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哈两国丝绸之路旅游合作模式探析

2015-11-09 16:55王友文李敏
西部学刊 2015年10期

王友文+李敏

摘要:草原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合作是新疆与哈萨克斯坦参与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合作领域中的最佳切入点。新疆与哈国都是古代草原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区域,都具有草原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合作的强烈愿望,双方地缘区位优势明显、哈萨克民族文化相通、旅游资源互补性强、合作体制机制健全等诸多优势,决定了双方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际旅游合作的广阔前景。新疆利用这些优势与哈国共同实施草原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合作战略中,探索“一路一圈”模式,即:共建草原丝绸之路旅游线路模式、共建哈萨克草原文化国际旅游圈模式,对中国与周边国家开展国际旅游合作具有重要示范引领作用,同时能够对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发挥联接器和动力源作用。

关键词:新疆与哈萨克斯坦;草原丝绸之路旅游;国际合作模式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中国新疆与哈萨克斯坦都是古代草原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区域。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引发的全球新一轮丝绸之路旅游热潮中,中国新疆与哈萨克斯坦(以下简称哈国)共同实施草原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合作战略,是参与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合作领域中的最佳切入点和试验区,将由双方哈萨克草原文化旅游经济合作,拉动中哈两国多领域经济合作取得互利共赢的更大成就。

一、中国新疆与哈国实施草原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合作战略的重要意义

(一)将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旅游合作示范区

“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全面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国际环境。要将中国与丝绸之路区域中亚国家的旅游合作发展到新的高度和水平,还需要有科学的合作方法和运作模式与之相适应。哈国是中亚五国中国土面积最大、能源资源最丰富、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水平最强、国际影响力最大的国家,在中亚地区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同时又是与新疆边境线最长、通商口岸最多、双边贸易额最大的国家。加强中哈两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在中国与中亚诸国的国际合作战略中居于核心地位。中国新疆与哈国草原丝绸之路跨境旅游产业合作的蓬勃兴起,将率先促成“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文化旅游先导产业快速发展壮大。因此,中国新疆与哈国实施草原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国际合作战略,对两国实现共创旅游强国和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宏伟目标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同时能为新疆与其他中亚、西亚国家开展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国际合作提供示范和借鉴。

(二)将成为拉动双方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的火车头

在当今世界,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龙头”和活的灵魂,国际旅游业具有很强的产业关联效应。以哈萨克草原文化为特色,中哈两国实施草原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国际合作战略,对改变哈国和新疆信息通讯、商贸物流、金融服务、餐饮住宿、文化会展等现代服务业落后状况,具有“火车头”的强大拉动作用。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与产业创新,又为双方国际旅游市场拓展了更大空间,促进两国多元经济文化合作向深度与广度发展。

(三)将成为带动双方国际经贸合作和国际投入的引擎

一是将为双方带来更多的国际经贸合作机会。贸易与投资合作是中哈两国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经济一体化的主要方向。国际旅游成为国际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先导,国际旅游越普及,国际文化交流就越充分,经济一体化就越容易实现。[2] 中国新疆与哈国实施草原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合作战略,将促进中哈两国及周边国家出入境人流量的增加,加速推进双边多边国际旅游业发展,形成两国国际旅游与国际贸易投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良好效果。二是将为双方带来更多的国际资金投入。国际旅游业是国际资本投资重点,中哈两国大力开展草原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合作,有利于加大合作双方相互投资的总量,用于加快哈国与新疆民生经济和社会项目开发进程。

(四)将成为促进双方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器

哈国与新疆交通和通讯等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双方实施草原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国际合作战略,将促进两国人流、物流、资金流的大幅度增长,加速推进旅游交通、宾馆、景区等基础设施建设上一个新台阶,为两国草原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国际合作创造互联互通良好条件。

二、中国新疆与哈国实施草原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合作战略的有利条件分析

(一)地缘区位优势

新疆作为中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和前沿根据地,独特的地缘条件为参与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新疆现有一类口岸17个、二类口岸12个,口岸数量排全国首位。中国新疆有4个沿边地州与哈国毗邻,11个中哈通商贸易口岸。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以下简称“伊犁州”,含塔城、阿勒泰地区)的哈萨克草原,与哈国的哈萨克大草原从历史上就联为一片,两国哈萨克草原文化同域、同宗、同源。中哈两国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已圆满解决,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进一步密切化,地理上的地缘区位优势和社会政治上的睦邻友好基础,为中国和哈国草原丝绸之路文化国际旅游合作战略的实施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合作动力优势

