现对公司风险进行实时的分析和跟踪,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虽然近几年员工薪资不断刚性增长,但由于各项管理成本占收入的比例也逐年下降,公司的利润率水平反而逐年提升。

公司业务规范和流程的制定与优化

规范和流程的作用就是用规则的确定性去应对结果的不确定性。而这些规范和流程的最重要的体现方式之一就是公司的各项制度,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每个公司都很重视公司的制度建设。

但是公司的制度也不是越多越好,制度过多一方面会使得管理成本过高,另一方面也会使员工无所适从,其实制度无所谓多与少,关键是它是否适应公司业务发展的需要,如果公司业务发展了,制度就要进行修正和更订。问题是公司的制度多长时间修订一次合适呢?

有个比喻比较形象,大意是说公司就恰比一个人,而制度就恰比一件衣服,那么多长时间我们需要买新的衣服呢?那得看这个人有多大,如果她还小处于发育期,可能衣服换的就勤,如果他已长大成人,可能一套西服就可以穿10年。

所以制度修订的频率其实也是由公司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的,还有就是我们给小孩买衣服的时候总有个感觉,不好买,不是买大就是买小,买大小合适的可没几天却又变小了,公司的制度又何尝不是呢?

和运营管理相关的规章制度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业务规则的管理制度,一类是针对业务流程的管理制度。

针对业务规则的管理制度,就是要告诉大家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而针对业务流程的管理制度,则是要告诉大家怎么做。

在对这些制度进行优化时,必须避免“就事论事”的倾向,毕竟任何问题的出现其实都可能是公司现行体制存在漏洞的一个具体表现,因此把问题放在全生产流程的背景中来思考,系统解决导致问题出现的本因才是真正的解决办法。

有人甚至断言:“如果一个公司在它的项目中有长期解决不掉的问题,必然能证明这个公司在管理工作中有长期没有解决的问题。”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其次在优化制度时还应避免教条化的思维,美国著名管理专家亨利·明茨伯格曾经讲过:“简单地追求统一或坚持‘原则’是愚蠢和狭隘的想法”,所有的制度都是为业务服务的,业务不同制度也应不同,业务发展了制度也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

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意识到,现代管理工具和管理理念的发展对公司规范和流程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公司的审批权限的问题,公司规模较小时,公司只有总经理“一支笔”没有问题,但是随着公司的发展,问题就出来了。以我公司为例,每年需要审批的合同就多达2000多份,报销单更是超过十万份,如果都是CEO来审批基本不可能,那怎么办?实际上,所有的各级管理人员并不是不想授权,而是不敢授权,“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情况在公司亦然。

在设计关于审批的业务规范时,我们充分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一方面对相关制度和流程进行优化,充分授权,很多审批权限甚至下放到项目经理,另一方面通过对IT系统进行调整,使得每一级管理人员可以轻易的查询到其被授权人的所有审批,这还不够,我们还同时设计了很多监管模型,针对存在风险的审批(如大额报销等)能够及时识别,并及时发送给授权人,并且还开发了临时授权、平行授权等授权功能,从而既提升了运营效率,又规避了相关风险。

和运营管理相关的规章制度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业务规则的管理制度,一类是针对业务流程的管理制度。

合同和项目的执行管理

合同和项目的执行管理,本质上是合同的执行管理,其管理的基础是项目的管理,毕竟我们与客户签订的是合同,而合同又由项目所支撑,项目的目的就是要按照合同要求履行合同要求的职责,并最终完成合同验收和收款。

针对合同管理,很多公司都已经建立了完善的规范和流程,这里仅讲一讲我公司有所创新的地方,如在合同评审环节,通过对历史合同的数据进行分析:如同一客户的所有项目延期的概率、费用超支的概率、付款的平均周期等建立了客户评级模型;使用相同产品的所有项目延期的概率、费用超支的概率等建立了产品成熟度模型,通过建设客户、产品、交付及销售代表各种风险和评级模型,并将这些基础风险模型和合同本身特定条款的风险进行计量,并对不同合同根据计量结果决定选择不同的审批流程。

