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气候变化大会说了啥?

2015-11-09 04:01汪玚
交通建设与管理 2015年24期
关键词:缔约方议定书公约

文 / 本刊记者 汪玚

巴黎气候变化大会说了啥?

文 / 本刊记者 汪玚

13天的谈判磋商,来自195个国家以及欧盟的代表出席此次大会并倾诉国家诉求,各方的代表团人数总计将达到1万人,连续40多个小时的争锋博弈。全球近2000个非政府组织参加,非政府组织的代表人数达1.4万人。

2015年12月12日晚19点26分,在延期超过24小时的巴黎气候变化大会最后一次全会上,大会主席、法国外长法比尤斯举起带有大会标志的绿色小锤,《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近200个缔约方一致同意通过里程碑式的《巴黎协定》,协定将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安排。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迈出重要一步。

谁参加?

13天的谈判磋商,来自195个国家以及欧盟的代表出席此次大会并倾诉国家诉求,各方的代表团人数总计将达到1万人,连续40多个小时的争锋博弈。全球近2000个非政府组织参加,非政府组织的代表人数达1.4万人。

说了啥?

巴黎气候变化大会达成包括《巴黎协定》和相关决定的巴黎成果,在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中又向前迈出了关键一步。《巴黎协定》的达成标志着2020年后的全球气候治理将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具有里程碑式的非凡意义。

在长期目标上,各方承诺将全球平均气温增幅控制在低于2℃的水平,并向1.5℃温控目标努力,以降低气候变化风险;同时邀请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于2018年发布关于1.5℃目标的特别报告。为不断提升减排力度,《巴黎协定》明确了从2023年开始以5年为周期的全球盘点机制,包含对减缓行动和资金承诺等比较全面的盘点,促进未来各国逐步提升气候雄心,弥合实际气候行动与目标之间的差距。为将来实现进一步强化减排的目标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制度安排。

因温室气体增多引起的全球变暖,致使北极冰川消融增速,北极熊的生存空间日益减少

《巴黎协定》将全球气候治理的理念进一步确定为低碳绿色发展。全球气候谈判的历史,实际上是全球从过去依赖化石能源的经济形态向去碳化的低碳绿色经济发展的历史。《巴黎协定》的通过,展示了各国对发展低碳绿色经济的明确承诺,向世界发出了清晰而强烈的信号:走低碳绿色发展之路是人类未来发展的不二选择,绿色低碳成为未来全球气候治理的核心理念。

图为联合国执行秘书菲格雷斯(前排左二),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前排左三),法国外长法比尤斯(前排右二),法国总统奥郎德(前排右一)在现场庆祝

《巴黎协定》标志着多元治理将成为全球气候治理的新亮点。应对气候变化不能光靠国家和政府,全民动员才是根本之道。

《巴黎协定》奠定了世界各国广泛参与减排的基本格局。根据《巴黎协定》,所有成员承诺的减排行动,无论是相对量化减排还是绝对量化减排,都将纳入一个统一的有法律约束力的框架。这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尚属首次。

《巴黎协定》标志着国际气候谈判模式的转变,即从“自上而下”的谈判模式转变为“自下而上”。《巴黎协定》确立了2020年后,以“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为主体的国际应对气候变化机制安排。模式的转变对未来全球气候治理影响深远。

《巴黎协定》标志着多元治理将成为全球气候治理的新亮点。应对气候变化不能光靠国家和政府,全民动员才是根本之道。近年来,城市和企业在低碳发展进程中的表现十分抢眼。高度重视企业和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是近年来国际气候谈判观念最深刻的变化之一。

往届成果

联合国应对气候变化谈判大会起源于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也叫地球首脑会议。这次会议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其中一项便是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简称《框架公约》)。

该公约是1992年5月22日联合国政府间谈判委员会达成的,于1992年6月4日在联合国环发大会(地球首脑会议)上通过,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也是国际社会在对付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框架。简单来说,之后召开的气候变化大会谈论的气候问题,都是以这个公约为基础的,而且该公约具有法律效力。

斯里兰卡迈特里帕拉·西里塞纳致词出席世界气候变化会议

联合国应对气候变化谈判大会起源于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也叫地球首脑会议。这次会议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其中一项便是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简称《框架公约》)。