中哈两国均有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合作的强烈愿望。2005年哈国政府制定实施了丝绸之路旅游2005—2020年规划。2009年9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物流与旅游国际合作发展新机遇”推介会在阿拉木图州成功举办。2012年9月,中哈两国合作投资的首个国际旅游项目——中哈哈萨克传统文化旅游区在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投入运营。2012年12月,纳扎尔巴耶夫总统在《哈萨克斯坦2050战略规划》中提出,建立哈国南部与中国西部的“旅游经济示范合作区”,“通过旅游产业,加深两国互利互信”。[3] 2013年9月7日《中哈联合宣言》提出:“继续加强文化、教育、广电、旅游、卫生、体育等领域合作。”[4]

中国制定了《丝绸之路旅游区整体规划(2009—2020年)》。2014年8月,《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采取有利于边境旅游的出入境政策,推动中国同中亚的区域旅游合作。[5]特别是近二十年来,源于中哈两国的草原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取得的巨大成果,成为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动力源和助推器。中哈两国政府决定哈国于2017年举办“中国旅游年”,[6]将成为中哈两国开展草原丝绸之路旅游国际合作的新阶段。

(三)旅游资源优势

古代统称新疆与哈国区域的文明为“古西域文明”,古丝绸之路在这一区域长达数千公里,沿线遗存大量文物古迹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特别是原生态的草原文化旅游景观更能吸引大量的游客,如哈国阿拉木图高山滑雪场、卡普恰盖高山湖、巴尔喀什湖、突厥斯坦古城、草原石人等。中国新疆还有阿依特斯冬不来弹唱等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乌鲁木齐市、伊宁市、塔城市、霍尔果斯市大型国际旅游购物市场、南北疆风味独特的少数民族餐饮文化市场、旅游商品市场和民俗风情等旅游资源。中哈两国若能按照双方旅游资源异质性、互补性的特点,共同有机整合,联合打造“哈萨克草原文化国际旅游圈”,可以形成具有垄断地位的世界级最完美的哈萨克草原文化旅游特色景区,将会对全球游客产生很强的吸引力。

(四)制度安排优势

陈荣婕、熊关(2010)两位学者认为,用于发展旅游的生产要素能否跨国界自由流动,以及这种跨国界流动能否在该区域内达到更有效率的资源配置,是本区域旅游合作能否成功的两个关键条件,这两个条件的实现需要有比较健全的市场制度安排来保证。[7] 20多年来,哈国制定了一系列实行开放的外贸政策,市场开放程度已经高于中国。在国际旅游合作方面,中哈两国共同签署了19项涉及旅游发展的双边协定。1998年5月中哈两国文化部签署的《中国文化部和哈国文化部1998-2000 年文化合作计划》和《旅游合作协定》提出了“强化人文旅游合作”、“共建地区旅游示范区”的发展目标。2006年12月20日《中哈21世纪合作战略》提出:“双方将加强在教育、文化、大众传媒、卫生、旅游和体育领域的双边合作。”[8]中哈两国制定的旅游法律法规,为中国新疆与哈国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国际合作提供了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和法律政策依据。

三、中国新疆与哈国实施草原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合作运作模式与机制保障

(一)中国新疆与哈国草原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合作运作模式选择

中哈边境地区社会文化的相近性,是确定中国新疆与哈国国际旅游重点合作范围的重要因素。边界线两边区域的社会文化相近程度大小,直接影响该区域跨境旅游总体水平,社会文化相近程度越高,两边游客的跨境旅游越容易。[9]109根据中国新疆与哈国哈萨克民族语言文脉相通、哈萨克草原地脉相连的特殊区情,哈萨克草原文化交流成为双方的共鸣点,为双方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服务贸易合作开拓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成为双方合作的核心领域。中哈两国实施草原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国际合作战略,所形成的最简便易行的运作模式就是“一路一圈”模式,即,两国共建“草原丝绸之路旅游线路模式”,共建“世界级哈萨克草原文化国际旅游圈模式”。

