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永朝
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电商时代的思维方式有一个重大的差别,就是组织形态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1.“做大做强”,更要“做活”
工业时代我们追求的目标是更高更快更强,而在信息时代,一个企业、一个组织,包括一个个体,追求的目标除此之外,还有是“更活”。所谓“更活”,意味着在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环境下,员工把自己的性情、兴趣、纠结,都放在一个熔炉中锤炼,它很难通过准确的GDP来衡量。像韩都衣舍采用的掌门人大会,就是做活的制度设计,对企业持续性运作至关重要,如同2500年前的罗马元老院。做大做强,如果说是工业时代导向的话,“做活”就是信息时代的导向。
2.“稀缺”不再值得焦虑
工业时代里面有一个迷信,这个迷信是什么?对确定性的迷信,就是担心稀缺,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有一条就是稀缺,市场存在的理由就是解决稀缺的问题,之所以只有市场要设计这样的生产消费结构,就是为了解决稀缺的问题,这是工业时代的假设,但是在信息时代、电商时代、社交网络时代,你怎么看待稀缺?
工业时代的稀缺假设,包括最典型的就是人力资源的稀缺,而韩都衣舍寻找合伙人的过程非常戏剧性,他们在用工匠的精神营造这样一种氛围,平衡了工业时代的稀缺感,冲淡了稀缺带给你的焦虑,而把一种搜寻、沟通、启发,相互激励,变成了快乐的事情,稀缺不再是值得焦虑的事情,而是一次交往的时机。这是工业思维和信息思维非常大的不同。
3.“大生产”转变为“小规模”
在工业时代,我们相信简单,相信整齐划一,因为工业时代的法令、律令,就是单点取得突破之后大规模生产、大规模复制。进入个性化的时代之后,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工业时代的生产理论不好用,组织理论不好用,成本核算理论不好用,如果还套用工业时代的这些法则为企业制定战略、营销方案,进行营销规划,会出现处处不对头。
就像韩都衣舍服装起订量的问题,工厂的底限——50件是赚钱的,但工厂为什么不愿意生产?因为大批量生产是“常态”。我们已经被工业时代的逻辑绑架了,不管是生产链的上游下游,生产的形态和服务业的形态,彼此都被工业逻辑绑架了,以至于我们都要用所谓的共同财务语言、共同的商业语言来结算利益得失,来进行博弈。
这就是工业时代和电商时代之间思维逻辑的差异,这种变化正在悄然发生,套用一个学术语言来说叫“范式转移”,我们处于范式转移的十字路口,要求卷入这个洪流中的人不管职业是什么,要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范式转移在拷问着我们的思考方式、组织方式,拷问着我们的运转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