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层次论下宜居型城市的开放空间构建

2015-11-10 01:50吴向葵
城市学刊 2015年4期
关键词:宜居步行居民

吴向葵



需求层次论下宜居型城市的开放空间构建

吴向葵

(安徽大学 江淮学院,合肥 230031)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提示我们,大众对城市开放空间的需求也具有层次性,这将对城市开放空间的构建产生导向作用。为了满足城市居民的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及自我实现的需求,城市要注重营造以人为本的空间环境、完善城市步行空间系统和拓展整体的绿色开放空间,由此形成宜居型的城市开放空间格局。

宜居城市;大众需求;空间营造

城市问题的凸显迫使居民对于当前的生活品质与环境质量的改善有着迫切地需求。从“人的需求角度”出发研究宜居型城市开放空间很有必要。近年来,学术界对从需求层次论的角度探讨宜居型城市的研究尚少。

一、相关理论与概念界定

(一)需求层次论

心理学家马斯洛(1940)提出人的“需求层次论”,认为“人的需要是从生理、安全、交往、尊重到自我实现等由低到高的递进式层次。”人是作为生命个体存在的最高形式,也是能够主动选择和创造生存环境的生命体。择木而栖是人类最本源的需求,而需求本身也是人类改造自然、激发创造的动力。人以群体为单位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城市中寻求宜居型的生活环境,推动城市的持续发展和不断完善。人的需要是整个城市构造中真正的自变量,随需要的层次构建适宜的城市空间形态。马克思指出:“人创造了环境,环境也创造了人。”一个满足人类主观需求的城市空间对人客观本质的塑造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从人的生理到实现自我的阶梯性需求角度研究城市开放空间,是时代赋予设计师的责任。

(二)宜居型城市

宜居型城市总体来说是指大众对于居住行为和活动需求的满足状态,是行为模式的相配,所容纳的范围非常广泛,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1)在人的生存环境需求方面,城市是人类从事生产与生活的环境载体,构建良好的、宜人的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可以增强人与群体之间的空间活力场。2)在人的发展需求方面,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否完善是居民对城市满意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交通、环境、生活、生产等方面为居民提供合理的发展空间。3)在人的精神需求方面,注重城市文化设施的营建,积淀城市的文化内涵,建设更多的符合多元文化发展的设施,为居民的兴趣爱好和素质提升提供平台。[1]

表1 需求决定导向

二、城市开放空间的需求导向体系

(一)需求决定导向

马洛斯提出的“需求层次论”是以人的基本需求为出发点,从生理、安全、交往、尊重需求逐步上升到自我价值的突破,这一需求的实现必然与承载人类日常生活起居的物质载体密不可分,即城市开放空间。创造良性循环的、宜居的人居环境逐渐成为人们对于物质层面的基本需求,基于这种需求的升华对于宜居型城市的形成具有导向作用。如表1所示:

(二)宜居型城市开放空间的需求标准

城市开放空间是城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包容性的特质决定城市开放空间具有交通运输、生态环境优化、历史文化积淀等功能,为居民提供一个良性发展的空间环境,同时满足大众兴趣爱好的拓展以及精神素质的提高。表2从需求层次论的角度分析宜居型城市开放空间的需求标准。[2]

表2 宜居型城市开放空间的需求标准

三、宜居型城市开放空间的构建途径

(一)营造以人为本的空间环境

1. “人”“车”分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交通工具和交通枢纽发展迅速,人的便利出行离不开交通工具,但是交通工具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某些居民散步、交谈、聚集等休闲活动时所需的步行系统。在交通流量比较大的区域,“人”“车”的功能混合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和冲突,进行必要的分离能够完善城市的出行系统。

2. 配置行为设施。行为设施指的是为人的各种行为提供设备和保障,以步行系统为例,多指路灯、座椅以及铺装设施等景观小品为大众提供视觉、听觉以及休息等行为模式的需求。

3. 合理配置活动空间。建筑是为人的空间活动服务的,空间具有一定的复合性,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主体性。城市空间的主题不同,人的行为模式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活动空间需要与之相适应。根据人的需求层次的不同,配置相应的活动空间,注重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双重塑造。