1.模式一:共建草原丝绸之路旅游线路模式

(1)联合设计开发草原丝绸之路旅游线路。中国新疆与哈国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双方应充分利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旅游资源优势,根据国际旅游市场的需求,联合设计打造统分结合的草原丝绸之路精品旅游线路。

一是联合开发中哈草原丝绸之路跨境旅游品牌线路。将草原丝绸之路新疆段与哈国段无缝对接,可促使草原丝绸之路文化旅游的吸引力成倍叠加。为满足亚、欧国家游客希望途经新疆到中亚的愿望,新疆应抓住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机会,与哈国协同运营哈萨克草原丝绸之路文化跨境旅游专线,将此作为双方的契合点和合作平台。精心设计包括新疆和哈国重点旅游城市在内的“新疆-中亚草原丝绸之路文化游”环状封闭型黄金旅游线路,以展示草原丝绸之路上的哈萨克草原文化、新疆民俗文化、中亚民俗文化特色。

二是联合打造草原丝绸之路上的专题旅游品牌。根据国内外游客的需要,创意设计开发张骞出使西域与丝绸之路文化、乌孙古国与汉家公主文化、哈萨克草原与天马文化、哈萨克(英雄、爱情)长诗与阿依特斯冬不拉弹唱文化、伊犁九城与伊犁将军历史文化、察布查尔布哈(大渠)与锡伯族西迁文化、伊犁回屯与“塔兰奇”文化、霍尔果斯口岸与百年通商文化、阿拉木图与中亚民俗文化等人文地理为背景的专题旅游线路;同时,在两国设计不同类别跨境性的巴尔喀什湖观光度假、天山登山攀岩、伊犁河跨国漂流、西天山森林科考、穿越欧亚大草原等自然景观旅游线路与之相配合,形成人文旅游与自然景观旅游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

(2)联合建设草原丝绸之路旅游基础设施。构筑便捷的旅游交通网络体系,才能为中哈两国开展草原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国际合作创造基础条件。中国和中亚国家已共同决定将交通基础设施领域方面的合作作为重点合作领域[10],为新疆与哈国跨境旅游交通通道建设提供了制度安排。

一是联合建设并用好国际铁路交通。2012年12月,第二新亚欧大陆桥经乌鲁木齐、伊宁和霍尔果斯进入哈国,联通了第二条中哈国际铁路,为新疆与哈国草原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国际合作提供了便利、廉价的铁路通道。哈国战略规划提出,大规模发展公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扩建铁路干线网、发展阿斯塔纳-阿拉木图高速铁路等。[11]双方今后应采取国际统一标准改进中哈铁路轨距技术标准不一致问题,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提供无障碍铁路交通条件。

二是联合建设并用好国际航空交通。哈国与新疆都处于欧亚大陆腹地,远离世界经济发达地区和优质客源地,航空交通是发展中哈两国哈萨克草原文化国际旅游区的最重要的旅游交通保障。中国南航开通了乌鲁木齐与哈国阿拉木图和阿斯塔纳的两条直达航线;哈国航空公司开通了阿拉木图—北京航线。目前中哈两国应联手解决航空合作方面存在的航线、航班、机场少“三少”问题,加快发展两国国际航空事业。

三是联合建设并用好国际公路交通。中国与哈国已开通了30条公路运输线,目前新疆境内5条通往中亚国家的重点公路干线即将建成。哈国自阿斯塔纳经阿拉木图至霍尔果斯的高速公路于2015年初已开工修建。目前双方应积极解决两国公路交通合作中存在公路技术标准不同,双边运输规则不配套等问题。

2.模式二:共建哈萨克草原文化国际旅游圈模式

(1)世界级哈萨克草原文化国际旅游圈的界定及其核心合作区的确定。一是科学界定世界级哈萨克草原文化国际旅游圈的概念和内涵。根据国际旅游圈经济与人文性质,结合中哈国际旅游合作区域人文和自然地理特性,笔者以为,可将世界级哈萨克草原文化国际旅游圈定义为:为了中国和哈国互利共赢,获得最佳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以旅游资源为核心,形成两国连片的哈萨克草原区为地理范围的旅游经济协作区域, 是这一区域内两国各种旅游经济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跨国哈萨克草原文化特色旅游区域空间组织形式,是以中国新疆伊犁州和哈国阿拉木图州(市)为核心,以伊犁河的自然流向关系和旅游流向关系为基本依托的区域跨境旅游合作系统。