该公约于1994年3月21日正式生效。截至2004年5月,公约拥有189个缔约方。1995年,第一次缔约方大会在德国柏林举行,之后缔约方每年都召开会议。

1997年12月,第3次缔约方大会在日本京都举行,会议通过了《京都议定书》,根据这份议定书,从2008年到2012年间,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其中欧盟将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削减8%,美国削减7%,日本削减6%。

2001年10月,第七次缔约方会议,举办地摩洛哥马拉喀什,会议通过《马拉喀什协定》。

2002年10月,第8次缔约方大会在印度新德里举行。会议通过《德里宣言》,强调应对气候变化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内进行。

2005年,第11次缔约方会议,举办地加拿大蒙特利尔,会议通过《蒙特利尔路线图》。

2007年12月,在印度尼西亚旅游胜地巴厘岛召开第13次缔约方大会。确立“巴厘岛路线图”,建立双轨谈判机制,即以《京都议定书》特设工作组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长期合作特设工作组为主进行气候变化国际谈判。按照“双轨制”要求,一方面,签署《京都议定书》的发达国家要执行其规定,承诺2012年以后大幅度量化减排指标。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和未签署《京都议定书》的发达国家则要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采取进一步应对气候变化措施。

2009年12月7日,缔约方第15次会议于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和相关官员参与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制定了《哥本哈根协议》,明确国际社会将按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谈判制定一个全球各国共同采取行动的全新的体制。

2011年,在南非德班举行了缔约方第17次会议。与会方同意延长5年《京都议定书》的法律效力(原议定书于2012年失效),就实施《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并启动绿色气候基金达成一致。大会同时决定建立德班增强行动平台特设工作组,即“德班平台”,在2015年前负责制定一个适用于所有《公约》缔约方的法律工具或法律成果。

2012年,第18次缔约方会议在卡塔尔多哈举办。会议通过了对《京都议定书》的《多哈修正》,最终就2013年起执行《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及第二承诺期以8年为期限达成一致。大会还通过了有关长期气候资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长期合作工作组成果、德班平台以及损失损害补偿机制等方面的多项决议。加拿大、日本、新西兰及俄罗斯已明确不参加第二承诺期。

中国态度

2015年6月,中国如期正式向联合国提交“国家自主决定贡献”: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同时,中方还将气候变化的行动列入“十三五”发展规划中。

国家主席习近平11月30日在巴黎出席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的重要讲话,强调各方要展现诚意、坚定信心、齐心协力,推动建立公平有效的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机制,实现更高水平全球可持续发展,构建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

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巴黎大会要加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实施,达成一个全面、均衡、有力度、有约束力的气候变化协议。巴黎协议应该着眼于强化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也要为推动全球更好实现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协议应该有利于实现公约目标,有效控制大气温室气体浓度上升,引领绿色发展;应该有利于凝聚全球力量,鼓励广泛参与,提高公众意识;应该有利于加大投入,强化行动保障,发达国家要落实承诺,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加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气候友好型技术;应该有利于照顾各国国情,讲求务实有效,应对气候变化不应该阻碍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合理需求。

国家主席习近平11月30日在巴黎出席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的重要讲话

习近平指出,巴黎协议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努力给我们思考和探索未来全球治理模式、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带来宝贵启示。我们要创造一个各尽所能、合作共赢、奉行法治、公平正义、包容互鉴、共同发展的未来。巴黎大会要推动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多一点共享、多一点担当,实现互惠共赢;要确保国际规则的有效遵守和实施,坚持民主、平等、正义,建设国际法治,遵守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要允许各国寻找最适合本国国情的应对之策。

猜你喜欢
缔约方议定书公约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达成一项全面气候协议
图书借阅公约
反倾销“替代国”方法的适用条件及滥用情况下中国的应对策略
美国对华反倾销中非市场经济地位认定方法及我国的应对策略
我国将承办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
制定《图书借阅公约》
《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将于2020年在昆明召开
寻找最大公约
制定《图书借阅公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政府关于对所得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偷漏税的协定》第三议定书