(二)完善城市空间步行系统

1. 提高步行系统的通行能力

步行系统是否畅通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步行网络的容量大小,在对城市道路规划的同时需要划分区域,对不同的功能分区设计相应的道路分布。步行通道的通行能力指在天气与道路状况良好的前提下,行人以某一速度均匀行走时,在单位时间内可能通过某一点或某一断面的最大行人数,一般为每小时或每分钟通过1m宽度道路的行人数量。[3]

2. 形成步行系统的连续性

凯文·林奇在对道路的特征分析中指出:“道路应具有可识别性(即领域特征),而可识别的道路也应有“连续性”。步行系统的连续性是指居民能够在一定的步行路径过程中经过相应的区域到达其目的地,形成连续的步行网络。以确保行人无论在哪条路径上行走都能在视觉上和行为上保持线状的连续性。步行路径应具有整体的连续性与延伸性,以期使空间形成一个整体。

3. 加强步行系统的共享性

在新城市主义理念的推动下,为了缓解哥本哈根的商业中心区的交通压力,扬·盖尔主张将人流通行与中心区分离,修建单独的街道尺度,这一建议最初遭到反对,认为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商业区域的客流量萎缩,但是,事实上这一措施反而增加了步行者的承载量,使商业中心区的流动性加大。城市休闲漫步的空间,可以利用共享理念完善基础设施的设置,将原本已丧失基本功能的空间加以改造和再利用,形成视觉上的一体性,吸引大众前往、驻足。

(三)拓展整体的绿色开放空间

1. 丰富城市绿色空间的划分类型

绿色开放空间从景观构成的角度来分析,主要指存在于城市空间环境中的任何植被。植被是城市空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居民提供休闲游憩的公众聚会场所的同时为自然界的物种提供了生存的环境。城市绿色空间的涵盖为几个方面,既可以是已建成的公园、公共景观、廊道和自然风景区等区域空间,也可以是待开发利用的绿地场所。

2. 提高城市绿色空间的可达性

城市绿色空间是城市空间结构的构造之一,是唯一拥有自然或半自然的土地利用状态。苏格兰绿色空间组织曾就关于社会性和环境合理性方面做过一项研究,主题是绿色开放空间的适度规模和距离标准,结果显示,距离是居民使用绿色开放空间的关键因素,适宜的距离是居民能够在500m的范围内可达一处绿色开放空间,在这个范围内的使用频率最高,这一结论在实践调查的过程中也得到了验证。[4]

参考文献:

[1] 朱鹏, 姚亦峰, 张培刚. 基于人的“需求层次”理论的“宜居城市”评价指标初探[J]. 河南科学, 2006(7): 23-24.

[2] 周志田, 王海燕.中国适宜人居城市研究与评价[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4(3): 124-126.

[3] 张文忠, 尹卫红等.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M]. 北京: 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15-18.

[4] 凯瑟琳·沃德·汤姆森.城市绿色空间[J]. 世界建筑, 2006(5):67-69.

(责任编校:贺常颖)

Research on the Open Space of the Livable City Based on the Hierarchy of Needs

WU Xiangkui

(Jianghuai College, Anhui University; Hefei, Anhui 230031, China)

People needs of urban open space are hierarchical which plays the guiding rol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open space.By the theoretical support of need hierarchy theory,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concepts of livable city,which demonstrates the interaction of demand oriented and livable urban open space demand standard. Then it puts forward the ways for construction of urban open space,including build people-oriented space environment. It is to improve the urban space walking system,to expand the overall green open space in three aspects which are becoming the pattern of livable urban open space.

livable city;the public demand;space construction

TU 984.18

A

10.3969/j. issn. 2096-059X.2015.04.019

2096-059X (2015)04–0081–03

2015-06-03

安徽大学江淮学院科研项目(2014SK005)

吴向葵(1987-),女,安徽桐城人,助教,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景观设计及其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宜居步行居民
相约天然氧吧 感受宜居“金匮”
宜居的海底城市
石器时代的居民
步行回家
攀山擅离步行道自拍,不幸坠落身亡谁担责?
宜居大化
从步行到奔跑
宜居星球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