二是构建旅游资源整合、旅游产业联合、旅游区域融合三位一体的旅游战略新体系。世界级哈萨克草原文化国际旅游圈,是以共同打造中哈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为战略目标,是凭借哈国与中国新疆的人缘、地缘和机缘的紧密合作关系,推进国际旅游产业功能定位、产业结构、空间布局、客源市场的高端化,把哈萨克草原文化国际旅游圈建设成世界级国际性旅游产业的战略节点,强力推动高速公路旅游绿色通道、中西亚铁路枢纽和客运航空港的国际化、网络化和系统化,提高这一国际旅游圈的世界通达性,通过加大国际旅游营销力度,在确保两国国内旅游人次总量持续增长的基础上促进国际客源市场的结构升级。

三是以草原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合作为中哈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巩固和发展服务。哈萨克草原文化国际旅游圈分属于哈国和中国,是以哈萨克民族历史生活范围和哈萨克草原文化影响范围为设计划分依据,是分布在较大的空间范围,由众多较松散的草原旅游景区和非草原旅游景区构成。其实质是两国跨境旅游合作区,发展趋势是中哈旅游经济自由贸易区。旨在强化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旅游产业的战略合作,使中哈两国和两国人民在国际旅游合作中共同创造最佳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向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深度和广度迈进,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奠定坚实的经济社会基础和国民人文基础。

四是要重点建设好哈萨克草原国际旅游圈的核心合作区。“哈萨克草原国际旅游圈”区域范围很大,需要首先开发建设好核心合作区,才能带动整个哈萨克草原国际旅游圈可持续发展。从地缘区位和旅游业发展成熟程度两个方面来衡量,哈萨克草原国际旅游圈的核心合作区包括哈国的阿拉木图州(市)区域的旅游区;中国新疆伊犁州区域的旅游区。

(2)哈萨克草原文化国际旅游圈哈国核心合作区的优势。选择阿拉木图州(市)作为哈萨克草原国际旅游圈哈国片区的核心合作区,主要因为这一区域具有六大优势和发展国际旅游的良好条件:

一是经济文化优势。阿拉木图市曾有68年作为哈国首都,成为哈国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和体育中心,是中亚最大城市、最大贸易中心和最大金融中心,1997年12月10日,哈国迁都阿斯塔纳后, 哈国议会通过的《阿拉木图市特殊地位法》,确定阿拉木图市永久性共和国级城市地位,被国际友人称为哈国“南部首都”。全市面积10.51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10万;产值和对外贸易额均居哈国前列。[12]阿拉木图州面积为22.4万平方公里,人口163.2万人,有10个小城市;设有霍尔果斯东大门经济特区。[13]

二是地缘区位优势。阿拉木图州东与新疆伊犁州接壤。阿拉木图市距霍尔果斯口岸和伊犁州霍尔果斯市只有390公里,距都拉塔口岸410公里,距伊犁国际旅游谷中心城市伊宁市486公里。

三是旅游资源优势。阿拉木图州是哈国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区域,自然景观数量和质量居全国首位。伊犁河、巴尔喀什湖和众多的河、湖、矿泉、水库形成了宽广的河湖水域旅游资源;伊犁河三角洲有广阔的林地和草原;有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公园、“准噶尔隘道”;东正教大教堂、“冼星海大街”等。[14]阿拉木图市有“苹果之城”的美誉,有“麦迪奥”山、奇姆布拉克高山滑雪基地、科克托别电视塔、独立纪念碑等著名景区。

四是旅游产业优势。阿拉木图市是哈国和中亚地区最大的国际旅游城市,历年接待国际游客和旅游收入均占全国首位,是中亚五国区域国际旅游业最发达的地区。市内有126家旅游酒店,有73家集贸市场,为国际游客提供了多功能的旅游购物环境,成为中哈两国哈萨克草原文化国际旅游合作战略实施的试验区。