风险估值超标的合同则根本无法提交审批,当然针对合同的特定风险,必须有人承担对此负责并先行关闭风险点后才能够进入下一流程和环节,应该说通过这些方法公司的合同风险基本上得到了控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同时为提升效率,针对公司长期合作的战略客户,我们也设计了绿色通道机制,对这些流程又进行了简化。

未来我们还计划利用历史的损失概率来对各部门的绩效考核数据进行调整,而这套思想正是借鉴了银行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方法。

针对项目管理,随着国内软件业的成熟,项目管理已经由过去单纯关注过程管理和质量管理,转向了更加重视风险管理,这主要有两个内涵:一是组织级项目风险管理,二是项目级项目风险管理。

先看组织级项目管理。我们有可能在项目立项时就知道这个项目有延期10%的概率是多少吗?我们有可能通过改变交付模式来提升项目的利润水平吗?这些其实都是组织级项目管理的范畴。

和之前谈到的合同风险评估一样,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统计学和计量学的方法对项目风险进行量化,建设针对项目立项过程的风险识别和管控体系。这个原理很简单,在成本度量方法确定的情况下,项目实际费用与项目预算的偏差实际上符合正态分布的形态,其均值代表平均的成本水平,其方差者代表项目出现偏差的程度,方差越大则项目偏离预算的概率就越高。当然,这些计量方法仅仅起到了测量的作用,但是我们也都知道很多无法定量,就无法优化。现在我们有了这些定量数据,又如何进行优化呢?为此我们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性的探索。

首先是针对项目进行分级和分类,根据项目的规模、交付方式、使用产品和业务技能等的差异将项目进行细分,并根据项目的不同类型制定了有针对性的管理办法和考核办法。

有了项目分级和分类,就可以针对不同项目类型制定不同实施工艺,包括项目管理机制、人员技能要求、项目关键路径、风险识别技术、标准文档规范等都标准化,将有效促进各产品线或服务线从产品标准化向工艺标准化、技术标准化进而向管理标准化提升。

同时也将风险管理的概念融入标准化工艺中,目前已经将这些功能整合到公司新一代项目管理系统中,下半年正式运营,届时项目经理将能在系统中清晰地看到项目关键路径、里程碑及需要关注的风险清单,并随时可以查询和下载相关支持材料。同时系统会自动对里程碑和风险清单进行跟踪,对延期里程碑和未关闭风险的项目将自动发出风险整改任务单至相关负责人和公司管理部门限期解决。

最后,作为项目实施工艺的执行者和实践者,项目经理序列的建设和人员的培养将很大程度上决定项目实施工艺最终的成果,而项目实施工艺标准化实际上应是项目经理培训和资质认证的前提条件,否则项目经理的培训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建立能够有效提升包括项目经理在内的项目组核心骨干工作积极性的相关政策,也是组织级项目管理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

合同和项目的执行是密不可分的。项目立项的基础本质上就是合同,不管这种联系是直接还是间接的,同时项目的里程碑又和合同的收款阶段紧密相连,因此合同和项目的管理必须统筹考虑,方能真正加强运营管理的效率。

IT系统建设

IT建设和运营管理关系貌似并不密切,但从我公司多年实践看,持续优化运营管理最为关键的因素就是IT系统建设。它是公司管理理念、管理方法最直接、最根本的体现之一。

IT系统不但可以实现现有的业务流程,更能够改变现有的业务流程,打破部门壁垒,使得更为简洁高效,而这恰恰是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所应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因此仅仅任命一名基层管理人员来管理IT系统建设的思路是不可取的,必须由对公司业务和管理的现状、未来的发展方向非常熟悉,且又有能力对现有运营体系进行优化和调整的人负责IT系统建设,这也是很多公司认为IT建设是一把手工程的原因。

最后,运营管理体系建设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建设周期最长、最难于被竞争对手复制的部分。因为运营管理体系建设不仅和企业的业务形态、发展战略等有关,也同样依赖于企业的历史传承和企业的文化,但不管怎样,运营管理的理念都是相通的,所用工具也具有一定的通用性。

猜你喜欢
流程管理
工星人平台注册流程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未签劳动合同的农民工工伤事故处理流程
协调管理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作用
吃水果有套“清洗流程”
协调管理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作用
与元英&宫胁咲良零距离 from IZ*ONE
违反流程 致命误判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