五是交通和通信优势。阿拉木图是哈国交通运输和信息通信业最发达的区域,是中亚地区最重要的航空、铁路、公路交通枢纽和运输中心。阿拉木图国际机场是中亚地区最大的国际航空港,有近百条航空线路通往全球90个中心城市,承载着哈国一半的客运和68%的货运。阿拉木图州内有铁路1125公里,公路长9300公里,通往周边各国。

六是双边地方合作优势。阿拉木图州(市)是哈国与中国新疆合作交流最密切的区域。阿拉木图州、市与新疆各级地方政府之间共有6对市、县建立了友好市县关系,其中:哈国阿拉木图市与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市(1993)、哈国乌斯卡缅市与中国新疆塔城市(2006)、哈国阿克纠宾市与中国新疆克拉玛依市(2011)、哈国塔尔迪库尔干市与中国新疆伊宁市(2013)、哈国阿克套市与中国新疆克拉玛依市(2013)、哈国斋桑县与中国新疆吉木乃县(2013)。[15]双方地方政府每年按期举办“哈萨克斯坦——中国商品贸易展览会”。中哈两国地方政府、社会团体、民众间相互往来日益频繁,相互了解、学习和友谊不断加深。阿拉木图实际发挥着中哈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边国际合作实验区的特殊功能。

(3)哈萨克草原文化国际旅游圈中国片区核心合作区的优势。哈萨克草原国际旅游圈的中国核心合作区,主要包括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区域的哈萨克草原景区和人文景区,具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独特性的多元景观集群的综合性国际旅游景区带。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作为哈萨克草原国际旅游圈的中国核心合作区,是因为该区域具有区位地缘、人力资源、旅游资源、文化资源、中外知名度、对外经贸、旅游设施、旅游产业、城市数量、优惠政策十大优势(见表1)。

3. 哈萨克草原文化国际旅游圈应重点打造的国际旅游品牌产品

(1)重点打造边境旅游品牌产品。一是新疆与哈国应把共同发展边境口岸旅游,作为联合构建哈萨克草原国际旅游圈的重要形式之一。双方积极合作,争取在更多的一类口岸开展边境口岸旅游,为两国自驾车跨境旅游提供服务,使民间散客互游成为新常态。为扩大国内游客增加边境口岸旅游规模,方便游客签证,建议国家批准在霍尔果斯口岸、巴克图口岸等条件较好的一类口岸开通异地办证和落地签证业务。二是双方合作扩展边境旅游范围,实行双方边境口岸旅游对接,把边境口岸旅游与两国内地城市旅游连接起来。三是创造条件将旅游线路向第三国延伸,争取到“十三五”末将双边边境口岸旅游发展成为多边跨境旅游。

(2)重点打造购物旅游品牌产品。一是新疆应将大力发展购物旅游,作为联合构建哈萨克草原国际旅游圈的重要形式之一。应充分用好国家关于“鼓励特色商品购物区建设,提供金融、物流等便利服务,发展购物旅游” [5]的优惠政策,在伊宁市、塔城市、博乐市、霍尔果斯市、可克达拉市边境城市和霍尔果斯、巴克图、阿拉山口、都拉塔、吉木乃口岸加快建设面向中亚国家的国际商贸城、国际商贸中心,组织我国东部城市和中西亚国家的货源,为中亚游客和中国游客提供多功能的旅游购物中心和旅游购物批发市场,用物流网络的方式连接国际旅游圈。二是中哈两国共同建立大型电子商务平台,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现代信息手段,逐步实现国际旅游圈设置的中国电子商务网络对国际旅游圈城市全覆盖,进而对哈国全国城市全覆盖,使哈国城乡居民不出国就能享受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

(二)中国新疆与哈国实施草原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合作互惠政策及机制保障

1.联合制定国际旅游合作互惠政策。一是健全跨境旅游的相关政策。截止2014年,世界上已经有150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20]但哈国还不是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国家。新疆自治区政府应借助中哈两国政府决定哈国2017年举办“中国旅游年”的大好机遇,请求中哈两国政府尽快批准哈国为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国,相互开放个人申办出境旅游签证的业务,简化手续,提高出入境跨境旅游通关服务质量和效率。二是完善两国跨境旅游合作的相关政策。为新疆实施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建议新疆自治区政府对从事跨境合作旅游企业给予各方面的优惠政策,发挥他们在中哈国际旅游合作中的辐射带动功能。

2.联合建立国际旅游合作机制。首先用好上海合作组织经济合作机制,在“中哈合作委员会”框架内,建立由中国与哈国政府、企业、社团各界人士组成的“中哈旅游合作委员会”,建立政府和旅游部门领导人定期会晤、中哈草原丝绸之路旅游论坛等可持续性的旅游合作机制,推动新疆与哈国草原丝绸之路文化国际旅游合作提质量、扩规模、上水平。

3.联合建立国际旅游安全管控机制。要用好上合组织合作机制,中哈两国在“中哈合作反恐”框架内,双方政府主导,公安、安全、海关、旅游联合成立国际旅游安全监督管理委员会,共同监管双方进出境旅游人员的安全出行。两国旅行社建立严格的出入境游客管理制度和定额游客组团出行担保制度。既要克服怕出事“因噎废食”闭关锁国的思想,又要创新双方出入境游客的安全管理体制,预防为主,细管严抓,联合建立科学的国际旅游管控机制,为中哈两国共建“一路一圈”国际旅游合作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和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王珏,王云松:丝绸之路、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N].人民日报,2014-6-23.

[2]赖富强,刘庆.关于建立中国—东盟无国界旅游圈的构想——兼谈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同步发展[J].东南亚纵横,2004(4).

[3]张立哲,王友文.中哈两国草原文化国际旅游合作法律保障机制研究——以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为研究基础[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5(2).

[4]中哈关于进一步深化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网,2013-09-08.

[5]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EB/OL].人民网.2014-08-21.

[6]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哈萨克斯坦共和国联合宣言[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www.gov.cn 2014-05-20 .

[7]陈荣婕,熊关.我国新疆与中亚次区域开展旅游合作的战略思考[J].理论导刊.2010(7).

[8]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哈萨克斯坦共和国21世纪合作战略[EB/OL].中国新闻网,2006-12-21 .

[9]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编.中国旅游法规全书(第1版)[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10]姚怡昕.收获金秋——贺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第五次部长会议圆满成功[J].中国财政,2006(12).

[11]张圣鹏.《哈萨克斯坦-2050》战略实施初期阶段的7个主要方向[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商务部网,2013-02-18.

[12]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阿拉木图市自然、社会经济状况——哈萨克斯坦地区系列调研之十五[EB/OL].商务部网,2003-12-23.

[13]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阿拉木图州自然、社会经济状况——哈萨克斯坦地区系列调研之三[EB/OL].商务部网,2003.11.19.

[14]聂书岭.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阿拉木图州简介[J].中亚信息,2001(6).

[15]整理自全国各省、区、直辖市建立友好城市关系统计.中国国际友好城市联合会网站[EB/OL]. http://www.cifca.org.cn/Web/ShowProFriendly.aspx.

[16]中国最美的地方排行榜发布仪式在京举行[EB/OL].新浪科技.http://www.sina.com.cn 2005-10-24.

[17]<中国国家地理>十大新天府评选揭晓[J].中国国家地理,2008(2).

[1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新疆调查总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新疆日报(乌鲁木齐) .2015-03-03.

[19]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统计局.伊犁哈萨克自治州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伊犁日报(伊宁市).2015-02-16.

[20]钱春弦,周慧敏.我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已达150个[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4.4.24.

作者简介: 王友文(1948-),男,陕西蓝田人,伊犁师范学院中国(新疆)与周边国家合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伊犁西部生态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丝绸之路文化旅游产业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学、生态经济学、中亚研究。

李敏(1957-),女,江苏邳州人,伊犁师范学院马列主义学院教授、中国(新疆)与周边国家合作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政治研究室主任,伊犁西部生态科学研究中心丝绸之路文化旅游产业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主要从事伊犁学、政治学、中亚研究。

(责任编辑:李直)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合作组织带动下的中哈草原文化国际旅游合作模式研究”(编号:12BJY129)、新疆自治区文科基地基金项目“新疆哈萨克族由游牧转向定居中的社会教育研究”(编号:XJEDU080112A02)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